【正見網2007年10月2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季文子相宣、成(1),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2)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3),且不華(4)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5)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文子以告孟獻子(6),獻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7),馬餼(8)不過稂莠(9)。文子聞之,曰:「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為上大夫。 (出自《國語・卷四魯語上》)
【注釋】
(1)相宣、成:輔佐魯宣公、魯成公。相:輔佐。
(2)仲孫它:魯國大夫,也叫子服它,又稱子服孝伯。
(3)愛:捨不得,吝嗇。
(4)華:光華,光彩。
(5)相人者:輔佐國君的人,就是相國。
(6)孟獻子: 仲孫它的父親仲孫篾。
(7)七升之布:古時八十縷為一升。《禮記・雜記》:「朝服十五升。」那麼七升只有朝服一半,雖成布,卻很簡陋。
(8)餼(音細):馬飼料。
(9)稂(音郎)莠(音有):稂、莠兩種都是對禾苗有害的雜草,但可作牲口飼料。
【語譯參考】
季文子擔任過魯宣公、魯成公兩代國君的相,但他的妾不穿絲綢,他的馬不餵糧食。仲孫它勸諫說:「您是魯國的上卿,輔佐兩代國君,妾不穿絲綢,馬不餵糧食,人民將會認為您吝嗇,況且在國家面子上也不光彩啊!」季文子說:「我也願意我的妾穿絲綢,馬用糧食餵養。但是我看到國家的老百姓,他們的父兄吃粗食穿破衣的還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樣做。人家的父兄吃粗食穿破衣,而我卻把妾與馬養得那麼美,這種作為不像個輔佐國君的人啊!況且我聽說德性高尚才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有聽說用妾與馬養得美來給國家增添光彩的。」
季文子把這件事告訴了仲孫它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把仲孫它關了七天。從那以後,仲孫它的妾穿衣不超過七升的布,馬的飼料也都用雜草。季文子聽到後說:「犯了過錯能改正的人,是可以當人上人的。」於是提升仲孫它為上大夫。
【研析】
從文中對妾與馬的議論,我們看到了三個值得稱頌的人物:一個是嚴於律己、克儉處事、能與民共甘苦的季文子;一個是知過能改的仲孫它;一個是嚴於教子的孟獻子。尤其是季文子,他是一個居家節儉、體恤民艱的政治家,教導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光彩,讓年輕人不迷思於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使他們認識到講排場、擺闊氣、生活SL侈是脫離民眾的,而過儉樸的生活、體恤百姓的艱難、培養高尚的品德才是真正為國爭光。而仲孫它剛開始雖然迷思在外在的排場上,但經過父親教訓後,實時改正,也非易事,故反而能被提拔為上大夫。孟獻子則是恨鐵不成鋼,嚴而教之。總之,他們三人都能各司其職,其品德均值得後人學習。
【延伸思考】
1.現代人較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如何去導正此觀念?
2.孟獻子嚴於教子,異於西方的教育方式,請你說說看,對孟獻子教育仲孫它的看法。
3.季文子官居魯國的上卿,卻能體恤百姓的艱難。請你與時下社會政治人物的生活方式做一對照,然後發表你的看法。
【參考數據】
1.國語 左丘明原著 黃永堂譯註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5月出版
2. 國語譯註 王連生 薛安勤 註譯 建弘出版社 1995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