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背水立陣(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1月2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諸將效(1)首虜(2),畢(3)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4),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5)?且信非得素(6)拊循(7)士大夫也(8),此所謂『驅市人(9)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10);今予之生地(11),皆走,寧(12)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注釋】

(1)效:呈獻。
(2)首虜:首級和俘虜
(3)畢:都。
(4)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孫子・行軍篇》:「丘陵堤防,必處其陽面而背之。」意思是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面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左邊臨水。右倍:右倚背靠。
(5)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意思是說,把士兵置於生死關頭,才能拚死戰鬥,然後死中求生,獲得勝利。
(6)素:一向,平素。
(7)拊(音府)循:撫慰,順從。引申為受過訓練而聽從指揮。
(8)士大夫:指一般將士。
(9)市人:市集上的老百姓。比喻未受過訓練的士兵。
(10)人人自為戰:每個人都獨立作戰。
(11)生地:有活路的地方。
(12)寧:怎麼;哪裡。

【語譯參考】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都向韓信祝賀,趁機問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還說『打敗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都不信服,然而竟然勝利了,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困在死地而後苦戰得生,處在絕境而後死戰得存』嗎?況且,我率領的並不是平素受過我訓練而聽從我指揮的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於死地,使他們人人自動作戰不可;如果把他們安置在有生路的地方,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研析】

孫子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所以心理戰術,若能充分掌握,的確勝於百萬雄兵。不管此心戰是對自己部屬,或影響敵方心理,均是一良好戰略。文中韓信因為率領的是未受訓練的士兵,當然無高超作戰技巧可言,只好充分應用人先天具有的「求生本能」,將他們「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如此一來,每個人為求活命,當然都得主動作戰了。所以井陘一戰又表現了韓信卓絕而奇特的軍事才能,令將領們欽佩不已。他知己知彼,據實靈活地運用戰策,足見其胸中韜略之一斑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時乃有聖王賢相降臨天下,故韓信乃時勢所造之風雲人物也。他是漢朝的開國大功臣。漢初五年動盪不安之際,他一方面幫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擊潰項羽的軍隊;再方面,他放棄了項羽的提議,拒絕了三分天下,進而王於天下的遠謀;三方面,他忠心重義,未採用說客蒯通勸他謀反之計策,於是漢初能安定一統天下,這全都歸功於韓信的功勞。

【延伸思考】

1.韓信料事如神,未開戰,就斷言「破趙會食」,此自信從何而來,試分析之。
2.井陘之戰,韓信應用了逆向思考策略。你是否也有逆向思考而完成事件的經驗,請與大家分享 。
3. 「忠」亦屬傳統美德,你認為該如何做,才是恰當的?

【參考數據】

1.司馬遷原著 韓兆琦選注 裡仁書局印行 83年7月初版
2.史記列傳(二)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白話史記 謝武雄譯 河洛圖書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4. http://www.ld.nbcom.net/shiji/liezhuan/lz032.htm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