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1月2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孔子以四教〔1〕:文〔2〕,行〔3〕,忠〔4〕,信〔5〕。絕〔6〕四:毋意〔7〕,毋必〔8〕,毋固〔9〕,毋我〔10〕。所慎:齊〔11〕,戰〔12〕,疾〔1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4〕。不憤不啟〔15〕,舉一隅不以三隅反〔16〕,則弗復也〔17〕。(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釋】
〔1〕四教:四種教學內容。
〔2〕文:詩書禮樂等文獻典籍。
〔3〕行:德行、行為。
〔4〕忠:忠恕,對人對己誠實忠厚。
〔5〕信:守信用。
〔6〕絕:杜絕,戒絕。
〔7〕意:意度,猜測。
〔8〕必:固執。
〔9〕固:固陋,孤陋寡聞。
〔10〕我:自我,這裡是突出自己的意思。
〔11〕齊:通「齋」,齋戒。古人在祭祀或重大典禮前,自身所做的準備工作,包括沐浴更衣、吃素戒酒、不與女人同房等,以示虔誠。
〔12〕戰:戰爭。
〔13〕疾:疾病。
〔14〕罕:少。
〔15〕憤:鬱結,憤誹,指渴望求知而不得的心理狀態。「啟」:啟發。
〔16〕隅:角落。「反」,反推,類推,推論。「舉一隅 而不以三隅反」,舉出一個角落而不能以此類推其它三個角落。由此衍出「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後又演為「舉一反三」的成語。
〔17〕復:重複。
【白話解說】
孔子設立四種教學內容:詩書禮樂等典籍文獻,行為,忠恕,信用。戒絕四種陋習:不隨意猜測,不固執己見,不孤陋寡聞,不自以為是。他最謹慎小心對待的有:祭祀前的齋戒,戰爭,疾病。 孔子不輕易講到的是利、命和仁。孔子教導弟子:如果不是心求通而未通的,就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反三的,便不再反覆教導他。
【研析】
孔子所謂的四教中,「文」是文化歷史知識學習,「行」是行為和品德,「忠」是對任何事物盡本份,「信」是守信用。「行」、「 忠」、「 信」都是品德的修養。孔子認為教育要以品德為先,然後學習文化知識才有用處。他要求弟子首先培養自己的思想品德,「行有餘力」,然後才學文化知識。孔子還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這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學生時,是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讀書人修好品行,才算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
【延伸思考】
1.孔子教導弟子,所秉持的態度是「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希望弟子以積極的求學態度來面對學習。師長如此殷殷期盼,使學生戰戰兢兢,不敢馬虎。想一想,你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學習?這樣的態度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2.「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芸芸眾生,皆可以為鑑。你曾經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樣的人相處嗎?感覺如何?你見過隨意臆測他人,固執己見,孤陋寡聞,好自我彰顯的人嗎?感受又是什麼?
【相關資料】
終孔子一生,雖然他仕途失意,但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卻十分深遠。
政治方面: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儒家便成為中國歷來的「正統之學」。任何想飛黃騰達,或想實現政治抱負的人,非要精通儒學不可。
教育方面:孔子所開創的私人講學之風,流傳後世而增大其規模。當儒學成為「正統」官學之後, 中國的教育事業便以它為中心,儒家文化得以興盛。小孩,若家境不太差,能夠供養他讀書的話,自小開始就要誦習儒家經典,為未來立身處世鋪路。這可反映了儒學深入民心的程度。
思想方面:儒家所主張的「仁」,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讀書人,以 「仁」為本所推展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可說是中國讀書人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孔子的思想,歷來有不少人研究、繼承和發揚光大。
社會方面:由於學習儒學可以使平民晉身統治階層,提高社會地位,所以傳統中國社會便出現四民之說:「士、農、工、商。」士即讀書人,中國古代讀書人皆是儒生,位列四民之首。不論他們出身如何,總之能出仕為官,就會受到尊重。讀書人有他們的清高,但下層人民連生計都成問題,文化出現斷層,而令儒家的理想抱負不能廣及民間,「大同」世界的「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理想很難實現。
總括而言,儒學影響著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文化,我們在學習儒學時,不要被各種有所預設觀點的作者所誤導,要以一顆清明的心,去體會個中值,這才能得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