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1月1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太史公〔1〕曰:《詩》〔2〕有之:「高山仰止〔3〕,景行行止〔4〕。」雖不能至,然心鄉往〔5〕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6〕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7〕,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8〕者折中〔9〕於夫子,可謂至聖〔10〕矣!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釋】
(1)太史公:即司馬遷。
(2)《詩》有之,按以下兩句見《詩•小雅》。
(3)高山:喻德之高也,「仰」:仰望、仰慕也。止:語助詞,之,有竭盡之意。
(4)景行:高明之德行也。行:道,道路。
(5)鄉:通「向」,嚮往。
(6)祗:敬也,亦作「低回」,流連不捨的樣子。
(7)布衣:麻布衣服,為平民服裝,故指代平民。
(8)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
(9)折中:取正,根據標準判斷是非。
(10)至聖:聖之至者也。
【白話解說】
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可以令人仰望,寬闊的大道可以讓人行走。」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卻非常嚮往。我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後來我到魯地遊玩,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
從古至今,天下的君王和賢人,很多很多。他們生前都榮耀一時,但死後也就無人提起。孔子是個平民,他的道德學問傳世十幾代,學者都尊祟他。上至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人,都要以孔子中庸之道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研析】
史記的體例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等五類,本紀記帝王,世家記公侯,列傳記英雄人物,表,以簡明的表格概括各時期的人事,書記典章文物制度。
本文乃司馬遷頌讚孔子(贊是一種文體),孔子沒有王侯地位,但史公以其繼承優良傳統、開創文化紀元,成為萬世師表,所以特將孔子列入世家以為表彰。
本文以末句之「聖」字為眼線貫穿全文,抒發作者對孔子之崇敬。聖字難論,作者卻善用高山、景行之喻,點出「嚮往」二字,表達無限崇敬之情。
第二段透過「對比」襯托出主意:古來君王、賢人可謂多矣;孔子只是一位布衣,此為對比之一。君王、賢人當時則榮,沒則已焉,正所謂一世而已,孔子則傳十餘世,學者宗之,此為對比之二。
文章開始稱「孔氏」,繼則稱「仲尼」,頗見親切。又稱「孔子」,尤其恭敬;最後稱「夫子」、「 至聖」,六藝折中,層層推進,可知太史公對孔子敬仰有加,推崇備至矣!
【延伸思考】
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他的行止、思想是幾千年以來中國士人的楷模。司馬遷尊祟孔子為至聖,請問孔子的哪些思想、行為對你的影響最大?他講過的哪些話最令你印象深刻?
【相關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昌平鄉人。他的父親在他三歲時就去世了。從此以後,孔子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孔子小時候,家裡貧窮,但他卻很喜歡讀書,學習當時的禮儀,到二十歲時,便很有名氣了。孔子年輕時,為維持家計,曾經做過管理糧倉、畜牧的小官。官職雖小,但是孔子都做得很好。
公元前五一八年,孔子三十歲,魯國國君昭公見他勤勉好學,派他到洛陽去考察周的禮儀和音樂。從洛陽回到魯國後,他就更有學問,聲望一天高過一天。孔子是個有學問、有抱負的人,本來他想將自己的抱負在魯國實現,把魯國建設為富強康樂的國家。但很可惜,魯國當時政治混亂,掌權的大臣沒有遠見,不能重用孔子。後來,孔子就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去了。孔子曾到過衛國、晉國、曹國、宋國、陳國、楚國,也都有去拜見各國國君,但都沒有受到聘用。因為春秋時代各國國君,眼光短淺,心胸狹窄,不認識孔子的理想和抱負。
公元前四八四年,魯國的大臣季康子請孔子回國,這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過了五年,孔子就去世了。孔子的政治抱負雖然沒有實現,但他卻教了很多學生,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孔子被尊稱為至聖先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