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8月1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初,尚書令王晏,為世祖所寵任,及上(1)謀廢鬱林王(2),晏即欣然推奉。鬱林王已廢,上與晏宴於東府,語及時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何如?」上即位,晏自謂佐命新朝,常非薄(3)世祖故事。既居朝端(4),事多專決,內外要職,並用所親,每與上爭用人。上雖以事際須晏,而心惡(5)之。嘗料簡(6)世祖中詔,得與晏手敕三百餘紙,皆論國家事,又得晏啟諫世祖以上領選事,以此愈猜薄之。始安王遙光勸上誅晏,上曰:「晏於我有功,且未有罪。」遙光曰:「晏尚不能為武帝,安能為陛下乎!」上默然。上遣心腹陳世范等出塗巷,采聽異言。晏輕淺無防,意望開府,數呼相工自視,雲當大貴;與賓客語,好屏人清閒。上聞之,疑晏欲反,遂有誅晏之意。(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一・齊紀七》)
【注釋】
(1)上:皇上,即明帝蕭鸞。
(2)鬱林王:蕭昭業。
(3)非薄:批評非議。
(4)朝端:朝臣之上。時王晏任尚書令,尚書令位居朝臣之右。
(5)惡(音勿):討厭。
(6)料簡:整理挑選。
【語譯參考】
當初,南齊尚書令王晏,受世祖寵愛任用,等到明帝蕭鸞謀劃廢去蕭昭業,王晏欣然推舉尊奉。蕭昭業被廢以後,蕭鸞與王晏在東府宴飲,談論到這件事,王晏拍掌說:「您常說我膽怯,現在認為如何?」蕭鸞即位,王晏自認為輔佐大命,對新朝有功,經常批評非議世祖過去的事。既做了尚書令,位居朝臣的首位,做事多數獨斷裁決,朝廷內外重要職位,都任用自己的親信,經常與蕭鸞在用人方面爭執。蕭鸞雖然用人之際,必須依賴王晏,但心裡非常討厭他。蕭鸞曾整理挑選世祖的詔令文書,找到給王晏三百多張敕書,都是談論國家政事,又找到王晏啟奏勸諫世祖,不要讓自己負責遴選的奏章,因此更加猜疑鄙薄他。
始安王蕭遙光勸蕭鸞誅殺王晏,蕭鸞說:「王晏對我有功勞,而且也沒有犯罪。」蕭遙光說:「王晏尚不能為武帝盡忠,怎能替陛下盡心呢!」蕭鸞沒有說話。蕭鸞派遣心腹陳世范等人出入街巷,收集關於王晏的傳言。王晏輕薄浮躁,沒有戒備,一心想做開府儀同三司,好幾次叫相士給自己看相,說是應當大富大貴;與賓客談話,喜歡屏退左右,單獨密談。蕭鸞聽說了,懷疑王晏想謀反,於是有誅殺王晏的意思。
【研析】
鬱林王蕭昭業將廢黜時,王晏堂弟王思遠認為他受世祖寵愛任用,卻推舉蕭鸞,無法自我立足,曾勸他自殺,保全門戶,才不會污了身後名節。但王晏卻回答:「正吃粥,沒空閒考慮這事。」等到官拜驃騎將軍,還對王思遠的哥哥王思征說,如果聽了王思遠的話,哪有今天。不但不知道死亡將屆,還自認為沒聽堂弟的勸是對的。殊不知,人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王思遠知道皇上外表對王晏深厚,而內心已經懷疑猜忌,只是表面上敷衍著他,背地裡已派人搜集證據,準備除掉他,果不其然,王思遠說完話,經過十天,王晏就被殺了。
分析王晏之所以被殺,應是如下原因:他忘恩負義,既不能為武帝盡忠,當然明帝會對其忠誠度存疑;再者他自恃有功,獨斷裁決,重要職位,都任用自己的親信,無法做到真正為國舉才;另一方面他輕薄浮躁,認為他自己應大富大貴,一心想做開府儀同三司;最後則是做事不夠光明磊落,喜歡辟密室私談,當然容易引人非議。從這些林林總總事項看來,王晏無品德、無操守,哪有福分享榮華富貴呢?
【延伸思考】
1、王晏專權,在用人方面,引起明帝不滿。因為他沒有做到尊重長官的想法,一意孤行。如果你的部屬,獨斷獨行,你會如何處理?
2、有德者才能大富大貴,王晏的所行所為,恰好背道而馳,你從中體悟到什麼?
3、王晏因「與賓客語,好屏人清閒」,才會遭人質疑心懷不軌,惹來殺身之禍。好比我們日常生活,如果有人常竊竊私語,別人也會懷疑,他們是否在說別人是非,你由此例想到,與人交談該如何做,才合乎端正的行為?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33)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3》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