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1月20日】
雲 (ㄩㄣ?)。( yu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Su姓。是黃帝的子孫-顓頊的後代,以祖號為氏。根據《路史》所記載,顓頊的後裔-祝融,是雲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嚳時是當火正,也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員。祝融之後受封在鄆羅地,號為Su子,後代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之後Su氏便分支,於是決定去掉女字旁而改為雲姓。
註:古代的雲姓與現代雲姓不同。雲姓出自縉雲氏之後今合而為雲。
2、出自於縉雲氏,是黃帝時夏官之後,以官名為姓氏。是依據《姓苑》「縉雲氏之後」所命姓氏。後來又根據《姓氏考略》的資料記載,縉雲氏是雲氏的始祖。根據考證,他是比祝融還要更早的黃帝時期的人,也是以官名為姓氏。縉雲,在黃帝時的一種官名,黃帝以雲名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縉雲氏。他的後代子孫便以縉雲兩個字,當作自己家族的姓氏,一直流傳到後來,便去掉縉字簡稱為雲氏。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1)代北有複姓有悉雲氏,之後去掉悉,簡稱為雲氏。
(2)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鮮卑族有複姓-牒雲氏,後來都改姓雲。
【郡望】
1、琅?郡:根據《姓氏考略》記載:雲姓出自「縉雲氏之後,望出琅?,河南。」春秋齊有琅?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琅?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琅?縣,並以之為琅?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琅?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郡。從魏晉琅?國起,琅?台及秦琅?郡治均不屬琅?郡(國)。
2、河南郡:漢高帝時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堂號】
琅?堂 為雲姓郡望堂號。
【歷史人物】
雲定興
雲定興,隋代人,以善制器仗,並曾任朝廷的大將軍。在大業十一年,李世民應募入伍,就隸屬在雲定興的部隊裡。當時,雲定興知道李世民是太原太守李淵的兒子,非常賞識他。這年八月,當隋煬帝帶著千乘萬騎在北方邊塞巡視時,突厥始畢可汗帶領了數十萬騎兵來突襲。在雁門一帶有41座城,而突厥兵竟已攻占了39座,此時隋煬帝也被困在雁門關內,城中糧食盡缺,而軍隊節節敗退,情勢相當危急。因此,在此危急之勢,煬帝便採用了隨行臣子的建議,將徵兵勤王的詔書系在木頭上,再讓它隨著汾河水流流出了包圍圈,盼能獲得救兵。
當雲定興接到了詔令,正準備出兵,此時,李世民向雲定興獻計說:「北方的突厥之所以敢如此大膽地圍困皇上,想必是認為後面沒有軍隊會去救援。現在是敵眾我寡的險勢,我們應該要把我方的軍隊排成數十裡長,並在山野上插滿我方的軍旗,夜晚則四處敲錚擊鼓,讓突厥兵誤以為援軍已到,這樣就可以使突厥在驚慌下而退兵。」
於是,雲定興就採用了李世民的建議,于山野一帶設疑兵,而山野上只見塵土飛揚、旗幟搖擺和不斷傳出人喊馬嘶聲。最後始畢可汗以為中了埋伏,嚇得連夜撤兵逃去,解除了這次隋朝的危機。
蘇 (ㄙㄨ)。( sū)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高陽。《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有6個小孩,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2、出自於少數民族。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又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拔略氏改蘇姓。
【郡望】
1、武功郡:戰國時秦孝公置武功縣,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四十裡、渭河北岸。
2、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裡。
3、藍田郡:秦(西元前379年)始置藍田縣,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盛產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
4、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5、河內郡:春秋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武陟西南)。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6、洛陽郡:東魏置洛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漢水北岸。
【堂號】
1、蘆山堂:北宋的時候,蘇蘆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鐘水運氣象台,集觀測天體、演示圖像與自動報時於體,比歐洲人發明的時鐘表早了600年,被譽為中國時鐘的祖師。蘇姓以「蘆山」為堂號。
2、三蘇堂:宋朝眉山人蘇洵及子蘇軾、蘇轍,都是有名的文學家,在唐蘇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故蘇氏以「三蘇」或「眉山」為堂號。
3、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等堂號。
【歷史人物】
蘇武
蘇武,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天漢元年(西元前100年)時,蘇武奉命出使到匈奴,沒想到,卻被單于抓了起來。匈奴單于利用變節投降的衛律,去對蘇武威脅利誘,好讓蘇武叛國歸降於匈奴。當衛律告訴蘇武:「你如果死了並不會有好處,你看我也是個漢人,現在不但當官,且家財萬貫,還擁有軍隊數萬人,這種好處是人人想求也求不得的,所以我勸你早點答應投降了吧!單于會給你今生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
蘇武生氣地說道:「你為了貪圖享樂,背叛國家,我們漢朝都被你這賣國賊給丟盡了,還膽敢想來說服我與你同流合污!我永遠不可能答應的!」單于非常佩服蘇武高尚的氣節,更加的想讓他降服於匈奴,便用計策把他關進不見天日的地窖中,並不給他吃喝,想逼他屈服,但還是失敗。
後來,就將他放逐到荒無人煙、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因為當地經常大雪紛飛,蘇武又飢又凍的,只好拿起雪塊、挖草根和捕野鼠來充飢,夜裡就擠到羊群中取暖。而單于要蘇武等公羊生出小羊才會釋放他回去,公羊當然是不可能生小羊的,目的是要長期囚禁他。他歷經千辛萬苦,留居北海十九年仍不屈服於匈奴。
漢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漢要求讓蘇武恢復自由,回到漢朝。到了始元六年(西元前81年),蘇武才獲釋回朝。蘇武在匈奴時,不向利益低頭的志節,及堅毅不屈的精神和忠於朝廷的氣節一直讓後代人們讚頌著。
潘 (ㄆㄢ)。( pān)
【歷史來源】
1、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併,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清康熙年間,台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郡望】
1、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西元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西元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2、河南郡:漢高帝二年(西元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3、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西元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歷史人物】
潘美
潘美,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為宋初名將。擔任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宋初,跟隨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並率軍滅了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
在雍熙三年(西元986年),宋太宗分兵3路攻打遼國,西路由潘美和楊繼業率領,這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的就攻下寰(今山西朔縣東北)、朔(今山西朔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四州之地,但因中路、東路戰敗,致使西路軍隊成孤軍。此時,宋太宗命令他們速退回代州,並把寰、朔、應、雲四州的人民遷到內地。
楊繼業提出一個作戰計劃說:「現在敵軍的實力強,我軍當暫時避開,不能打硬戰,先假裝去攻打應州,敵軍定會派軍來迎戰,我們再秘密派人先跟雲、朔兩州的守將約好,好讓他們能利用此時機,趕快帶百姓們離開。另外,再派遣三千名弓箭手和騎兵在中路接應,這樣百姓便可安全撤退了。」而這個作戰計劃遭到潘美和王?等人的反對,王?說:「我們現有數萬精兵,不必如此膽怯畏敵,而應當直攻雁門北川。」楊繼業認為王?的戰略必遭失敗。但還是帶兵向朔州進發,潘美因為妒忌楊繼業的才能,明知如此出兵凶多吉少,他卻沒加以阻攔。
楊繼業臨走前和潘美約定,由潘美等人率領弓箭手在陳家谷負責接應。但遼軍早已耳聞楊繼業要來的消息,就派出大軍把宋軍團團圍住,楊繼業的軍隊節節敗退到陳家谷,但他卻等不到潘美的接應,隻身奮戰,陷入重圍,後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而楊繼業被俘後,在敵營絕食3天,於西元986年6月18日壯烈殉國。楊繼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朝廷,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自然也感到難過,潘美也因此被降職處分。
葛 (ㄍㄜˇ )。(gě)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嬴姓。是黃帝後裔,以地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和《孟子•滕文 公》記載,黃帝之支庶封於葛,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2、以部落名當作姓。根據《風俗通》記載,遠古時有個部落,名叫葛天氏(今河南省長葛一帶),其子孫後代便簡稱為葛姓。
3、由洪姓改葛姓而來。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漢時蒲廬,一座葛廬,是洪曩祖的孩子,因為輔佐漢光武帝立下大功,便被封為下邳僮縣侯,廬便被封給弟文,向南渡江,家在句容,就是吳中葛姓所出。
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1)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賀葛氏入中原後,改單姓葛。
(2)清滿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格濟勒氏等後均有改姓葛者;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漢姓為葛。
【郡望】
1、頓丘郡: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今河南省清豐西南)。北齊廢頓丘郡。唐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2、梁國:即梁郡,漢建梁國,治所在淮陽(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省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3、句容郡:漢武帝元朔元年(西元前128年)置縣。即今江蘇省句容縣。初隸鄣郡,元封元年(西元前109年)改隸丹陽郡。
4、潁川郡: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省禹州)。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
【堂號】
葛姓的堂號主要有:「清柳堂」、「梁國堂」、「餘慶堂」、「崇德堂」等
【歷史人物】
葛洪
葛洪(西元261~341年),表字稚川,是晉朝丹陽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相傳為油漆工的祖師爺。葛洪的性情平淡,為人質樸寡言,不善辭令,不喜好名利,拒絕來往應酬之類的事,沒有和人交遊過。
葛洪從小就喜歡學習,但家境貧窮,他只好上山打柴,拿柴去換取紙筆等學用品,晚上他勤於誦讀、學習和抄寫書籍,因此後來在儒學方面頗有名氣。他有時為了尋找書籍或請教疑難問題,他會不遠數千裡、不顧艱險和崎嶇的跋涉,一定要達到目的才罷休。
他特別喜歡閱讀神仙導養之法。他的叔祖是人稱「葛仙翁」的葛玄,葛玄把煉丹之術傳授給徒弟鄭隱。因此,葛洪便向鄭隱學習,把叔祖傳下來的秘術都學會。葛洪後來又拜鮑玄為師,鮑玄也是修習神仙導養術,可以預卜未來事,他對葛洪非常器重,並將女兒嫁給葛洪。葛洪承傳了鮑玄的修煉方法,並且同時博覽、研習醫術。
當他八十一歲的時候,突然寄信告訴鄧岳說道:「要出遠門去尋師,時間一確定就要動身出發。」鄧岳倉促間急忙地趕去想跟葛洪告別,中午時,葛洪靜靜地像睡覺般去世了。當鄧岳趕到那裡時,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不過他看見葛洪的容顏就和生前一樣,身體也是柔軟的。他把葛洪的屍體抬進棺木裡去時,就像衣服一樣的輕,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是以屍解的方法修成仙了。
葛洪博學多聞、精深廣博,著述之多超過了班固和司馬遷,而且能對幽微深奧的道理作精細的辯解和入微的分析。葛洪所著《抱朴子》一書,分為《抱朴子內篇》和《抱朴子外篇》。其中「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而「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藏否,屬儒家」。由於《抱朴子》一書內容豐富,又兼備儒道兩家的學問,該書不僅被《道藏》收入,成為道家的典籍,而且和《老子》等書一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很大的一部書。葛洪的著作除《抱朴子》外,他還著有《神仙傳》、《良吏傳》、《隱逸傳》、《集異傳》,以及研究中醫方劑學的著作《金匱藥方》和《肘後備急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