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石螺沒尾」的由來

紫悅


【正見網2009年04月05日】

朱熹任知漳州府事的時候,為著要註疏四書,便在東門外的白雲岩上,緊靠著和尚廟旁蓋了一間讀書庵。後人稱為「白雲洞」。

朱熹既在白雲岩住上了,因為和尚都是素食,所以關於魚蝦葷腥就難進口了。一天,村人拿了一盤炒得油光雪亮的蝦子和石螺來孝敬朱熹,那紅艷艷的熟蝦和剪斷尾巴煮出來的石螺,鮮美的滋味兒,讓朱熹吃得齒頰留香、戀戀不捨。一想此後欲得此物頗不容易,所以也顧不得這些煮熟了的蝦、螺能不能復活,更覺得這種螺子可愛、有趣,便同時拿了好幾隻丟到山澗裡去。

不知咋的,這些煮熟了的蝦、螺,卻又復活繁殖了起來。現在白雲岩上尚出產這種紅蝦子和沒尾巴的螺子,俗稱「石螺沒尾」,據說就是朱熹那時放下的後代。

白雲洞在龍溪城東約二十餘裡。岩上有祠,塑像祀朱熹。祠前有一小池子,池水常是黑黝黝的。俗傳這口池就是從前朱熹常常在這裡洗硯的,故今名之曰「洗硯池」。祠後有一亭,亭中立石碣,書:「朱文公解經處」。蓋以紀念朱熹是也。整個白雲岩,景致清幽,適合賞玩,產有茶樹,味頗甘美,俗名為「紫陽茶」。

據說漳州從前是個蠻荒地區,朱熹來到此地做太守以後,對此地風俗習慣作了一些改變,使之趨於正軌。所有居家門口,必掛一竹籬子,上頭貼著用紅紙寫的「格外春風」四字,(這習俗至今尚存。竹籬子,俗稱「竹格子」),這樣婦道人家在裡面,會看見外面的一切,但外面的人,卻看不見內裡的婦人了,這是朱熹專為婦人設計而創造的。

由這些記載與傳說,便可以知道,漳州文化受朱熹影響之大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