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35):賈路婁危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14日】

賈(ㄐㄧㄚˇ)。(jiǎ)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為賈伯之後。根據《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襲表》所載,西周時,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葉封弟」的緣故,在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被封於唐,包括以前夏代建都地區(今山西夏縣北),並賞給懷姓九宗。自此,唐叔虞成了後世唐、何、楊、溫、韓等許多姓氏的始祖。燮繼位後,改稱晉侯,是為晉國。在周公分封唐叔虞於唐後不久,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於賈(今山西襄汾西南),名義上是唐國的一個附庸,號為賈伯。春秋時,賈國為晉所滅,賈伯公明的後裔以國為氏,稱賈氏,是為山西賈氏。

2、出自於狐偃之後。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滅賈國後,晉襄公便把賈地賞給輔佐晉文公稱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射,字季他,故又稱賈季、賈他。襄公去世後,在立襄公的哪個弟弟為君上發生了爭鬥。賈季為避禍便逃亡翟國,其子孫便以賈為姓。

【郡望】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西曆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皆建都於此。

【堂號】

至言堂:漢時賈山博覽群書,給朝廷奏本談治亂之道,借秦的滅亡做比喻,名為《至》。此外還有「武威堂」。

【歷史人物】

賈誼

賈誼(西元前200-前168年),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西漢初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是漢初很有作為的一代明君。

文帝在即位前,因父親很重視太子的教育,所以他一直對儒家的學說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他即位之後,發布廣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詔書,渴望能獲得直言良吏來匡輔他治國和修德。後來,洛陽少年賈誼,以能誦讀《詩》、《書》,善作文章,年僅18歲就被漢文帝征為博士,作為他需要時諮詢、顧問的老師。

漢初承襲秦制,博士既是皇帝的治國顧問,又是文史知識的教師。漢文帝設有博士官多人,有的已年過花甲,知識也十分淵博。漢文帝對博士官是十分敬重的,而且往往根據博士的才識、德行的高低來任用,不把年齡的大小看作主要條件。

賈誼當了文帝的博士官後,文帝虛心求教,由於採取了賈誼的許多好建議,使國家的治理、政績相當出色。於是,在一年之內,文帝破格提升賈誼為太中大夫,備受敬重。從此,漢文帝與賈誼幾乎是形影不離,言聽計從。為了充分發揮賈誼的輔佐才能,漢文帝想提升賈誼為公卿大臣,但卻遭到權臣們的反對。漢文帝奈何不得,只好暫派賈誼到長沙王那裡當太傅。

賈誼走後,漢文帝非常想念他。一年過後,又把他召回宮中,促膝談至深夜,十分感慨的說:「久不見賈誼,朕以為學問超過了他。但從今日來看,還是遠不及他啊!」不久,漢文帝派他充任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少年聰穎,好學上進,是文帝的愛子。文帝有意立他為太子,所以讓最受敬重的賈誼當梁懷王的老師。

賈誼自知責任重大,所以竭誠輔導梁懷王,從而使他的學問一日千裡,令文帝十分滿意。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數年之後,梁懷王長大了,卻不幸騎馬摔死。賈誼自以為辜負了文帝的重託,非常悲傷,從此鬱鬱寡歡。然而,漢文帝並沒有因此而疏遠他,仍然十分敬重這位才學過人的老師,並且採納了他關於削弱諸侯勢力以鞏固中央集權的建議。不久,賈誼英年早逝。讓漢文帝時常懷念不已。也因為賈誼淵博的學識、過人的才華以及全心的輔佐、無私的襄助,而贏來漢文帝這般的尊敬與重視。


路(ㄌㄨ?)。(lù)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據《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因功封於路中,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封炎帝庶子於潞地(今山西省長治一帶),春秋時有潞子嬰兒,其後以封地為氏,後去三點水為路姓。

3、出自Su姓,為陸終後裔(其實亦為黃帝後裔)。根據《困學紀聞》與《姓考》所載,黃帝裔孫陸終,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鄶子),受封在路,後代子孫便以路為姓。

4、以縣名得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路,原作潞,初為水名,後為縣名(今北京市通縣東八裡),居者有以縣名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於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後滅於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6、出自他族。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沒路真氏後改為路姓;今滿、侗、景頗等民族亦有此姓。

【郡望】

1、陽平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省大名東)。

2、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

【堂號】

路姓的主要堂號有 「五金堂」、「陽平堂」等。

【歷史人物】

路博德

路博德是西漢時期的武將,西河平州(今山西省離石)人。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路博德跟隨霍去病北征匈奴,立下戰功,官拜邳離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官拜伏波將軍(這是西漢有史可查的第一位伏波將軍),率軍參加了對南越國的討伐,平定了南越。公元前110年,路博德率軍攻下海南島,在此設立珠崖、儋耳兩郡,此乃中國直接對海南統治的開始。

路博德後因犯法而被貶官,改任強弩都尉,在居延屯田,不久死在當地。

婁(ㄌㄡ?)。(lóu)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于(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出自古代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併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3、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郡望】

1、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
2、譙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歷史人物】

婁師德

唐朝的婁師德是一個十分愛才、屢屢薦才的有德之人。

婁師德本身能文能武,征吐蕃,八戰八捷;搞屯田,積穀如山,所以得以逐步升遷。他身材高大,方口厚唇,性格恰似外貌──待人寬厚,極有度量。一次,他與李昭德同行,因為體胖走不快、跟不上,李昭德嫌他走得太慢,便怒氣沖沖地說:「都是你這個鄉下佬耽誤了我的時間!」婁師德聽後非但不怒,反而笑答道:「我本來就是鄉下佬嘛!」由於他如此好脾氣,連他的下屬都敢跟他開玩笑,他也毫不介意。

婁師德為官三十年,忠心秉正,尤其善於發掘人才,舉薦人才。見到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就極力向上推薦,直到那個人被委以重任,他才放心。他就是以如此寬闊度量,容忍並舉薦了一個個後來者,對他本人來講,自然也就有了不少後來而居上者了。

狄仁傑做了宰相後,有些看不起婁師德,常常讓婁師德去干苦差事。武則天看出來了,就故意向狄仁傑發問:「你看婁師德這個人賢德嗎?」「他做個將軍,小心謹慎地衛戍邊防還可以,至於是否賢德,我還不大了解。」狄仁傑答道。

「婁師德是不是勤於發掘人才呢?」武則天又問。

「我與他雖是同行,但卻沒聽說他推舉了誰。」狄仁傑答道。

話已至此,武則天才明白地告訴狄仁傑,他本人的被提拔重用,恰恰是當年婁師德的一再推薦介紹。舉薦了人才還自我保密,毫不張揚,實在是大賢大德了。狄仁傑聞言,慚愧不已,連連嘆道:「婁公賢德,我竟然一無所知,比起婁公來,我實在差得太遠了!」後來狄仁傑真的以婁師德為榜樣,為朝廷舉薦了不少有用的人才。

發現了人才,不嫉妒、不排擠,而是竭力向皇帝舉薦,看著眼前的後來之人步步高升,受到重用,以致位在自己之上,仍然能心悅誠服,毫無怨悔之意,這確屬難得。而更為難得的是舉薦之功竟然秘而不宣,沉默於心,簡直非常人所能了。

婁師德的超常度量使他成為一個不求報酬的「伯樂」,也使他能在險惡的環境之中,始終被信任,還被稱為「長者」,這也正是其大智之所在。由此可見,發現人才,推薦人才,利用人才,既需要有敏銳的目光,更需要有寬宏的度量,即所謂要有識才之能與用才之量。所謂容人之量也並非僅僅是人的修養氣度的表現,它還是人的明智與聰慧的表現。具有這種明智聰慧的人,他們胸懷開朗,活得怡然自得,免除了各種嫉妒心理的痛苦。婁師德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僅是一個溫良敦厚的長者,也是一位智慧超常的良吏。


危(ㄨㄟ?)。(wēi)

【歷史來源】

危氏源出於三苗族。相傳上古時帝堯因兒子丹朱行為不檢,故而把帝位禪讓給舜。當時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的三苗部族比較強大,他們也反對禪讓。丹朱就聯合三苗起兵,與舜爭奪天下。舜派大禹領兵鎮壓,禹在丹水一帶打敗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殺,丹朱不知所終。叛亂被平息後,舜帝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肅敦煌東)一帶居住。三苗後裔遂以危為姓,稱危氏。

另外,明初文學家危素之祖本姓黃,他改姓危後,其後人亦稱危氏,成為危姓的一支。

【郡望】

1、汝南郡:漢時置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東南),轄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太史堂:明朝時危素少通五經,元朝時做經筵檢討。他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官至翰林學士。元朝亡後,他又修了《元史》。

【歷史人物】

危素

危素,(西元1295→1372年),明代金溪人,字太朴,一字雲林。

元朝至正年間,授經筵檢討,參與撰修宋遼金三史。明初為翰林侍講學士,與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館學士。

後謫和州,憂憤而卒,著有《危學士集》。

據傳聞,他的憂憤是這樣來的:

元朝末年,大明的部隊攻克燕京。元朝的大臣危素想以死殉國,在河北省房山報恩寺投井,被報恩寺主持大梓和尚撈了起來,說:「你一死,元朝的歷史就就斷了。」因此危素未死。明太祖朱元璋仍然任命他當大學士。皇上雖然因他才學好,把他當作顧問,但心中卻很鄙薄他的人品,有時竟叫他「危狗」。

有一天,皇上到東閣查看,危素走過來,他的鞋子發出「進進進」的響聲,一直響到門帘裡面。皇上問是誰,他回答說:「是老臣危素。」皇上說:「是你麼?我還以為是文天祥來了呢!」危素十分恐懼,嚇得周身是汗。皇上說:「危素!你如果真是元朝的老臣,為什麼不到和州去守余闕的廟去呢?」

原來余闕十分忠於元朝,因不投降陳友諒而死了,明太祖讚揚他的氣節,為他修廟祭祀他,所以派危素去做廟裡燒香的人,讓他於心有愧。不到一年,危素就因憂愁而去世了。

雖然危素少通五經,元朝時做經筵檢討。他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官至翰林學士。元朝亡後,他又修了《元史》。但是因他言而無信在前,對國不忠而事二主於後,所以招致朱元璋的鄙視,後人對他的評價也不高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