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6):姚邵湛汪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5月16日】

姚(ㄧㄠ?)。(yáo)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媯姓。相傳五帝之一-舜有生於若水,居住在地丘的後代,因為生在姚墟,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姚墟的姚為姓。另一個相傳舜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堯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後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便以媯為姓。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媯滿,並且封他為陳。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於吳郡,改姓為媯。傳五世後,復改為姚姓。

2、他族改姓。根據相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位羌族的首領-姚戈重,本來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後人,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所以改姓姚。

【郡望】

1、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2、南安郡:東漢中平五年分漢陽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相當於今天的甘肅隴西縣東部以及定西、武山等縣。隋初廢。

【堂號】

聖仁堂:舜帝是至仁聖明的帝王。
註:姚姓又以郡望「吳興」和「南安」作為他們的堂號。

【歷史人物】

姚重華(帝舜)

傳說中說舜是個大孝之人。舜的生母在他十幾歲時就過世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後來,父親瞽叟娶了一位性情粗暴、兇狠的後母,後母生下一名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瞽叟疼愛象而討厭舜,而舜善良恭順,每天辛勤耕種漁獵來供養他們。

堯知道舜是個品德好又能幹的人,非常讚賞舜的為人,就將女兒嫁給了舜,還賜給他金銀財寶,舜變得極為富貴,後母和弟弟又是羨慕,又是妒忌。有一天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屋頂,等舜上去後,瞽叟悄悄拿走梯子並在下面放火,想把舜燒死,舜一見起火,便張開妻子送的兩頂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瞽叟和象心有不甘,又叫舜去屋後挖井,當舜下去後,象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安全的回家了。

正當象他們得意洋洋的走去舜的家準備瓜分財物時,他們一進屋子,只見舜正坐在窗口彈琴,象的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但舜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儘管他們對舜如此無理,百般虐待,舜對父、母仍不失孝道,對兄弟也不失友愛之情,此後他們也不敢再陷害舜了。


邵 (ㄕㄠ?)。(shào)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根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在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則留在鎬京擔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

另外再根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所以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郡望】

1、博陵郡: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2、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移至平輿。

3、安陽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

【堂號】

安樂堂:宋時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顧頤稱讚他有內聖外王之學。

邵姓又以博陵為堂號。

【歷史人物】

邵雍

邵雍(西元1011年~西元1077年),字堯夫,諡號康節,又稱「邵子」,宋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邵雍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刻苦讀書,於書無所不讀,後來,他遊學四方以增長見識。中年後,他淡泊名利,隱居洛陽,並著書教學。邵雍不僅學貫古今,而且品德渾厚,待人至誠,當時的名流學士,都很敬重他。他精先天象數之學,著有《先天圖》、《皇極經世》、《漁樵問答》、《伊川擊壤集》等。邵雍有「遇事能前知」的能力,於是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寫下了傳世之作《梅花詩》,預言了他身後在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演變。在民間仍流傳著他所說過的警句,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

由下面的故事中,便可知道邵雍的神機妙算。有一次,邵雍經過庭園觀看梅花時,看見梅花樹上有二雀相爭而墜地,他便推斷,明晚會有一女子來折花,園丁因誤以為是賊而前來驅趕,此女子因驚惶失措,不小心摔倒在地而傷了大腿。後來果真如其言。

在一個除夕的傍晚,邵雍正在爐邊烤火,忽然聽有人敲門。此人先敲一聲,接連又敲五聲並說是要借東西,於是邵雍便應運起了一卦,立刻斷定是鄰居來借斧頭。邵雍的兒子不相信,打開門一問,果真是借斧頭的。

又有一日邵雍來到市集,他巧遇三個正要進京應考的考生。邵雍與其素不相識,因他為人和善,便宴請三位考生。餐後邵雍請三位到自家的園子內走一圈,有意無意的說道:「從這棵樹到那棵樹的土地正是家傳之家產。」後來,邵雍過世數年後,欺壓善良的江員外欲霸占邵雍家土地,邵雍的後代就告到衙門去,縣令便把江員外關進大牢,故得以保住了家產。當時的縣令不是別人,就是當年進京應考的三位考生之一。


湛(ㄓㄢ?)。(zhà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地則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裡斟灌店。太康失國後,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併,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便成湛姓。後代子孫便沿襲、傳延至今。
註:《百家姓》註: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鬥去齶,合二字為湛氏。」

2、以地名命姓。春秋時居住在湛(今河南省寶豐一帶)的人,以地名為姓,稱為湛氏。後代沿襲至今。湛,水名,源出河南寶豐縣東南,東經葉縣,至襄城縣境,入於北汝河。

【郡望】

豫章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南昌,轄歷陵、南昌、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侯國,相當今江西省地。

【歷史人物】

湛若水

湛若水(西元1466元~西元1560年)字元明,號甘泉,明朝廣東增城甘泉都(今廣東增城市新塘鎮)人,學者稱其為「甘泉先生」。湛若水在明弘治十八年(西元1505年)參加會試,進士及第,先後被授為翰林院編修、侍讀。嘉靖三年(西元1524年)官至南京吏、禮、兵部尚書,深得世宗倚重與信任,封太子少保。

湛若水和王守仁二人交往甚密,相與倡道京師。湛若水除長期擔任官職外,還熱心捐款贊助書院,而王守仁倡議在九華山建書院講學,獲得湛若水的支持,湛若水亦赴九華講學,並手書勒石的「甘泉」石刻,當時學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而湛若水的弟子謹遵師囑,在九華營建書院,以師雅號為名,即「甘泉書院」。

湛若水一生致力於講授理學,他講學中的理念被譽為「甘泉之學」,他與王守仁皆以理學著名而分庭抗禮。

湛若水在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年)歸故裡,仍然致力於教育事業,九十歲時還讓人抬著棺材出門講學,他的影響遍及了全國各地,其門徒高達四千餘人。湛若水在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病逝,其著作有《湛甘泉先生文集》、《泉翁大全》等。
  

汪(ㄨㄤ)。(wāng )

【歷史來源】

1、出自於漆姓。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

2、出自姬姓。商、周后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3、出外姓、外族之改姓。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根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干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郡望】

1、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2、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堂號】

越國堂 唐代汪華封越國「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

【歷史人物】

汪元量

汪元量(西元1241年~約西元1317年),字大有,號水雲子,南宋末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宋度宗咸淳三年(西元1267年),汪元量以詞章任職於宮廷,不久因善琴為宮廷琴師。德佑二年(西元1276年),元兵攻陷臨安,宋亡,汪元量自願隨侍被俘的宋主及后妃前往燕京,留北十三載。而文天祥因兵敗被執,囚於大都,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並互贈詩文,悲歌唱酬,汪元量並以「君當立高節,殺身以為忠」來激勵文天祥。文天祥就義後,汪元量悲痛之餘,寫下《浮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另外,元世祖曾命汪元量奏琴,迫汪元量為官,而後汪元量為道士。至元二十五年(西元1288年)得賜黃冠,辭官南歸,他即以黃冠道人的身份,放浪江湖以終。

文天祥曾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並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在北國漂零,他無時無刻不思念家鄉,惆悵之餘,他作《一剪梅》寄懷。汪元量工詩,善詞,其詩句平易,讓人琅琅上口,且知樂能琴。汪元量賦有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所作之詩詞,多記載亡國北徙事,為歷史作見證,也供後人作評斷,有宋末「詩史」之稱。而其中《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詩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廣度都超出其它宋遺民同類的詩。汪元量著有《水雲詞》、《湖山類稿》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