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2):皮卞齊康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4月27日】

皮(ㄆㄧ?)。(pi)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根據《風俗通義》及《元和姓纂》所載,魯獻公的次子仲山浦因為輔佐周宣王中興,受封在樊邑,所以後代有樊氏。而在春秋時,周卿士樊仲皮的後代,卻是以父名為姓,相傳姓皮。

2、出自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之後,以祖名為氏。根據《姓譜》記載:「出鄭大夫子皮。」據說始祖便是樊仲皮。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西曆前一一四年)初置,約今甘肅省天水市及隴西縣以東地區,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2、下邳郡:東漢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治所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至南朝宋改為郡。轄區相當於今天江蘇西北部。

【堂號】

天水堂、下邳堂、自立堂、涌芬堂等

【歷史人物】

皮日休

皮日休(約西元834―883年),襄陽人,字逸少,後改襲美,唐代文學家。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長相其貌不揚,愛喝酒,個性傲慢,以文章自負,尤其擅長箴銘。其作品包括詩、文,與陸龜蒙齊名,兩人有松陵唱和詩,當時人稱二人為「皮陸」。他於咸通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常博士。

僖宗年間,黃巢軍下江浙,皮日休投效黃巢。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他著有《皮子文藪》10卷,內收錄其文200篇,詩1卷。他的詩,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語言平易近人,以《正樂府》10首、《三羞詩》3首為代表。另一種詩,走韓愈奇險風格,語言艱僻,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而他的文章,則多流露對當時(晚唐)社會現實的不滿,如《憂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春秋決疑》、《鹿門隱書》等。


卞(ㄅㄧㄢ?) 。(bian)

【歷史來源】

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被封在卞國(今山東泗水縣東的卞橋鎮),歷史上稱為卞明。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只是從《呂氏春秋》資料記載,在商朝的時候,湯與伊尹計謀想要邀功討伐夏桀時,卻有個叫卞隋的名士,因為拒絕行湯王之計,便投水自盡。可見卞氏,是從這個時候便有了。

但在西周時,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於曹(今山東省曹縣),世稱曹叔振鐸,後代便以曹為姓。後來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有個勇士名莊,在魯國做官,又被封在卞邑(今山東省袞州,泗水一帶)。爵位為子,故時稱卞莊子,其後人便以卞為姓。

【郡望】

1、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西曆144年)置濟陰國;漢 元帝初元年(西曆48年)改為濟陰郡。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2、濟陽郡:晉惠帝(西曆290棗306年在位)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南渡後廢。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歷史人物】

卞和與和氏壁

《韓非子》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感人故事:春秋時,楚國有一個名叫卞和的人,在荊山東麓的一個山洞內得到一塊玉璞,也就是內部包含著玉的石頭。他便將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心存疑慮,便叫來玉匠進行鑑別。豈知那玉匠是個平庸之輩,看了之後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欺君,砍斷了卞和的左腳。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這塊玉璞去獻給武王。武王又叫來玉匠鑑別,玉匠看了看還是說卞和所獻的只不過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而已。武王同厲王一樣認為卞和欺君,讓人砍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想去獻玉,可是他雙足俱廢,再也無法行走了,只好把玉璞抱在懷裡,爬到荊山腳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淚流完了,從眼角溢出來的竟是一滴滴鮮血。文王聽到有關卞和哭玉的消息後,派人詢問他痛哭的原因,對他說:「天下人因犯罪被砍斷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這麼悲傷啊!」卞和回答說:「我並非因為砍斷了雙腳而悲傷,我所痛心的是珍貴的玉石被看成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人卻被當成了騙子!」文王得知後,將卞和與那塊玉璞請進了宮裡,令玉匠鑿開玉璞,果不其然,裡面是一塊精美的玉石,玉匠經過精心製作,將這塊玉石製成了一塊圓形玉璧。文王將玉璧命名為「和氏璧」,以紀念卞和的忠貞。

這塊「和氏璧」後來流落到了趙國,引出了「完璧歸趙」的故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玉璽,也就是皇帝的印章,象徵著無上的權力。這塊玉璽就是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傳國玉璽」。

齊(ㄑㄧ?)。(qi)

【歷史來源】

1、出自姜姓。根據《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所載,炎帝之裔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大臣。曾在渭水之濱垂釣時,被周文王用禮聘來成為輔助大臣。建立齊國,子孫以國為氏。在武王討伐商時,擔任統兵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在牧野會戰中,殲敵立功,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在齊(在今山東省臨淄),建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齊後,原齊國王族乃以國為氏,稱齊姓,尊姜太公為齊姓得姓始祖。

2、出自於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大夫齊子之後,以祖字為氏。根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衛大夫齊子之後,其名不可考,齊子為其字。其子孫以祖父之字命姓,成為齊姓一支。

3、出自於是姓。是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之後,改為齊姓。根據《元和姓纂》所載,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原姓是,只是後代改姓為齊。

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據《晉書》所載(下同),武都氐人有齊姓。例如清滿洲八旗姓喜塔喇氏、齊佳氏等均有改為齊姓者。而清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齊姓,為納西族。今滿、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齊姓。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高陽郡:本戰國時高陽邑。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東一帶)。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置青州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3、中山郡:戰國為中山國,國都顧(今河北省定縣)。後被趙國所滅。漢高帝置中山郡,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方。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西元前296年為趙所滅。

【堂號】

1、簡禮堂:周朝初期,姜太公被封到齊國。過了五個月,太公來朝廷匯報治理的情況。宰相周公問他:「你們國家這麼快就緒了?」太公答道:「我簡其君臣,禮其從俗。」意思是簡化君臣之間的交往,一切禮儀從俗。」周公聽了讚揚說:「推行政策法令,如果過於繁瑣,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擁護你。」

2、主要堂號有「汝南堂」、「玉芝堂」、「中山堂」等。


【歷史人物】

齊桓公

齊桓公名叫姜小白,他是前任國君齊襄公的弟弟。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內進行行政改革,發展生產,對外首倡「尊王攘夷」,逐漸使齊國強大起來。

管仲是匡世大才,齊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代霸業。齊桓公深知人才的重要。在《說苑・尊賢》中記載了齊桓公廣納賢才的一件事。他命人在宮廷外面燃起火炬便於日夜接待前來晉見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們除了看熱鬧外,並無賢士進宮求見。

一天,東野地方有一個地位低下的人在宮門口請求見齊桓公。齊桓公很高興,立即接見。 他詢問來人有什麼才能。來人回答說:「我會九九算術。」齊桓公覺得好笑,就說:「九九之術也能算是一技之長嗎?」 鄉下人不卑不亢地說:「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江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會成為大山、大江、大海。《詩經》中曾說:『先民有言,詢於爭蕘』。教導人們施政要廣泛徵詢意見,包括那些割草打柴的人。九九之術固然算不得的什麼高深的學問,但如果您也能以禮相待的話,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

齊桓公認為東野之人說得有道理,於是以庭燎之禮接見了他。這件事很快傳開了,果然一個月後,四面八方的賢才紛紛前來,絡繹不絕。最終,使得齊國人才濟濟,輔助齊桓公完成霸業。

康(ㄎㄤ)。(kā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為康叔後裔,以祖上諡號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資料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諡號「康」,後人有以其諡號為氏者,是為河南康姓。

2、出自於漢代西域康居國王子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根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置都護,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所以後人便以國為姓,為甘肅的康姓。到了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3、出自於古代突厥族有康氏。根據《隋書》記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西曆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遊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我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裡」,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4、出自於匡姓。為避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名諱,匡氏改為康氏。根據《宋史》記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5、出自於少數民族。例如金時女真人納喇氏、清時滿洲赫舍裡氏、達斡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而在現在的瑤、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郡望】

1、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名。漢武帝時改右內史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2、東平郡: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治無鹽(今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3、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省江紹興)。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

4、華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

【堂號】

1、會稽堂 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其堂號。

2、主要堂號有「京兆堂」、「華山堂」等。

【歷史人物】

康僧會

康僧會,三國時代譯經僧。主籍康居,世居天竺。他的父親因經商而移於交趾。康僧會十餘歲時,父母雙亡,他在「守孝」期滿之後,便出家為僧。他不僅精通佛典,而且「天文圖緯,多所綜涉」。

他於公元247年來到三國時的東吳。他在建業(當時東吳的都城)建立寺廟,供奉佛像弘揚佛法。孫權聽說他很有才學、智慧,遂召見康僧會,並問他其所傳的法有何靈驗。

康僧會回答說:「自佛祖涅~"以來,已過去千年。但他所遺留的佛骨舍利卻神曜無比。當年的阿育王,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收藏舍利,是為了弘揚佛祖的遺願。」孫權認為這是誇誕之詞便對康僧會說:「如果你能得到舍利,我就為你建造佛塔。否則要根據國家的法規處以刑罰。」

康僧會請求孫權給他七天的時間。待回到自己的茅庵後,他對弟子說:「法之興廢,在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於是康僧會與弟子們潔齋靜室,並把銅瓶放在几案上,焚香祈禱。但是七天過去了,銅瓶內空無一物。康僧會又向孫權再給七天時間,情況依然如此,孫權非常生氣,說道:「此事如果真的是欺騙,我就要加罪於你。」康僧會再次請求第三個七天。第三個七日的晚上,五更時分,忽然聽見瓶中發出聲音,康僧會馬上打開觀看,瓶中果然有舍利。

次日早晨,康僧會將舍利呈送給孫權,只見那舍利放射出五色的光芒,照耀到瓶子上。孫權親自執瓶將舍利倒在銅盤上,不料舍利卻將銅盤穿透擊碎。孫權肅然驚嘆道:「這真是世間罕見。」康僧會又告訴孫權,舍利不僅可以放射出五色的光芒,而且火不能將其燒毀,金剛杵也不能將其擊碎。孫權下令讓人試驗,果然舍利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破損。孫權大為嘆服,於是立即為康僧會建造佛塔,允許其在寺中傳法。因為是江東的第一座寺院,所以寺名為建初寺,其地名為佛陀裡。從此,佛法在江東才逐漸興盛起來。

康僧會在宣揚佛法的同時,還翻譯佛經。公元281年,康僧會坐化,號為超化禪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