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36):江童顏郭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6月15日】

江(ㄐㄧㄤ)。(jiāng)

【歷史來源】

1、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根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2、出自姬姓。是由翁氏所分支出去。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在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另外一說是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干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出自於蕭的改姓,唐代蕭氏因敗在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郡望】

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境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山東東明南。晉惠帝時分陳留郡之一部而置,南渡後廢,故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歷史人物】

江淹

江淹(西元444年―505年),字文通,南北朝時,南朝宋著名的文人。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東)。他出身孤寒,性沉靜好學。擅長詩文,風格幽深奇麗。年少時即因文章而聲名顯著,一生為官曆南朝宋、齊、梁三朝。晚年他仍擔任齊、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質量卻大不如以前,被認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說他「江郎才盡」,至今傳為文壇掌故。

「江郎才盡」這個典故語出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其記載如下:「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南史•江淹傳》有兩段關於「江郎才盡」的故事,其中一段與《詩品》記載的相似,也是還五色筆給郭璞,不過結果為「爾後為詩絕無美句」,並沒有《詩品》記載的「不復成語」那麼嚴重,只是作詩沒有什麼精彩之處而已。

劉?著作的《梁典》則記載著:「嘗夢郭璞謂之曰:君借我五色筆,今可見還。淹即探懷以筆付璞,自此以後,材思稍減。」表示寫作文章仍然優異,只是「材思稍減」罷了。《蒙求》注引《典略》也記載著:「江淹少夢人授以五色筆,因而有文章。」

另一段是說: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來的路上,偶宿於禪靈寺,夜晚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對他說:「從前我把一匹錦寄存在你那裡,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拿出幾尺錦給他,結果這個人卻生氣地說:「怎麼只剩這麼點了?」然後回頭看見丘遲(南朝文學家)就對他說:「剩下的幾尺沒什麼用,送給你。」於是從此江淹的辭賦文章就「躓矣」(不行了)。

江淹以詩賦作品聞名於世,也有部分散文傳世,其中以「賦」最為世人稱道。此外,江淹還擔參與過南齊朝國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書。

童(ㄊㄨㄥ?)。(tóng)

【歷史來源】

1、源自於上古,黃帝的後代。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說話唱歌時,嗓音就像鍾罄一樣宏亮清越,又有音樂的韻味。他的後世子孫便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

2、出自於胥姓,始自於風姓,是赫胥氏的後代。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胥童,他與周朝的權臣欒書、中行偃積怨很深。後來欒書、中行偃受寵於厲公,胥童遂被殺害,他的後人為避仇殺,以祖父名字為姓,改胥為童,稱童姓。

【郡望】

1、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代縣一帶。
2、建昌:東漢時置建昌縣,屬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縣。
3、渤海郡:西漢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遼寧省渤海灣沿岸一帶。

【堂號】

童姓的主要堂號有 「五桂堂」、「啟後堂」等。

【歷史人物】

童參

宋代甄寧人。性淳樸,隱於耕。仁宗初年,壽高一百零二歲,賜敕「慰勞」,授承務郎。

顏(ㄧㄢ?)。(y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曹姓。陸終之後。根據《陳留風俗傳》、《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記載,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玄孫陸終,陸終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安裔孫挾,周武王時封於邾(故城在今山東省鄒縣東南),建立邾國,為魯附庸。邾挾之後,至於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邾國被楚國滅掉後,顏公的支庶子孫有人以祖父的字為姓,稱顏姓。

2、出自於姬姓。春秋時魯國公族,是周公旦伯禽之後。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公的長子魯侯伯禽被封在魯。伯禽的子孫有人被封在顏邑,便以封邑為姓。而孔子的母親征在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3、他族改姓而來。金時女真人完顏氏後改單姓顏;清滿洲人姓,世居大凌河;今台灣省土著、毛難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魯國:即魯郡,西漢初年置魯國,三國時魏晉改為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西漢改治薛(今山東省薛城),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

2、琅?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琅?(今山東省膠南縣琅?台西北),西漢移治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堂號】

1、復聖堂:孔子的弟子顏回,春秋時魯國人,勤儉好學,安貧樂道。孔子讚嘆他:「顏回真難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僻陋的環境中,要是別人,必將憂煩難受,顏回卻安然處之,並沒有改變他向道好學的樂趣啊!」顏回29歲時,頭髮就全白了,32歲時就去世了,他死後,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你的弟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發了怒,很快就消解,從不把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有了過錯馬上就改正,絕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嘛,就沒有這樣好學的了。」這說明他是孔門72賢人中最賢的一個,以德行著稱。後世儒家尊他為「復聖」(孔子至聖,孟子亞聖,顏子復聖)。

2、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寶塔堂」、「四樂堂」、「舊雨堂」、「叢桂堂」、「又紅堂」等。

【歷史人物】

顏之推

顏之推(公元531年-591年),南朝梁,山東琅?臨沂人,撰有《顏氏家訓》。

顏之推任官四朝。公元548年,發生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在江陵自立,顏之推任散騎侍郎。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顏之推被俘,後來在北齊任官。此後在北周和隋任職。

他結合自己從小學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經歷,寫了一本《顏氏家訓》(420年―581年),主張早教。他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想分散,不易學習。袁衷等所記《庭幃雜錄》下寫道:「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欽定四庫全書》雜家類有顏氏家訓二卷。

郭(ㄍㄨㄛ)。(guō)

【歷史來源】

1、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後。相傳,早在上古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約西曆前21世紀),郭姓就已得姓開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當古老的淵源。古書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郭支與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國歷史上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等地的夏代人郭支與郭哀,都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人的始祖。

2、出自於商代郭崇之後。根據《三一經》記載: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繼夏代之後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認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3、出自於姬姓。周代虢國的子孫後代是當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們以郭為姓,淵源自姬姓,又多半與河南、山西有關。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在東虢(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結犬戎作亂,周幽王被殺於驪山,周王室被迫東遷。當時,鄭武公與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陽,立下汗馬功勞,深得平王依重,同時把鄭國從陝西遷到河南虢(即東虢)、鄶之間。為興建鄭國,鄭武公於周平王二年(西曆前769年)滅鄶國,平王四年(西曆前767年)又吞併東虢。從此,鄭國日漸強盛,引起各諸侯國的不滿。楚國趁機起兵向周平王問罪,率陸渾(地在河南省嵩縣東北)之師,逼近洛陽。周平王大懼,於是把虢叔裔孫虢序封於陽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稱郭公,於是,後代便改成郭姓。

4、以居處命氏。中國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園、池的人,分別以「城」、「郭」、「園」、「池」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義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為姓氏,形成郭姓。

【郡望】

1、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太原陽曲,生蘊,蘊生准、配、鎮。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陽太守,其婿有裴秀、賈充。鎮,尚書郎、昌平侯。鎮七代孫祚,後魏左僕射、東光文貞公。曾孫士謙、士倫。士謙玄孫由為駙馬。士倫,唐倉部員外、深州刺史。曾孫珍,桂州都督。

2、華陰郡: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將軍蒲城公郭榮,太原人,後居華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榮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廣敬。敬君生依仁。廣敬左威衛大將軍,禮部尚書。廣敬生昶,慶州刺史。郭子儀說:榮,父叔進之後。進曾孫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寶中渭、吉、壽三州刺史。生子秀、子儀、子英等11子。

【堂號】

1、尊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如招賢,先從我開始。你把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並敬郭如老師,後來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紛紛歸附燕國,燕國於是強大起來。

2、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太原堂」、「華陰堂」、「馮翊堂」、「汾陽堂」等。

【歷史人物】

郭子儀

郭子儀(西元697年-781年),字子儀,又稱郭令公,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代軍事名將。平安史之亂,聯回紇,征吐蕃,官至太尉中書令,身系唐室安危二十年。封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

郭子儀出身官吏之家,父親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天寶十四載(西元755年)安史之亂時,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聯合朔方軍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此時郭子儀建議皇帝,北取范陽,直搗叛軍虎穴,以減輕潼關之圍,玄宗不允,這種下日後藩鎮割據的局面。

天寶十五載(西元756年)與回紇聯軍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馮翊(今陝西大荔),並進攻潼關,大敗崔干佑,唐軍死傷過萬人。崔干佑退保蒲津。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至德二載(西元757年),奉詔引兵赴鳳翔,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擊敗李歸仁鐵騎五千人,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以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m率唐與回紇合兵十五萬人,再與安守忠、李歸仁交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之北,回紇兵繞到敵人後方,前後夾擊,殺敵六萬人,張通儒逃往陝郡,最後收復首都長安(今西安),唐軍威儀再度得以重現長安。

其後,唐軍乘勝東進,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大敗嚴莊、張通儒等十五萬人,迫使安慶緒渡黃河,退回相州。東郡洛陽復歸。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史思明從范陽率軍救安慶緒,雙方大戰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廝殺難分難解,最後唐兵退潰。

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宦官魚朝恩,並無領導才能,將戰役失敗之責歸於郭子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軍兵叛亂,朝廷恐懼,封子儀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亂攻占河隴地區,程元振知情不報,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長安,朝廷再度啟用子儀為關內副元帥。此時吐蕃軍已渡渭水,迫唐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子儀循秦嶺至商州(陝西商州)收集散兵數千人,以智取勝,白天擊鼓張旗,夜間多處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於是長安光復。十二月,代宗回長安,郭子儀到>核??印4?諦呃⑺擔骸壩們洳輝紓?始壩詿恕!?p>廣德二年(西元764年),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謀反,引回紇、吐蕃十萬軍進攻關中。子儀埋伏於干陵(陝西干縣),回紇、吐蕃軍知其有備,不戰而退。永泰元年(西元765年)十月,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子儀在涇陽(今屬陝西)被回紇所圍。子儀在回紇素有威望,親率數十騎到前線,親自說服回紇大帥藥葛羅與唐結盟,反將吐蕃打回去,穩住關中,長安之危遂解。

大曆元年(西元766年),屯軍於河中,使軍糧充裕。大曆八年,吐蕃十萬之眾強攻涇、?(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出兵宜祿(今長武),結果首戰失利,遂召諸將檢討戰敗原因,再兵分三路,連克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潘原(平涼東)等地,吐蕃敗退。大曆十四年(西元780年),唐德宗李适繼位,子儀被尊為「尚父」。建中二年(西元781年)六月,郭子儀去世。諡忠武。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