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73):聞莘黨翟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13日】

聞(ㄨㄣ?)。(wé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複姓聞人氏,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後代。少正卯是春秋末葉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因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很大、遠近聞名的人,被譽為「聞人」,所以他的後代子孫有的便改為聞人氏。後來有一部分聞人複姓改為單姓聞。

2、出自於文姓,文天祥之後避難改姓。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國公軍潰於空坑,始祖良輔公被執,在潛逃於蘄之蘭清邑,把文改為聞。
註:信國公指的是文天祥,而蘄則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縣。

【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吳置。相當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宣興一帶。

【堂號】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別高超的意思。明朝時候,聞良輔才能和德行都特別高超。初為監察御史,後來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羅,權操虎節(古時出行官員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水國用龍節),官至廣東按察使。

【歷史人物】

聞仲

聞仲,又稱聞太師,是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之一。他是商朝末代君主紂王朝中的太師,是國家的三朝元老,文武雙全,威儀兼備,長於行軍布陣,是暴虐的紂王唯一忌憚與不敢動的忠心大臣。早期,聞仲一直負責為國家東征西討,殲滅叛逆。

後來在妲己的影響下,紂王接連發明酷刑,殘害忠良無辜,幾位名臣為諫紂王而死,將相離心;聞仲見國家政局大亂,便向紂王進諫,提出十策要求紂王改善。可是事未實行,東海平靈王作反,結果聞太師再次引軍出戰,離開中原,令紂王未能及時迷途知返。

此後,聞仲一直坐鎮都城,遣將討伐西歧姬昌及姜子牙,但一直損兵折將,無功而還。後來局面逼得聞仲引兵親征西歧,令姜尚等人甚為緊張。連番攻討的結果,姜子牙軍隊幾度受挫。可是最後聞仲仍是不敵姜尚門下諸人,連敗數陣,最終於絕龍嶺被雲中子以通天神火柱活活燒死。

戰爭結束後,姜尚奉命封神,聞仲的靈魂被封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亦稱雷祖),率領雷部二十四員神將,負責催雲布雨,行雷擊電。

聞仲除了是商朝太師之外,亦曾拜金靈聖母為師,擅長五行變遁之術,手下除了鄧、辛、張、陶四將外,尚有吉立、餘慶兩位門人。聞仲相貌「面如淡金,五柳長髯,飄揚腦後」,額上有一隻神目。其坐騎名為「墨麒麟」(此麟頭上有風雲角,一拍便可飛於空中,霎時可行千裡;後來為雷震子所殺。),武器名為「金龍雙鞭」(雙鞭由兩條蛟龍幻化而成,有陰陽之分;雌鞭後來被姜子牙的打神鞭所打斷)。性格剛烈自信,忠君愛國,極具威嚴。

莘(ㄕㄣ)。(shēn)

【歷史來源】

1、莘氏也就是辛氏,因為它們的發音相近。

2、出自於姒姓,以封國名為姓。夏朝初期,夏王啟封高辛氏的兒子摯於莘(另一說封啟的兒子於莘的),建立莘國(今的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後來莘國滅亡以後,後代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3、也出自於姒姓,以國名為姓。根據《史記.夏本記》記載,是有莘氏之女,古代時便有莘國,商湯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兒,所以後代便以莘作為自己的姓氏。

4、出自於古帝祝融的後代。根據《潛夫論》記載,祝融之子分為八姓,己、禿、彭、姜、曹、斯、莘等,而莘就是其中的一個姓。2000年以來,莘氏不及辛氏活躍。望族居於天水郡,即現在的甘肅通渭縣一帶。

【郡望】

天水郡:西漢的時候開始在此置郡。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的地區。治所在平襄,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堂號】

棗強堂、環州堂:兩堂名均源自明朝的時候,莘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後來升任為棗陽縣(故號「棗強」堂)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故號「環州」堂。

【歷史人物】

○莘野:明洪武年間,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曾任棗陽知縣,因勤政愛民,被稱為「賢令」。

○莘開:清歸安人。擅長書畫篆刻。

黨(ㄉㄤˇ)。(dǎ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禹王的後裔,為夏王朝全族的子孫,所以歷史上稱党姓出自夏的後代,屬於夏禹後裔的党姓世居党項。

2、出自於姬姓,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封邑於上黨(今天的山西省境內),於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

3、出自於任姓,以地名為氏。魯國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的小兒子禹陽的後裔,因為被封於黨,所以後代子孫便以黨為姓。

4、起源於党項羌人的姓氏。党項羌族是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根據《廣韻》的記載,党姓本來是西北党項羌姓,後來改為党姓。其中有個叫黨耐虎的將軍,就是出自於此党姓。

5、出自於北方鮮卑族人有党姓。根據《路史》記載,鮮卑人也是黃帝的子孫,後來他們遷居到鮮卑山,而得到這個族名。

6、出自於回族中的党姓。在西曆1038年,由党項人元昊建立了歷時190年之久的西夏國後,一些党項族人逐步融於回族當中,所以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等地。

7、古代党姓的黨(音掌),所以党姓中其中一支便以音為姓。後來掌姓中又分出以音為姓的仉姓,所以仉姓起源於党姓。原本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孟子的母親即為仉氏,就是以孟母三遷出名。山東省沂水縣楊莊鎮党家山村距傳說中的孟母村僅8裡之遙,党家山村的東面6裡處為仉林村。仉姓多分布在魯郡、琅邪郡、敦煌郡。其中魯郡在西漢初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琅邪郡在秦始皇置郡,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敦煌郡在漢武帝置郡,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郡望】

馮翊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左馮翊」的行政區,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三國魏將左馮翊改為馮翊郡。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韓城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的地區。

註:党姓望族居住在馮詡(今天的陝西省境內)。根據《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的記載:黨氏望出馮翊郡。

【堂號】

忠武堂:宋朝党進,因為征伐太原而有功勞,所以他被任命為忠武軍節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實。

【歷史人物】

党懷英

党懷英,字世傑,號竹溪,先人曾於泰安軍為官,遂成為奉符人。金朝文學家,原籍馮翊(今陝西省大荔)。

他能詩文,也精於書法,曾擔任《遼史》編修官。少時與辛棄疾同時師事劉岩老。

後金兵攻至,辛棄疾南奔歸宋,而党懷英則去參加金世宗大定十年的科舉考試,拔擢為進士及第甲科,官至翰林學士承旨。造化弄人,同門師兄弟分別在兩朝為官,各為其主。

翟(ㄓㄞ?)。(zhá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隗姓,以國名為姓。隗本來是周代中原北部地方的遊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時,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為翟姓。西曆前6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於晉人。於是翟人的後代便以原國名為姓。而根據《國語注》記載,新安翟姓,春秋時赤翟(即赤狄)之後,以種名為狄姓,後改為翟(音狄)姓。

2、出自於祁姓,黃帝軒轅氏的後代,以國名為姓。根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北方有翟族(後稱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後裔建立的。直到春秋時,翟國滅於晉國,後來晉國又滅於韓、趙、魏三國,到戰國時,這三國又先後滅於秦國。在這長期戰亂中,翟國人都以原國名為姓,逃奔遷居各地。由於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兩種讀音,居於北方者讀(音狄),遷居南方者讀(音宅)。

3、出自於姬姓,以國名為姓。周成王封次子於翟(今河省南洛陽),所以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國為姓。

4、出自於張姓改翟而來。根據《知足集齋集》記載,安徽涇縣之翟姓,原姓張。

5、出自於他族改姓而來。如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有的記音為翟姓。今瑤、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南陽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堂號】

1、傳詩堂、寵畏堂:「傳詩堂」源自漢朝時翟輔,四世皆傳授《詩經》,征拜教郎,遷侍中,策試第一,官拜尚書。安帝寵信外戚,翟輔極力上諫。寵臣雖然厭惡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寵畏堂」。

2、忠孝堂:源自明萬曆年間,江南鎮撫大將軍翟國儒赴雲南邊疆平叛為國捐軀,祠堂被御賜「忠孝堂」。

3、翟姓的主要堂號有「博古堂」、「南陽堂」、「語古堂」、「慶遠堂」、「世佐堂」、「篤誠堂」等。

【歷史人物】

翟天師

翟天師,名干佑,峽中人,長六尺,手大尺余,每揖人,手過胸前,臥常虛枕,每入山,虎群隨之。為中唐道士,自幼在黃龍山修道,四十一歲那年得異人神授,道行大進。晚年常能言未來事。曾入夔州鬧市,大呼說:「今晚有八人要來這裡,大家要小心啊!」人們都不知道他說什麼。晚上大火燒了幾百家,大家才知道八人是指火字。

曾經在江左和數十弟子賞月,有弟子問:「不知道月中有什麼?」干佑笑著說:「可以隨著我的指頭看。」干佑用手一指,幾個弟子見月窺半天,中間滿是樓殿金闕,數息間不復見。

天寶年間,玄宗皇帝召他上京,待他很好。眾國師不服,說:「翟干佑是巴峽小師,請不要這樣。」翟天師一笑,將頭巾放在御桌前,說:「眾國師誰能拿得起這頭巾,我拜他為師;如果拿不起,請拜我為師。」皇帝令眾人去拿,眾人都拿不起。翟天師自握應手而起。玄宗很高興,封他為「通虛天師」。不久天師又回到蜀中繼續修行。

以前看這些修道人行神跡,覺得他們很偉大。修煉大法了,現在想來:明知道要發生火災,卻不能明明白白告訴人──因為「天機不可泄」。可是,今天大法弟子卻敢將「天滅中共」這一最高的天機明明白白告訴每一個中國人,幫助每一個受它毒害的中國人躲過這滅頂之災,不是修宇宙大法的大法徒,誰敢這樣做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說得真有道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