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3):祖武符劉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24日】

祖(ㄗㄨˇ)。(zǔ)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為商代王族之後裔。商朝的開國君王叫湯,所以後世提到商朝的時候也多稱作商湯。湯的六代孫有祖甲、祖乙、祖丙、祖丁等,都曾是商朝的君王。他們的後代之中有人便以他們的名字為姓氏。祖乙是上述幾位商王之中,最有作為的帝王。他任用巫賢為相,勵精圖治,使商朝復興,所以今天的祖姓人有奉祖乙為始祖。

2、源自於商代的兩位宰相。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時,有左相仲虺,仲虺的後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尹,他們都是黃帝的後代。祖己和祖伊的子孫中,也有取祖字為姓的,稱為祖氏。

3、在滿、彝、東鄉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以祖為姓的人。

【郡望】

1、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2、京兆郡:即為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註:據《姓譜》記載:「系出子姓。殷祖甲、祖乙、祖丙、祖丁,支庶氏焉。」望出范陽、京兆。

【歷史人物】

祖逖

祖逖(西元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時期將領。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後因朝廷內亂,北伐失敗。

當匈奴貴族橫行北方、西晉王朝面臨崩潰的時候,晉朝還有一些有志氣的將士堅守在北方戰亂的國土上。劉琨就是這些將士中傑出的一員。

劉琨年輕的時候,就立志報效國家。他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做主簿,兩人志同道合,晚上常常睡在一張床上,談論國家大事,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裡,他們睡的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

祖逖不想睡了,叫醒身邊的劉琨,對他說:「你聽,雄雞在催我們起床了。」天上還是滿天星鬥,萬籟俱寂,只有微風送來陣陣涼意。兩個人高高興興的拔出長劍舞將起來,只見劍起劍落,如兩道閃電在夜色中閃爍。

自此,他們每天一起堅持在晨曦中苦練,互相切磋技藝,研究兵法,後來都成為晉朝的名將。

後來,晉懷帝任命劉琨做并州刺史。那時候,并州被匈奴兵搶奪殺掠,百姓到處逃亡。劉琨招募了一千多個兵士,冒著千難萬險,轉戰到了并州的晉陽。

晉陽城裡,房屋被焚毀,滿地長著荊棘,到處是一片荒涼。偶然見到一些留下來的百姓,已經餓的不像樣子了。劉琨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難過。他命令兵士砍掉荊棘,掩埋屍體,從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復起來。他親自率領兵士守城,防備匈奴兵的襲擊。他還使用離間計分裂瓦解匈奴隊伍。後來有一萬多個匈奴人投降了劉琨,連漢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侵犯。

劉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來耕種荒地。不到一年時間,又到處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晉陽城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景象。

劉琨在百姓中獲得了極高的聲望,晉愍帝派人封他為大將軍,統帥并州軍事。

一次,晉陽被匈奴的騎兵層層包圍。晉陽城裡兵力太少,沒有力量打退敵人。大家都感到驚慌,劉琨卻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樓,叫人用胡笳(一種樂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調,勾起了匈奴騎兵對家鄉的懷念,傷感的流下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城頭的笳聲又響了起來,匈奴兵竟自動跑散了。

劉琨聽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的消息,非常激動和振奮,他們雖相隔很遠,不能相見,但一直互相惦念,互相支持,互相鼓舞。

自從匈奴人占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

到了泗口,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琅?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並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的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於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沿途百姓聽到祖逖的召喚,紛紛聚攏在他的大旗之下。渡船行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猛力拍打(『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此去決心收復中原,否則,決不再過此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振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面製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幾千人馬,就向北進發了。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由於他智勇雙全,往往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經過無數次艱苦的鏖戰,祖逖帶領晉兵,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後,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武(ㄨˇ)。(wǔ)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後。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資料所載,西曆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周的京都也遭破壞。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後,便遷移到雒邑,歷史上稱東周。而宜臼就是周平王,由於手掌上有一個武字的形狀紋路,所以被賜姓為武,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武為姓,所以史稱武姓正宗。

註:是為河南武氏。

2、以國名為氏。根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後來國家滅亡,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3、出自於子姓,以祖字或以諡號為氏。

(1)出自於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為姓。根據《武班碑》記載,是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字為姓。如漢代武班。

(2)出自於春秋時宋武公之後,以諡號為氏。根據《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代,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諡號為武,史稱為宋武公,所以世代子孫便以祖先的諡號為姓。

4、以邑名為氏。根據《風俗通義》資料記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所以後代以封地武強,簡稱為武氏。

5、以武字開頭的複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1)出自於複姓簡化而來。為秦大將白起之後,戰國時,秦將白起因功封為武安君,後來子孫以封爵武安為姓。本來稱武安氏,後來簡姓為武。

(2)出自於周頃王之孫姬滿的後裔。由於姬滿的後裔曾經被封於武疆(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所以他的子孫便以封邑名為姓,稱為武疆氏,後來簡姓為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賜姓為武姓。

(1)根據《唐書》記載,「唐賀蘭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2)唐代傅、左、李諸姓被武則天賜姓武。

7、出自於小數民族有武姓或有複姓改漢姓武。如:滿族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鄂溫克族吳立西氏漢姓為武;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郡望】

1、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進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沛郡: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地。東漢時改為國。

【堂號】

鬻薪堂:鬻薪是賣柴。宋朝武行德,家裡很窮,以賣柴為生。晉祖鎮守弁門,到郊外遊玩,看到行德賣柴,對他的相貌很驚訝,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就把他留在帳下當了侯虞。後來作戰時行德被契丹俘虜,他殺了契丹的官,占據了河陽,不久歸順了漢,當了河陽尹,入宋,官太子太傅。而武姓又以太原封為堂號。

【歷史人物】

武訓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的一天,山東堂邑縣一位59歲的老人去世,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紼送殯,各縣上萬鄉民自動參加葬禮,行列絡繹數裡。

這位老人叫武訓(西元1838―1896年)。在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大概武訓先生是第一人。武訓本沒有大名,因在同輩兄弟中行七,所以一直被叫做武七。武七三歲喪父、 七歲喪母,自小行乞為生。目不識丁的武七,在心底卻一直編織著一個不可思議的夢想:他要集資興辦義學,讓貧寒的孩子們都能讀書!

自21歲起,武七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找機會為人家做工,同時有空就出門乞討。每次討得較好的衣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衣衫襤褸,每日僅以兩個粗饃維持生存。他有時還像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以換取賞錢。乞討所得的錢積攢到一定數目,他就寄存於大戶人家,以謀得一些利息。逐漸的武七也能夠典買些田地,備作學田。而他自己則仍然「且傭且乞」,在白眼和鄙夷中,他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三十年後,在光緒十四年(1888),武七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學校建成後,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弟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取分文。武七自己不識字,但他對老師的敬重幾乎超過了神。每次置宴招待老師,他都侍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等老師吃完自己才吃些殘羹剩飯。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課的老師,他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老師,他下跪以求警覺。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他下跪哭勸。如此,義塾師生,無不用心教學和學習,學有所成者日眾。

此後,武七得到寺院、官紳相助,在館陶縣楊二莊和臨清縣御史巷興辦了第二所和第三所義學。武七的義舉很快傳遍鄉裡,並傳到朝廷官員耳中,清廷嘉獎並賜名為訓。光緒二十二年(1896)4月,武訓病重。23日,武訓在臨清縣御史巷義塾邊,聽著眾學童朗朗讀書聲含笑離世。

符(ㄈㄨ?)。(fú)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是周族始祖后稷的後代,以官名為氏。根據《元和姓纂》記載,「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璽令,因為氏琅?。」後來又根據《姓氏急救篇》資料記載,「符氏,魯傾公之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獻說明,符氏德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所謂符,是古代朝中傳達命令、調遣名將所用的憑證,先用金、玉、銅、竹或木製成某種形狀,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調遣者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合,以檢驗真假。戰國時,魯國被楚國滅掉以後,末代君王魯國傾公有個孫子叫公雅,後來在秦國擔任符璽令,其後人便以符為姓。

據考證,符姓發祥之地,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公雅的子孫,目前遍布全國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們的老家是在河南。望族居琅?郡(今山東省諸城縣)。

【郡望】

琅?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堂號】

1、琅?堂:出自戰國時期的符家族。西漢至隋唐他們一直在山東省的諸城、沂、膠南等地繁衍為望族。這些地方,過去屬琅?軍郡境內,所以,散布於各地放的符氏人家,為了紀念祖先的出處,世代沿用「琅?」堂名。

2、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積善堂。

【歷史人物】

苻堅

苻堅,(西元 338―385 年)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在位二十九年。原籍略陽臨渭(今甘肅天水東北),生於鄴城,祖父洪,氐族酋長;伯父健,前秦創建者。苻堅博學多才,漢化較深,擅長謀定而後動。

初封東海王,357年在氐、漢豪貴支持下,殺暴虐的苻生(苻健子),自立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結納人才,以圖經國濟民。即位後用人唯賢,勵精圖治。無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棄,而王猛、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等人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對王猛尤委以「軍國內外萬機之務」。

氐族豪強多是跟隨苻健從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入關的建國元勛宗戚,驕橫不法,不稱吏職。他支持王猛抑制豪強,整飭軍政,鞏固權勢,命地方官薦舉孝悌、廉直和長於文學、政事者,進行考核,「得人者賞,非其人者罪之」。由是「內外之官,率皆稱職」。

苻堅對於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區的人採用關懷的柔性做法,收用不少他族或投降的人為文官武將。如前燕將領慕容垂避害來投,拜冠軍將軍,封賓都侯;羌族姚萇歸順,任為龍驤將軍。同時,他在思想意識上以漢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學,廣興學校,令公卿以下子孫入學,還親臨太學考試學生優劣。

關中為前秦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戰,生產廢弛,他「勸課農桑、賑恤窮困」,行區種法,興修水利,遂使關隴地區經濟發展,國力充實。

經過多年經營,前秦國勢漸強盛,為統一北方準備了條件。當時前秦最大的對手是前燕。370年苻堅攻滅前燕;次年滅仇池氐族楊氏;373年取東晉梁、益兩州;376年滅前涼和代,統一北方;382年派呂光進軍西域。

前秦成為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其疆域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包襄陽,北盡沙漠。新羅、大宛、康居、天竺等六十二國遣使通好,惟東南一方的東晉未下。苻堅漸驕,急於統一全國,不顧群臣勸阻,傾前秦之力,調集步騎九十餘萬,分兵三路南下,以圖一舉消滅東晉。

383年大敗於肥水,此役即是有名的「肥水之戰」。此後,前秦分裂,慕容垂和姚萇先後背叛,分別建立後燕和後秦,西燕主慕容沖攻入長安,苻堅出走為姚萇所俘,被縊殺。他在位期間致力於修明政治,統一中國北方,政績顯著,是十六國時期許多封建帝王中的傑出人物。

劉(ㄌㄧㄡ?)。(liú)

【歷史來源】

1、出自於伊祁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來後裔便以國名為姓。裔孫-劉累,能夠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也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於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滅劉氏唐國,把唐遺族改封到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陵)建立杜國。最後一任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墒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後來以官職為姓。而他的孫子,晉國大夫士會因國內動亂出奔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所以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

3、出自於姬姓。其源頭有二:

(1)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於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為劉累故居,因得名),所以後裔以邑名為氏,形成姬姓之劉。

(2)東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他的小兒子到劉邑,號稱劉康公。後代也以邑為氏,所以是姬姓劉的另一個來源。而這兩支姬姓劉氏後代均無顯族。

4、出自於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姓劉或賜姓劉。

【郡望】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是漢高祖的後代。

2、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註: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就有18個。

【堂號】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豢龍堂:夏相劉累,相傳他善於養龍,被封為豢龍氏。

3、藜照堂: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著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後,才思更加敏捷了。

【歷史人物】

劉基

明朝流傳下來一部著名的預言之作《燒餅歌》,作者就是明太祖時期的國師劉基,又稱劉伯溫。據說劉基深明數理,而且民間傳說他是神仙下凡,來輔佐太祖成就功業的。在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裡,他常常神機妙算、未卜先知、洞察今古,並且呼風喚雨,神通十分廣大,「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劉基的父親叫劉?,傳說他的父母心腸非常好。一天,一位化作癩頭乞丐的白鶴仙師來家乞討,他們不僅不嫌棄,給他飯吃,而且還上山采來草藥,為其醫治爛頭膿瘡。白鶴仙師感念他們的善良,就告訴他們將先人的屍骨埋在家後面的五峰山腳下,日後必出將相之才。在仙人的幫助下,劉?將祖先的屍骨埋在了山腳下。三年後,劉?的妻子生下了劉基。

剛出生的劉基也不發聲,好像是個啞巴。劉?夫婦正在發愁的時候,白鶴仙師再次出現了。他對劉?說:「這孩子眉清目秀,天倉飽滿,地庫方圓,日後必能成為王候將相。」說完,他伸手往孩子的喉管一摸,又拍了拍胸膛,劉基一下張口發出了聲音。白鶴仙師隨即駕著祥雲飛走了。

小時候的劉基,非常聰明,有著過目不忘的本事,書看幾遍,就能背下來,所以深得老師的讚賞。

劉基二十二歲時就進士及第,但他為人剛正耿直,廉潔奉公,後因揭發監察御史失職,受排擠回家隱居。劉基在隱居期間,尋訪隱士仙道,據說還遇上了仙人黃石公。他最終具有了未卜先知、洞察今古的能力。

關於劉基遇到仙人黃石公,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劉基從白猿洞中得到無字天書後的一天清晨,劉基拿著一本書,在山上石門洞飛瀑左側數十丈的崖壁下誦讀。突然,一聲巨響,崖壁徐徐分開。劉基走著走著,來到一座石室,只見石室正中後壁潔白如瑩玉,壁上刻著兩個神仙,相向而立,四手同持一金牌,金牌雲「卯金刀、 持石敲。」 劉基天賦超人,自然領悟了。立刻拿起一大石,連敲石壁。許久,石壁自開,露出一石匣。石匣中藏著四卷兵書。

劉基非常高興,拿著兵書四卷,回頭就走。待他走出洞外,石壁複合如故。

劉基回到住處,拿出四卷兵書,左看右看,卻不知其中奧秘。待到皓月當空,劉基翻開無字天書,只見天書中映出「人外有人」四個字。劉基明白這是讓自己去尋找高人。於是劉基遍訪名山古剎,終於有一天在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頂上,見到了一位仙風道骨的道長。道長遞給劉基一本二寸厚的書,對他說:「如果明天能夠背記這本書,我就指點你。」

聰明的劉基到了半夜,兩寸厚的書就能背記了。道長感嘆不已,說:「真是一個天才也!」他隨手打開一座石室,引劉基入內。劉基看到室中有各種各樣的書,他異常激動。於是,道士將石室之書連同劉基帶來的四卷天書一併講論。經過道長的悉心傳授,劉基終於弄懂了四卷兵書與石室之書的要旨。下山前,道長告訴劉基,他就是當年授兵書於漢張良的九江黃石公也。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朱元璋起兵後,劉基秉承天意,出山投靠,並最終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業。

劉基頗有預知的能力。據說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發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發生大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是因為牢獄裡關押的人有冤屈。」朱元璋聽了劉基的話,就派他去查牢監裡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後,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果然不出幾天,烏雲密布,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

還有一次,明太祖呆在內殿,正在吃燒餅。剛吃了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來見。太祖用碗將燒餅蓋住後,將劉基召進內殿。禮畢,太祖問道:「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劉基掐指算了算,應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打開碗,果然如其所說。

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賜歸,劉基告老還鄉。因為劉基疾惡如仇,得罪了一些奸佞之人。胡惟庸是明初的頭號奸佞,劉基和大將徐達等都曾進言太祖勿用其人,胡惟庸後來派人散布謠言說劉基為自己選擇了有王氣的墓地,以圖後榮。朱元璋雖然是個勤奮的君主,但是心胸比不上唐太宗。於是明太祖剝奪了劉基的俸祿。

劉基被誣陷後不得不到京城請罪,太祖沒有太多責罪,後來派人護送劉基返鄉。據說當時劉基有病,胡惟庸派人曾在劉基藥中下毒。回到家鄉後,劉基告訴兒子:「如今朝廷應當修德政,減少刑法,可惜如今有胡惟庸當道,講這些沒用。將來胡惟庸敗亡之後,太祖會想起我,你要將我的意思奏給皇上。」劉基還說:「如果我的預言不准,才是天下人的福分啊。」

一個月後,劉基便死了,終年六十五歲。後來胡惟庸成了宰相,做了許多壞事。直到多年後他逆謀敗露,被處死。事實再次證實了劉基預言的準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