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80):郟浦尚農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22日】

郟(ㄐㄧㄚ?)。(jiá)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地名為氏。根據《元和姓纂》資料記載,周成王姬誦定鼎於郟蓐,他的子孫當中有些遷往此地方居住,於是便改為郟姓。而原來居住於這個地方的人民,有的根據這個地名而取姓,也稱為郟姓。

2、以地名為姓。根據《姓苑》記載,鄭國有位大夫叫做郟張,因為他的祖上受封於郟,所以他的後代便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世代居住在武陵郡。

3、出自於羋姓。羋姓為春秋時期楚國的王族。楚國有楚共王審,他的孫子叫做員,字敖,被立為王。後來敖被他的季父康王的弟弟公子圍殺害。公子圍自立為王,稱作靈王。敖在王位上只待了四年。他被殺害以後葬在郟,稱為敖郟,於是他的子孫便以郟作為自己的姓氏。

【郡望】

1、滎陽郡:三國魏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地區。

2、武陵郡:漢朝的時候置郡,治所在義陵,相當於今天的湖南省漵浦縣南部。
  
【堂號】

司農堂:宋代的郟僑。特別有才氣,他繼承父親完成了《水利書》的編撰。他的父親開始是廣東安撫機宜,向朝廷獻了《吳中水利論》,朝廷委任他為司農丞。後來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話,罷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後按自己書中所寫的方法興修了水利農田,一年以後就獲得了特大豐收。皇帝於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對的,於是恢復了他的官職。

【歷史人物】

郟?

郟?(1038~1103年),字正夫,太倉人,北宋著名水利學家。

郟?出生於農家,自幼酷愛讀書,識度不凡,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授予睦州(今浙江省淳安西南)團練,他沒有去上任。終日跋涉於野外,從事農田水利的考察和研究,深究古人治水之跡。

熙寧三年(1070年),朝廷詔書天下,徵集理財省費、興利除弊的良策。此時,他已在廣東掌管機宜文字,當即上書建議治理蘇州水田,提出治水主張,他認為,「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美莫過於蘇州,但自唐以來,經營至今,始未見其利者,其失有六。今當去六失,行六得。」

他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指出了以往治水中存在的六處失誤,並指出了治水必須「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跡」等六得。後來他以提出的「治田利害大概」七條,獲宰相王安石採納和賞識。為了更好地總結前人治水經驗,他還實地考查了太湖地區治水的歷史,考察了260多條河流,結合自己治水的親身體會和設想,撰寫了《吳門水利書》4卷。 另還繪製了許多水利圖,為歷代治理太湖水利的重要依據。

熙寧五年(1072年),郟?任司農寺丞,提舉興修兩浙水利。熙寧六年,由於遭到朝廷保守勢力的反對而被罷免。回太倉後,他置個人榮辱於腦後,在住宅西面一塊名 「大泗z?鋇乃?鎦校??籽隆⒐典?∑裕?導?嗡?礪郟?竦門┮搗崾鍘S謔竊俅紊鮮櫓厴曜約旱鬧髡牛??⒏慈嗡??九┧侖??硎誚???伺泄佟T?幽曇涫諤??侖??笞漵諶紊稀?p> 郟?的治水經驗和方法對歷朝歷代乃至今天仍有深遠的影響。


浦(ㄆㄨˇ)。(pǔ)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姜姓,是西周時期姜太公的後代。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人有些投奔於晉國,做了晉國大夫。因為被封於浦,於是便以浦作為姓氏。
  
【郡望】

1 京兆郡:《郡望百家姓》記載:浦氏望出京兆郡。即是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2 廣平堂:三國時期,浦仁裕著有《廣平記章》15郡。

【歷史人物】

浦源

浦源是明代畫家,字長源,號海生,無錫人。能詩善畫,在福建遊歷,與林鴻等輩,號為「十才子」。

浦源因為欽慕林鴻的聲名才學,才不遠千裡進城前來拜訪的,但苦無緣由得見。

一日,借收購書籍為由到林鴻住處,拿出自己所寫的詩,給林鴻的弟子周玄、黃玄看,周、黃二位見浦源詩中:「雲邊路繞巴山色,樹裡河流漢水聲」等句,風格、意境極似林鴻詩。林鴻得知了極為高興,立刻請浦源參加詩社,讓出房子給浦源居住,浦源的名聲也因此大振。


尚(ㄕㄤ?)。(shàng)

【歷史來源】

1、尚姓傳說是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又名姜尚,他是商朝的大臣。但因為商紂王的昏庸無道、奢淫荒誕,激起民憤。姜尚也加入征討商紂王的行列中。最終幫助賢主完成大業,功成身退,隱居而改姓為尚。

2、以官職命姓。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有六個帶「尚」字的官職,也就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書。尚,它指的是管理、負責和司掌,而這六個官職指的便是,管理服飾、膳食、冠冕、起居、沐浴、書籍的宮廷官吏。這六尚之官的後裔,有些以祖先職官為姓。

3、出自於宇文氏。宇文氏本來是東部鮮卑族複姓,其中一支居住於松漠。唐朝時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將軍,起初賜姓李氏,後來複本姓宇文。以功加檢升校尚書右僕射。官居高位,便以職官命姓為尚氏,稱尚可孤,而後代也有稱為尚姓。

【郡望】

1、京兆郡: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管轄京師(今陝西省咸陽一帶),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2、上黨郡:古郡名。韓始置。西漢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歷史人物】

尚可喜

尚可喜,字震陽,祖籍山西,後至遼東。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生於遼寧海城。少年隨父從軍,為明朝戍守邊關。父親戰死後,繼承父業。19歲領兵作戰,駐防在海上。明朝末年,政治腐敗,黨同伐異,爭權奪利,尚可喜遭人陷害。1643年率部棄明投金,因戰功顯赫,部隊被封為「天助兵」。

不久,尚可喜晉升為總兵官,繼而被封為智順王。隨清軍入關作戰,行軍三萬裡,足跡遍及十餘個省,征戰七十餘次,為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加封為平南王,很快又被加封為平南親王,鎮守廣東達二十餘年。

尚可喜的一生,波瀾壯闊、叱吒風雲。他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表面看來,是崇禎帝的無能,尚可喜曾不止一次上書崇禎,要求其重賢臣、遠小人,為救大明朝於水火而勤政,可崇禎不但依然故我還聽信讒言疏遠他,萬念俱灰的尚可喜見大明氣數已盡,毅然轉戈投誠清廷以事明主,從此開始了他與大清王朝風雨同舟的33載春秋。此後,他深得皇太極、順治、康熙的重用。尤其是與康熙之間更是「情同父子,誼若手足」。因為「勇而善謀」,加之得到了康熙的賞識,至去世前夕,尚可喜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康熙十五年,尚可喜已病入膏肓,臨終時,他叫家人攙著遙拜北方:「不能殺賊,死有餘辜。」一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因病辭世,康熙聞訊,特遣國子監前往致祭,並御賜祭典、祭文,賜諡號為敬。可以說,這是歷代朝廷對大臣的最高禮遇。

農(ㄋㄨㄥ?)。(nó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神農氏,以王父字為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農氏後人入朝為農正官,職掌農業生產和祈禱豐年等事務。他的後人就便以農為姓。

2、以官名為姓。在遠古期間,負責管理農事的官稱為農正官。而擔任此官職的人,後代有的便以官名中的農字為姓。

3、出自於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有農姓。壯族儂姓改為漢姓。北宋時,趙宋明對廣西農洞壯族儂部親屬實行滅族,對儂洞百姓則以賜姓的名義副其「從良」,改為漢姓。儂洞壯族為免殺頭滅族之災,一部分更姓趙,一部分則忍痛割愛,將儂字省去人旁,以農為姓,而且還在家譜中說先祖是隨狄青自山東來。羌族本有蘇農氏,改漢姓為農氏。

【郡望】

1、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初置雁門郡,秦、漢因之。雁門郡相當於今山西省代縣一帶,有雁門關,是長城重鎮之一。

【堂號】

稼穡堂:相傳農氏是神農氏的後裔,神農氏教民稼穡(種莊稼),該堂號由此而來。

【歷史人物】

○農 益:平南人,明永樂年舉人,官訓導,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農 猷:明代官員,淳安縣縣令,多有惠政。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