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74):譚貢勞逄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14日】

譚(ㄊㄢ?)。(t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姒姓。在堯的統治時期,中原洪水泛濫,於是堯便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卻失敗。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便有身孕,生下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在周莊王四年(西曆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姓,是為山東譚氏。

2、出自於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根據《萬姓統譜》記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中有譚氏,自稱是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3、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根據《萬姓統譜》記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郡望】

1、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2、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3、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西曆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堂號】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歷史人物】

譚綸

譚綸(1520-1577) 字子理,號二華。宜黃人。明末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譚綸自幼飽覽詩書,性格沉穩,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舉,次年登進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禮部主事。不久,補兵部郎中。時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員驚慌失措,將士「怯懦不前」。譚綸請命募壯士五百,擊退倭賊,以能用兵聞於朝廷。

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譚綸受命台州知府。他募鄉兵千人,「教以荊楚劍法及方圓行陣」,嚴格訓練,成為勁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擾台州一帶,譚綸 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數萬人竄擾台、溫、福、泉、漳等州,譚綸親率精兵與寇大戰。

三戰三捷,軍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 轉右參政使,兼治兵事。此時,他與浙江僉都司、參將戚繼光、浙江總兵官俞大猷等聯合,轉戰於浙江沿海,屢戰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譚綸改任福建參政。卒於任上,贈太子太保,諡「襄敏」。著有《譚襄敏公奏議》、《睹物寓武》等。

譚綸主持兵事近30年,抗倭、戍邊,屢建奇功,與戚繼光齊名,並共同訓練士兵,號稱「譚戚」。他善於用人。戚繼光、俞大猷、劉顯、李梁、李超、陳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戰將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稱為「善任俞戚而建大勛」者。

以下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譚綸與他夫人之間命中注定的奇特姻緣:話說譚襄敏公(譚綸卒後諡襄敏)的夫人,最初是要嫁給一位李姓青年的。可就在她嫁到李家的當天,卻突然在迎親的轎子中失禁了。出了這個丑後,那個李姓青年覺的臉上無光,就斷絕了這門婚姻,把她送回了娘家。由此她娘家周圍的人們也都知道了這樁事情,多有恥笑,一時間竟然找不到一個肯娶她的人。

當時青年時代的譚襄敏公,因家貧付不起聘禮而未娶,正好譚襄敏公的夫人娘家,願意不要聘禮而把女兒趕快嫁出去,這樣,一對璧人就拜了天地父母成了親。婚後譚襄敏公發覺夫人既賢淑又聰慧,不像是會在迎親轎中失禁的人,故而曾向她詢問此事,可夫人就是不說。

後來譚襄敏公在大明嘉靖甲辰年(公元1544年)高中進士,為國為民做了很多好事,歷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等要職。一次譚襄敏公的夫人因事被召至宮中,出來後笑著對丈夫譚襄敏公說:數十年前之夢,今日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當時我登上到李家的迎親轎後,中途突然迷糊著睡了過去,夢見有倆位皇宮中的宮女把我引到宮殿中,宮闕雄偉壯觀,經過了數重宮門後,忽覺腹漲要上廁所方便一下。這樣倆位宮女便把我引至皇宮中的廁所,讓我在一個紅色的馬桶上方便。結果醒來時就已經失禁了。心中雖覺羞愧,然而也知道此夢必然有緣故,故而隱忍等待再配佳偶。過去之所以不把此夢告訴別人,是怕別人說我故意編造出這麼一個說法而為自己遮羞。

然而今天我入皇宮,所見的一切皆和數十年前的那一個夢中的景象一模一樣,走到中途我也是覺的要如廁,便被宮女引至廁所,到了廁所一看,竟然也和夢中的景象完全相符。這樣看來,當年沒有那個夢,也就沒有今天這樣的榮耀了;然而反過來說沒有今天這樣的榮耀,那當年肯定就沒有那個夢啦,神的安排真是奇妙啊。譚襄敏公聽完夫人的述說後大為感嘆,覺的真是萬事早有定數,他與夫人也真是天作之合,姻緣早定啊。

看來,姻緣真是早有定數啊,那麼人的婚姻如何好或如何不好,也都是在神的安排中的,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那麼在家庭關係中,我們也一定要用善心和寬容來對待自己的配偶、家人、親友。


貢(ㄍㄨㄥ?)。(gòng)

【歷史來源】

起源於端木氏,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後代。子貢本名端木賜,字子貢,春秋時期衛國人,他曾經擔任過魯國的宰相,善於辭令,精明能幹。其家族昌盛,他的後世子孫中有一部分人為了避禍,就以祖上的字貢作為自己的姓,世代相傳,成為今天貢姓的起源。而另一部分人便以父字為姓,姓端木。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西曆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相當於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

【堂號】

1、秀野堂:源自南宋貢祖文鎮守秣陵時,岳飛剛剛取得項城大捷,就遭到朝中主「和」派奸佞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罪名的陷害,岳飛及長子岳雲被關押在臨安大理寺監獄裡,岳飛一家老小也被發配到了當時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嶺南。當時任秣陵關總鎮的貢祖文表示願意用全家四人(夫婦二人及兩個兒子)的性命擔保釋放岳飛、岳雲,並星夜兼程前去營救。但時值寒冬臘月,風雪交加,又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貢祖文由秣陵輾轉趕至臨安時,岳飛父子已經在風波亭殘遭奸佞毒手。貢祖文悲憤之餘為保護岳飛後代,冒著全家生命危險,從臨安將岳飛當時僅十二歲的三子岳霖帶回來隱慝於秣陵總鎮軍部。又恐怕日久生變,於是上書朝廷,以體弱多病為由辭官隱退,並將全家由宣城遷至今天的江蘇省丹陽縣延陵鄉柳茹村(秀野堂)居住。岳霖也埋名隱姓為貢,與貢祖文的兩個兒子貢鐵、貢賢一起習文練武,過著植柳養魚的淡泊生活。直到宋孝宗即位(1163年),岳飛21年前的沉冤才得以昭雪,貢祖文適時獻出了當時已三十二歲的岳霖。孝宗為表彰貢祖文的忠肝義膽,特賜他「旌表忠義」御匾一塊。

2、貢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湖堂」、「明潔堂」等。

【歷史人物】

貢禹

貢禹(西元前127-前44年),字少翁,琅邪(今山東諸城)人,「以明經潔行著聞」(《漢書・貢禹傳》)。西漢元帝即位後,深聞其賢,征為諫議大夫,後遷光祿大夫、長信少府、御史大夫等。

他多次上書,奏言治國安民之道,奏書中對人口問題也有許多重要建議。貢禹認為當時「內多怨女, 外多曠夫」,人口出生率不高,主要是漢武帝以後「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和「諸侯妻妾或至數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數十人」造成的。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增加人口,就應把大量宮女奴婢,「免為庶人」,使他們男婚女嫁,生兒育女。

貢禹針對西漢中期以後,農業人口大量減少,「耕者不能半」的情況,還提出了廢除貨幣,「市井勿得販賣」的主張。他認為當時農民之所以「棄本逐末」,主要是他們生活太苦,獲利太少,「皆起於錢」的原因。因而要想減少非農業人口,使民「壹歸於農」,就應「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廢除貨幣,「租稅祿賜」等,都改為布帛、糧食。就當時來說,在生產、經濟方面的發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

貢禹和王吉是很好的朋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是說他們的取捨是相同的。這就是「貢禹彈冠」典故的由來。


勞(ㄌㄠ?)。(láo)

【歷史來源】

起源於漢代,以山名為姓。在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市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個有名的風景勝地嶗山。嶗山在古代的時候稱作勞山,居住在嶗山的人很少去與外界的人交往。相傳在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帶領著5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就是從嶗山上的船。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到西漢時才開始與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他們成為了漢王朝的百姓。漢王朝在這個時候賜他們為勞姓。世代相傳。

【郡望】

1、武陽郡:隋代將魏州改為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省大名東北),唐代又改為魏州。相當今河北省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滑縣、濬縣、內黃及山東省冠縣一帶等縣地。

2、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八年廢州復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景元二年(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干元二年(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貞元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改稱白龍縣。宋咸平二年(999年)復名松陽縣。

3、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歷史人物】

勞鉞

勞鉞,字廷器,明代進士,江西德化人。歷任江浦、臨江、山陽三縣知縣,政績很好,深得百姓的擁護。後來遷任湖州知府。

因為勞鉞出身名門官宦世家,所以他為官「勤慎耿介,政多愷悌」──勤奮自持、耿介不阿、施政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為方針,重視教育和文化建設,「為人正直,不可干以私」。

當時太湖匪患猖獗,勞鉞的前任因受賄而任其恣意妄為;勞鉞上任後,堅拒賄賂,全力緝捕盜匪,終於全數抓獲,各正其罪。傳說勞鉞去世前,似有預知,即沐浴升堂,與士大夫訣別,無疾而終。後人在府廟中增建「勞公神廟」,作為湖州府城隍來祭祀。


逄(ㄆㄤ?)。(pá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上古炎帝的後裔,以國名為姓。炎帝子有個人名叫陵,商初受封於逄(今所在地不詳),建立了逄國。稱為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時候,逄國滅亡,改地名為齊,也改封給姜太公,逄國的後人便以原來的國名作為姓。

2、起源於夏朝,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後代。唐代的學者顏師古說,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後代。夏朝的時候,有一個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經拜后羿為師。於是他的後代也隨著他姓逄。

3、起源於春秋時期,春秋時的齊國君主有車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後代也稱逄氏。

【郡望】

1、譙郡:東漢時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地區。
2、北海郡:漢景帝中元二年(西曆前148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境內。
註:逄氏望族居住在譙郡(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北海(今天的山東省昌東縣)。

【堂號】

計復堂:越王勾踐從吳國回來,想報亡國之仇。大夫逄同建議說:「吳國現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驕傲。我們要想滅吳雪恥,必須結交齊國,放棄楚國,跟鄰近的國家友好,表面上對吳國友好。這樣一來,吳國必然麻痹大意,我們利用它這個弱點,才能滅亡它。」勾踐採用了逄同的計策,果然恢復了越國的強盛,滅了吳國。

【歷史人物】

逄蒙

逄蒙,夏朝著名弓箭手。唐朝的學者顏師古說,逄氏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後代。關於逄蒙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

逄蒙曾經拜后羿為師,學習射箭,當他的射技幾乎與羿相當時,他產生了與老師一較高下的心意。於是他以比試為名,提出在百步之外對射三箭。結果三箭射過,箭箭相撞,雙方分不出高低來。這時逄蒙急了,不加思索的伸手又從身後取出一支箭,對準羿的喉嚨射去。

這支箭射出後,羿應聲倒地。逄蒙見此情景,才猛然驚醒,發覺自己被名氣沖昏了頭,鑄成了大錯,急步上前查看。突然,后羿從地上跳起,口中叼著那支箭說:「你跟我學了這麼長時間,大概還沒有把我的叼箭法學去吧。」逄蒙此時羞愧得無地自容。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