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7月03日】
三、新古典主義的代表藝術家
繪畫
新古典主義的畫家有漢彌頓(Gavin Hamilton,一七二三 ~ 一七九八年,英國)、蒙斯(Anton Raphael Mengs,一七二八 ~一七七九年,德國)、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 ~一八二五,法國)、阿比亞尼(Andrea Appiani,一七五四 ~ 一八一七年,義大利)、吉漢 (Pierre-Narcisse Guerin,一七七四 ~ 一八三三年,法國)等著名畫家,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他的學生。
圖18 布魯特斯的誓言(The Oath of Brutus),1763-64年,漢彌頓,油彩、畫布,213 x 264公分,耶魯英國藝術中心,紐哈芬(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康州(Connecticut),美國
圖19 那不勒斯的國王斐迪南四世(Ferdinand IV,King of Naples),1760年,蒙斯,油彩、畫布,179 x 130公分,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馬德裡(Madrid),西班牙
圖20 Desaix 將軍(General Desaix),1800-01年,阿比亞尼,油彩、畫布, 115 x 88公分,凡爾賽宮夏托國家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國
圖21 拿破崙在開羅赦免反叛者(Napoleon Pardoning the Rebels at Cairo),1808年,吉漢,油彩、畫布, 365 x 500公分,凡爾賽宮夏托國家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國
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 ~一八二五,法國)
大衛出生於巴黎。他的遠親布雪在一七六五年將他推薦給維恩。大衛於一七六六年進入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於一七七四年獲羅馬獎,翌年前往義大利羅馬研究藝術,在羅馬直到一七八○年返回法國。期間曾前往那不勒斯、龐貝與赫克拉寧,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和古羅馬文化影響,對古典主義發生極大興趣。一七八一年通過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一七八二年成婚,育有二個子女。
一七八四年大衛又到羅馬,完成以古喻今的《荷拉斯兄弟之宣誓》(圖2)。一七八九年,大衛為路易十六繪製的《侍從搬來布魯特斯兒子的屍體》(圖15)在沙龍展出。此畫面左側、樸素的多立克柱式的建築門廊前,坐著沉默在陰影中的布魯特斯(Lucius Junius Brutus)(注十二),背後的侍從正搬進來兒子屍體,與右邊明亮光線下,激動悲愴、絕望又無力的母親和女兒們形成對比。這畫不只是在描寫一個家庭,布魯特斯為維護共和大義滅親的故事,更是觸及當時大眾的價值判斷。
圖22《侍從搬來布魯特斯兒子的屍體》(The Lictors Return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 Sons),1789年,大衛,油彩、畫布,323 x 422 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之後社會混亂失序。一七九一年底大衛曾研究路易十四的肖像畫,最後未能完成,這事曾給他帶來一些麻煩。一七九二年第一共和,大衛被選為國民公會的代表,成為公共教育委員會和藝術委員會的委員,是法國博物館的奠基人之一。一七九三年六月馬拉(Jean-Paul Marat,一七四三~ 一七九三年)被暗殺,大衛立即著手畫《馬拉之死》,以深切的感情描繪樸素的英雄形像。九月他被指定為公安委員會的委員,追隨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Franc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 一七五八 ~ 一七九四年)。羅伯斯比爾失勢被斬首處死,大衛在一七九四年、一七九五年兩度被捕,由於他的學生們奔走而獲釋。這時期他創作了《自畫像》,和唯一的一幅風景畫《盧森堡的花園》,那是從監獄窗口看出去的景象。獲釋後,他主要從事教學和肖像畫的創作,許多後來著名的畫家,如安格爾、格羅等都是他的學生。
圖23《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1793年,大衛,油彩、畫布,162 x l25 公分,布魯塞爾皇家美術館,比利時
圖24《自畫像》(Self portrait of Jacques-Louis David),1794年,大衛,油彩、畫布,80.5 x 64.1公分,1794年,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一七九九年,大衛取材自古代歷史和羅馬傳說,創作了結構宏偉的《薩比諾婦女出面調停》。主題取材自古代羅馬建國傳說:羅馬人為繁衍人口,曾用計強擄薩比諾族女子為妻。數年後薩比諾人為了要奪回被羅馬人劫掠的婦女,向羅馬人挑戰,而此時薩比諾女人懇求和平,進入雙方中調停。大衛在畫中特別以古典雕刻般的裸體人物表現英勇戰士的氣質和內涵(注十三)。其畫面主要人物埃爾西莉(Hersilia)是薩比諾領袖達狄斯(Tatius)之女、同時也為羅馬將領Romulus之妻,她張開雙臂站在丈夫和父親之間,懇切呼籲停戰;其他的婦女孩童則在兩軍廝殺中哀求哭喊,顯得格外無辜可憐。大衛用薩比諾與羅馬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來比喻造成無數無辜受難者的多年內戰。作品透露出要求和解的建言和畫家對和平的渴望;其嚴肅的意義和繪畫的技巧同樣動人。
圖25《薩比諾婦女出面調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局部,1799年,大衛,油彩、畫布,385 x 522 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薩比諾婦女出面調停》在美術館陳列展出時,大衛要求必須買票才能觀賞,這在當時是很不尋常的,但看的人還是很多(注十四),這幅畫整整展覽了五年(一七九九~一八○四年)。然後大衛開始創作《雷奧尼達在溫泉關》,到一八一四年才完成(一八○○~一八一四年)。
一七九九年拿破崙任第一執政,一八○○年大衛成為首席宮廷畫師。
一八○○年拿破崙第二次遠征義大利勝利後,與西班牙卡洛斯四世(Carlos IV)和解並重建外交關係。在傳統禮物交換儀式中,拿破崙從代表西班牙王室的畫家歌雅手中得到了西班牙國王夫婦的肖像;駐西大使查爾斯吉恩(Charles-Jean-Marie Alquier)也代表卡洛斯四世請求得到大衛繪製的拿破崙的肖像,以便懸掛在馬德裡皇宮作為二國新關係的象徵。在接受這個請求後,拿破崙指示大衛再畫三個版本,分別送往巴黎郊區的法國皇家聖克勞德城堡(the Chateau de Saint-Cloud)(注十五)、法國巴黎官兵療養院(Les Invalides)和在阿爾卑斯山南側的米蘭共和國的宮殿(the Cisalpine Republic in Milan)收藏,而大衛自己保留第五個版本直到去世。畫中描繪拿破崙橫越阿爾卑斯山的要衝聖貝爾納多時的英姿。畫家以積雪的陡坡為背景點出地勢的險峻,拿破崙跨在正躍起的烈馬上,舉起手臂向前指向山頂,顯示出不畏艱難的決心。腳下岩石上除了拿破崙的名字,還刻上了羅馬時代的名將漢尼拔和中世紀的查理曼大帝的名字,代表拿破崙立意與先賢齊名的雄心。其實此次遠征,拿破崙是騎著騾子由侍衛引導在大雪中橫越阿爾卑斯山的,但拿破崙認為繪畫首要呈現的是精神與人格特質,因此要求大衛畫出他《鎮靜沉著的騎在一匹烈馬上》 (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可見拿破崙自信能統治這烈馬般難以駕馭的歐洲。
畫家將《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原作複製多次,從一八○一~一八○四年的這五幅畫裡,可以清楚看到大衛的畫風素描精確、色彩炫麗透明,絲毫不因複製作品而略減其嚴謹的態度,可作為繪畫史上珍貴的典範。
圖26《拿破崙鎮靜駕馭烈馬橫越阿爾卑斯山》(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Bonaparte, Calm on a Fiery Steed, Crossing the Alps,原作品)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260 x 221公分,瑪美松城堡國家美術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Rueil),法國(拿破崙1800年橫越阿爾卑斯山遠征獲勝,大衛為拿破崙畫像的原作品,保留在馬德裡直到1812年。)
圖27《拿破崙途經聖貝爾納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聖克勞德城堡版本,2rd version,1801年) 1801年, 大衛,油彩、畫布,271 × 232公分,在1814年被普魯士軍移走,現收藏在夏洛騰堡宮殿(Charlottenburg),柏林,德國
圖28《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官兵傷殘療養院的版本3rd version,1802年) 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巴黎,法國
圖29《拿破崙途經聖貝爾納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米蘭版本4rd version,1803年)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246 x 231公分,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維也納(Vienna),奧地利
圖30《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大衛保留的版本5th version,1804)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270 x 232 公分 凡爾賽宮博物館,巴黎,法國(此版本在1979年被送進凡爾賽宮博物館)
一八○四年三月拿破崙制定法典、五月成為法國皇帝,之後大衛以古典、宏大的形式創作了大幅鉅作:《拿破崙的加冕典禮》(Coronation)、《授鷹旗式》(Distribution of the Eagles and Gros' Battle of Aboukir,凡爾賽宮夏托國家博物館)。
圖31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and Empress Josephine,Deccember 2, 1804),1806 ~ 1807年,大衛,油彩、畫布,610 x 931 公分 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確切的標題是《一八○四年十二月二日在巴黎聖母院拿破崙一世皇帝的祝聖儀式與約瑟芬皇后的加冕典禮》(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ephine in 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de Paris on 2 Dec 1804)。大衛受拿破崙委任畫此歷史性的巨幅作品,畫中如實描繪拿破崙皇帝為約瑟芬皇后加冕典禮的時刻:拿破崙緩緩為跪立的皇后約瑟芬戴冠,盛裝與會的男女貴賓皆全神貫注觀禮。嚴密的構圖、高雅的形態、華麗的服裝刺繡和金飾等的細膩描繪……畫面色彩鮮艷、質感逼真,十分動人。大衛當時在場參加了典禮,並當場速寫。他將周遭環境和整體情景以古典形式烘托、對當時人物悉心觀察而真實的刻畫,在充分掌握光線和色彩變化下,使這幅畫的場面表現出輝煌氣氛。為了貼切而真實地表現這一重要事件,大衛請了許多人作模特兒,畫了許多寫生習作,並就構圖與色彩作整體布局思考。教宗庇護七世、卡普拉拉紅衣主教等當代人物鮮明生動,每個角色在人群中一一可辨。畫面上站在教宗右側的卡普拉拉紅衣主教、和俯瞰全場的皇帝的母親事實上並未出席此一盛典,而教宗的手勢則是按拿破崙本人要求而畫的。這幅畫為歷史留下了記錄,也寓意著君權神授的莊嚴崇高。
圖32《書房中的拿破崙》(Napoleon in his Study),1812年,大衛,油彩、畫布,204 x 125 公分,華盛頓國家藝廊,美國
《書房中的拿破崙》畫於一八一二年,大衛在此表現的不是戰場上的英雄,而是一位政治家和立法者。畫面中拿破崙穿著制服,右邊寫字檯上燃剩一小節的燭光,背景座鐘指著清晨時間;左邊攤開的書有「Code」(法典)的紙卷、加上座椅上的配劍呼應著拿破崙的穿著,說明他正放下工作,準備去視察軍隊。(注十六)
大衛在一八○○年開始畫《雷奧尼達在溫泉關》,之後中斷多次,一八○五年一度放棄,後來又拾起畫筆重新畫,到一八一四年才完成。
圖33《雷奧尼達在溫泉關》(Leonidas at Thermopylae)(Leonidas an den Thermopylen),1814 年,大衛,油彩、畫布,392x 533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雷奧尼達是斯巴達國王、古希臘英雄人物,於西元前四百八十年,率領三百名勇士抵抗波斯人的侵略,堅定捍衛溫泉關而英勇犧牲。這幅畫的背景是溫泉關天險地形的壑谷岩石,雷奧尼達半坐在畫面中央,手持寶劍、盾牌和兵械,冷靜的仰視前方;圍繞他的是眾多鬥志昂揚、誓死奮戰的士兵們。他們以戲劇性的姿態向上攀爬、高舉花冠、吹奏號角等等,或或聚散、高低錯落形成兩層弧線結構,看似混亂、實則有序。在慷慨激昂的氣氛中更顯雷奧尼達超脫個人生死、冷靜英勇的犧牲精神。(注十七)
一八一四年,拿破崙宣布退位,於一八一五年拿破崙百日王朝,滑鐵盧戰役失敗之後,波旁王朝復辟。一八一六年大衛不願接受和解,離開巴黎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他在一八○八年即開始著手複製的《拿破崙的加冕典禮》於一八二二年在布魯塞爾精準的複製完成,此大幅鉅作現在收藏於凡爾賽宮。
大衛的著名弟子有維涅.勒布侖夫人(Elisabeth Vigee-Lebrun,一七五五 ~ 一八四二年,法國)、吉洛德(Anne-Louis Girodet de Roucy-Trioson,一七六七 ~一八二四年,法國)、格羅 (Antoine-Jean Gros,一七七一 ~ 一八三五年,法國) 、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一七八○~一八六七年,法國)等人。
圖34 《畫家自畫像與女兒朱麗》(Self-Portrait with Her Daughter, Julie),1798年,維涅.勒布侖夫人,油彩、畫布,130 x 94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圖35 《歐辛來接法國英雄魂》(Ossian Receiving the Ghosts of French Heroes),1798年,吉洛德,油彩、畫布,192 x 184公分,瑪美松城堡國家美術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 Rueil),法國
圖36 《拿破崙巡視雅法城的黑疫病人》(Napoleon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stricken at Jaffa),1804年,格羅,油彩、畫布,523 x 715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一七八○~一八六七年,法國)
大衛的學生安格爾出生於法國南部蒙特班,擅長於歷史畫、人像畫及風俗畫,也是十九世紀對抗浪漫主義運動的新古典主義的畫家。安格爾善於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他的畫風簡煉而單純,力求做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形像典雅。安格爾一七九一年進入土魯斯學院就讀,一七九七年到巴黎大衛門下。一八○一年時,以《亞迦曼儂的使節》(Ambassadors of Agamemnon)贏得了羅馬大獎。一八○六年以前他以肖像畫為生,在該年前往義大利後一待十八年,於一八二四年返回巴黎。一八三五年安格爾再度回到羅馬,成為羅馬法蘭西學院的院長。一八四一年回到巴黎以後,他站在學院藝術的立場,以學院的影響力毫不妥協的反對浪漫主義。他從事藝術教學,因而更重視美學,強調素描形態甚於色彩。但是在革命時代激烈質疑過去的氣氛影響下,安格爾有意將人體變形,卻遭受批評。作品如《朱彼得和特蒂斯》(一八一一,艾克斯-昂-普羅旺斯省)、《宮女》(一八一四,羅浮宮)即是。
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委任安格爾負責他羅馬宮殿臥房的天頂裝飾畫;次年,安格爾也完成他委託繪製的《歐辛的夢》。作品來源於詩人麥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在蘇格蘭高地收集的古老詩歌―「歐辛作品集」。
一七六一年麥克弗森聲稱發現了由古代盲人吟遊詩人歐辛寫的史詩,主要歌頌古愛爾蘭英雄芬葛(Fingal)的生活和戰爭,於是將之編輯成冊。帶著詩集複本遠征莫斯科的拿破崙,委任安格爾以歐辛為題材創作。安格爾《歐辛的夢》把主題表現的像塵土、石像雕塑般的樸素。
圖37 《歐辛的夢》(The Dream of Ossian),1813年,安格爾,油彩、畫布,348 x 275公分,安格爾美術館(Musee Ingres),蒙托班(Montauban),法國
安格爾年輕時依靠肖像畫維生,成名後他認為畫肖像花去他太多時間,使他沒有足夠時間完成偉大的作品,可是他還是不得不接受委託。《路易―法蘭斯瓦.伯坦像》一畫構圖簡單嚴謹、人物的姿態穩重大方:畫中人物略向前傾,雙手支撐在膝蓋上,以三角形的構圖泰山似穩當的坐著,威信自重,目光犀利。把一位實業家、「辯論報」的創辦人和社長的人物心理和形像表現的非凡。
圖38《路易―法蘭斯瓦.伯坦像》?Louis-Francois Bertin?,1832 年,安格爾,油彩、畫布,116 x 95 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圖39《靜坐的墨瓦特雪夫人》?Madame Moitessier Seated?,1856 年,安格爾,油彩、畫布,120 x 92 公分,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靜坐的墨瓦特雪夫人》這件作品是安格爾晚年的傑作之一。墨瓦特雪夫人是一位富有的菸草商夫人、社交界的名人。安格爾曾說她有一頭美麗的頭髮,一雙靈巧的雙眼,顧盼生姿。這件作品從一八四四年訂製,畫了十二年的時間完成。畫中花紋清晰、華麗的絲緞禮服、碩大的寶石、綢緞織作的沙發、東洋風格的瓷瓶、鑲金的鏡緣、墨瓦特雪夫人豐潤的肩膀以及福態的手腕等等,呈現其生活的富庶,也利用鏡子的反照間,蘊生出寂靜、崇高的空間來。
雕塑
古蹟挖掘中出土的大量古物殘片和希臘、羅馬雕像,提供了古典藝術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因此雕塑也是最能表現新古典藝術的媒材。溫克爾曼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冊子裡提到,古代雕塑對於描寫古代藝術的藝術家而言,可說是主要的知識來源。
羅馬因為擁有許多古代雕塑的傑作可供藝術家研究,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學者和愛好者慕名而來,羅馬便成為新古典主義的雕刻中心。在羅馬,雕塑家的工作室通常都對觀光客開放,讓顧客可以看到一些正在進行的作品,和助手們製作的著名雕像複製品。著名的雕塑家有班克斯(Thomas Banks,一七三五~一八○五年,英國)、烏東(Jean-Antoine Houdon,一七四一~一八二八年,法國)、弗拉克斯曼(John Flaxman,一七五五~一八二六年,英國)、卡諾瓦 (Canova Antonio,一七五七~一八二二年,義大利) 、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一七七○~一八四四年,丹麥)等人,以卡諾瓦最具代表。
圖40 《西底斯從海裡上升》(Thetis Rising from the Sea),1778年,班克斯,大理石,高度91,4公分,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倫敦,英國
圖41 《博士胸像》(Portrait bust of Dr. Dorothea von Rodde-Schlozer)局部,1806年,烏東,大理石,巴黎,法國
卡諾瓦 (Canova Antonio,一七五七~一八二二年,義大利)
十八世紀末期隨著繪畫的演變,以希臘、羅馬雕刻作為基礎的新古典主義的風格不久就成為雕刻的主要趨勢。卡諾瓦是來自義大利北方的石匠,一七六八年搬到威尼斯,一七八○年抵達羅馬開始研究關於希臘羅馬的藝術。藉著研究古物,卡諾瓦短期內便發展出新古典主義中最能表現雕塑內涵的風格。如《邱比特和賽姬》這件雕刻作品是卡諾瓦的代表作之一,描述神話中丘比特的吻使垂危的愛人賽姬甦醒的情節,作品表現出韻律的造形和優雅氣氛,大理石材顯現光滑純淨的效果。
圖43 《邱比特和賽姬》(Cupid and Psyche),1787~1793年,卡諾瓦,大理石,155×168 x 101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卡諾瓦有意將作品的細節及質感表現在高度勻淨的表面上,光滑、飽滿的輪廓線在精雕細琢下,和諧的將源自古物的原則呈現為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卡諾瓦在羅馬有一間大工作室、雇用很多助手,但是大理石雕塑通常是卡諾瓦自己完成。這些大理石的工程和增大的模型在初步的設計上,往往要依賴機器來製作很多成品,以銷售到國際市場上。
卡諾瓦曾替奧地利法蘭西斯二世、蘇俄的凱薩琳一世、威茲頓公爵和拿破崙等人工作過。拿破崙曾邀請卡諾瓦在巴黎定居和工作,但他還是留在羅馬替教皇服務,並於一八一五年代表教宗到巴黎收回因戰役而被取走的義大利藝術品。
卡諾瓦有名的肖像《 斜倚的寶琳・波拿巴》作品中,拿破崙的妹妹寶琳手裡拿著蘋果,斜倚宛如維納斯。此外還有一件身掛披肩、左手拿權仗、右手掌心托著鍍金的勝利女神的《拿破崙》雕像,原本是拿破崙請求卡諾瓦在一八○二年到巴黎來為當時的第一領事塑造胸像,結果卡諾瓦雕刻六年、完成巨大的雕像。(注十八)
圖44 《斜倚的寶琳・波拿巴》(The reclining Pauline Bonaparte),1804 ~ 1808年,卡諾瓦,大理石,博蓋賽畫廊博物館(Borghese Gallery and Museum),羅馬,義大利
托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一七七○~一八四四年,丹麥)
丹麥新古典主義的雕刻家托瓦爾森早期在哥本哈根皇家學院學習,一七九七年抵達羅馬,住進弗拉克斯曼以前所使用過的工作室,結識許多藝術家;一八一九年抵達丹麥接受褒揚,並接下為丹麥皇族雕像的任務;一八二二年搬到羅馬的一間大工作室,從此以後一直留在羅馬,直到一八三八年。
托瓦爾森的雕刻風格嚴肅而且意味深遠,他的人物姿勢更為正規,形像更趨向古希臘模式,和卡諾瓦的義大利羅馬模式有所區別。
托瓦爾森主要作品有:《慈善的基督徒》、《傑森取得金羊毛》、《希比》、《布魯賽伊被帶離阿奇裡斯》、《獅子紀念碑》,……等。
圖45《慈善的基督徒》(Christian charity),年代不詳,托瓦爾森,大理石,66×46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圖46《傑森取得金羊毛》(Jason with Golden Fleece),1803~28年,托瓦爾森,大理石 , 242 cm,托瓦爾森博物館,哥本哈根,丹麥
一八一九年,托瓦爾森為瑞士創作的《獅子紀念碑》表現一隻負傷的獅子,躺在破裂的法國王室徽章上,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期間,為保衛杜勒麗宮護衛王室而犧牲的瑞士英勇衛兵。石像的上方刻有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意為「獻給忠誠和勇敢的瑞士」。(注十九)
圖47 《獅子紀念碑》(Lion of Lucerne),1819年,托瓦爾森,琉森(Luzern),瑞士
建築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始終存在著對古代文化的鐘愛,十八世紀中葉羅馬古城一個個被發掘出來,人們經由對遺蹟的研究,發現古代的優美典雅,在於簡明的秩序與和諧。稍晚對古希臘遺蹟的研究也發現,古希臘建築與古羅馬建築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新古典主義建築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洲一些國家,這個時期的建築理論把理性精神帶進了建築領域,這理性不在於古典主義的幾何學的比例,及清晰性、明確性上面,而是建築的功能自然且真實,建築物的一切存在都要有其理由。於是古典復興風格的建築空間、建築形式,都被賦予了道德價值的內涵。
採用古典復興風格的建築主要是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例如: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法國是新古典主義、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主要代表建築有先賢祠(巴黎萬神廟Pantheon,一七五五-一七九二)、雄師凱旋門(一八○八-一八三六)、瑪德蓮教堂(一八○六-一八四二)等;法國以外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有:英國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British Museum,一八二三-一八二九)、德國柏林宮廷劇院(一八一八-一八二一)、仿巴黎萬神廟風格的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一七九三-一八○○,一八一九-一八六七)等等建築。
蘇夫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一七一三~一七八○年,法國)
法國先賢祠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代表、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早期典範,建築師蘇夫洛是建築代表藝術家。先賢祠位在充滿人文氣息的著名的拉丁區,右邊有圖書館及索本(Sorbonne)法學院,左邊是第五區市府,後面是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學,及別開生面的聖耶堅德蒙教堂。雄偉壯觀的建築物本身宛若古希臘或古羅馬的萬神殿建築,在一種典雅的新古典風格裡,有種莊嚴神聖之美感,成為巴黎最別開生面的一座建築物及紀念碑。
蘇夫洛是十八世紀古典復興風格的倡導人 。他在一七三八年任職裡昂市的建築師時,不苟同於當時流行小巧精緻的洛可哥的複雜裝飾,他為天主醫院( Hotel-Dueu )擴建的工程( 始於一七四一年)建築很受當時的人讚賞。
巴黎先賢祠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興建的聖.珍妮維葉芙大教堂( Sainte-Genevieve )(注二十)。蘇夫洛在一七五四年設計的巴黎聖.珍妮維葉芙教堂,將歌德風格的輕巧性同古典式的莊嚴、 開朗感融為一體。平面為正十字形,立面為巨大的神殿式,穹窿頂因結構上不夠穩固曾遭責難,後來用扶垛增加穩定。其正面是仿照羅馬萬神殿(Pantheon in Rome),拱頂為布拉曼特風格(注二十一),建築平面成希臘十字形,長一百公尺,寬八十四公尺,高八十三公尺,原先設計非常大膽,柱厚牆薄,加上頂部巨大的採光窗和雕飾精美的柱頭,室內空間顯得輕快優雅。本堂與側廊之間,運用華麗的科林斯式柱廊分開,柱高十九公尺,二十二根柱子嚴謹形成的巨大柱廊聳峙在台階上。柱廊上立著古希臘神殿正面頂部特徵的三角形山牆,這樣的使用在巴黎還是第一次;浮雕門楣上面是法國自由女神向偉人們加冕桂冠。
圖48 先賢祠(Pantheon,萬神廟,1755-1792),巴黎,法國
圖49 先賢祠內部
一七五八年教堂奠基,因為財政問題,建築師蘇夫洛去世後,建築才於一七八九年由他的學生讓-巴普蒂斯.洪德萊(Jean-Baptiste Rondelet)全部完成。教堂竣工時逢法國大革命開始,革命政權將教堂改為安置偉大的法國人的先賢祠;在拿破崙帝王時又恢復成為教堂;到一八八五年又成為先賢祠。(注二十二)
先賢祠以中央巨大圓頂為整座建築的核心,巨大的圓頂系由細柱系列環抱支撐。其內部由四座翼廊左右對稱,構成希臘正十字型交叉於圓頂正中央處,並由四巨大柱支撐著整體圓頂的力量,每根粗壯的柱重1萬公噸。圓頂下莊嚴神聖的寬廣空間安置一座富考(Foucault)鍾。四周翼廊牆面繪有金碧輝煌的壁畫,右翼的聖.珍妮維葉芙的生平事跡圖畫是法國畫家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一八二四~一八九八年)的傑作。牆角落是各式各樣法國名人或戰役紀念碑雕像;而對法國或世人有所貢獻的偉人安息地在地下室,井然有序的拱門廊構成四方廊房安息室。
蘇夫洛設計的教堂成為先賢祠,反觀一八○六年拿破崙委任維諾(Pierre-Alexandre Barthelemy Vignon,一七六三~一八二八年)設計的『偉大軍隊榮耀之聖殿』(Temple de la Gloire de la Grande Armee,Temple to the Glory of the Great Army),如今倒成為著名的瑪德蓮教堂(Eglise de la Madeleine)。這是法國最著名、最大的一座希臘神殿式建築,路易十八將它改為教堂;七月王朝時作為對革命省思的民族和解的紀念堂,一八三七年曾有建議將其作為火車站使用,最終在一八四二年祝聖為一座教堂。
圖50 瑪德蓮教堂(L'e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維諾,1806-1814,巴黎,法國
圖51 大英博物館(不列顛博物館,British Museum) ,羅伯特(Robert Smirke ),1823-1852年 ,倫敦,英國
圖52 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桑頓(William Thornton),1793- 1800 年(1819 年重建- 1867 年),華盛頓特區,美國
四、新古典主義和學院藝術的時代衝擊
從出土的古文物引發的古典熱潮、透過學院教育系統的訓練與藝術家的嚴謹創作,加上拿破崙的推動,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快速鋪展開來。西方藝術的重心,也隨著法國拿破崙政權的興盛由義大利轉向法國(注二十三)。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在作品風格中,傳達一種崇高、榮譽、完美而理性的道德理念。但是在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貴族政權、朝向民主發展的過程中,雖然一度進入穩定的帝政時期,緊接著隨著政權的更迭、社會的動盪不安,加上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了人力造成的失業問題等等,人心逐漸浮動不滿,自我意識抬頭。在藝術上人們尋求精神慰藉,強調個人主觀的風氣也隨之興起。
一八七一年,暴動的巴黎公社在先賢祠頂懸掛紅旗,後來眼見政權面臨失敗,竟然下令焚毀巴黎的主要建築,包括杜樂麗宮、巴黎市政廳、司法部……,「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在這口號慫恿下,巴黎公社社員於五月二十三日晚攜帶焦油、松節油等至杜樂麗宮內縱火,大火燃燒兩天、宮殿全毀,五月二十五日火才被政府軍和巴黎消防隊撲滅。當時與杜樂麗宮相連的羅浮宮花廊和馬爾贊廊也被縱火燒毀,幸好存放大量藝術珍品的羅浮宮主體建築卡利庭院未遭破壞,才使本次人類文明中最珍貴、最完美的藝術精華得以留存,供後人參照,維持藝術的正統。
圖53《焚燒中的杜樂麗宮》(The burning of the Tuileries),菲利貝爾(P. Philibert),版畫,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然而在時代衝擊下,有些新古典主義大師的學生或出自學院的浪漫主義畫家,也逐漸傾向強烈的個性表達,偏愛把種種處境中心理上的陰霾、情感的晦暗發揮在畫面的效果上。這浪漫思潮和工業革命科學研究的推波助瀾、加上照相機的發明,使得十九世紀後期的藝術發展相應地開始走向印象派的精神。
而十九世紀末法國的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一八二五~一九○五年)、傑洛姆(Jean-Leon Gerome,一八二四 ~一九○四年)等畫家一生都堅持學院藝術風格,對後來的印象派繪畫也都難以認同。曾任教於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及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布格羅,告訴他的學生們:人們必須尋求美和真,必須使作品達到極致。布格羅的畫作經常取材於古代神話和婦女、仙女、農村姑娘等,畫風恬美、寧靜。例如《天使之歌》構圖嚴謹,描寫演奏音樂的天使們正輕輕地靠近休憩中的聖母子。光線自上方灑下,天使們微張的翅膀、前傾的姿態、纖巧的指法和關愛的眼神,烘托出詳和的樂音氛圍,而聖母對寶寶的溫馨呵護更顯寧靜。可惜這純善、純美的學院藝術和新古典主義堅持的理想風格,卻在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的狂濤中被埋沒了。
圖54《天使之歌》(Song of the Angels),1881年,布格羅,油彩.畫布,213 x 152公分,森林草坪紀念公園博物館,加州格蘭岱爾,美國
注釋:
(注一)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潮包括思想方面有三權分立與主權在民等思想,批判專制政體,而有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經濟方面有亞當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政治方面,部分君主脫離絕對專制走上開明專制;藝術方面,有巴羅克、洛可哥、新古典主義等風格的表現。
(注二)《世界博物館全集10羅浮博物館》「米羅的維納斯之謎」富永物心一 頁數:155
(注三)有關此尊雕像的年代,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西元前一九○年代的;有的認為是西元前五世紀馬其頓王為了紀念海上勝利、或為保佑航海平安而作。從石材與雕鑿痕跡來看,可能更古老;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前次古文明的遺蹟。然而現代人多不相信史前文明,以致難以斷定雕像的真正年齡。
(注四)路易十四並且在一六六一年在巴黎創辦了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親自設計一套基本動作、舞蹈創作、配樂、舞台、布景等的課程。路易十四並親自參加演出,先後在二十六部大型芭蕾中擔任主角,他十三歲第一次登台,三十歲時退出舞台,曾經演出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王」,被尊稱為「太陽王」。這個時期宮庭組織了三位藝術大師――呂利(Lully)、莫裡哀和博尚專門負責芭蕾藝術的創作和演出,同時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十二個手位等,使芭蕾動作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體系。這所學校就是今天的巴黎歌劇院前身,從這所舞蹈學校歸納成的基本舞步,使初學者,教授者,和編舞著得到可循的依據,這些基本舞步至今仍是學習芭蕾舞所不可缺少的基礎。由這間芭蕾舞學校培育出來的音樂舞蹈家多才多藝,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的早期創辦人全來自這間芭蕾舞學校的學生。戲劇 索書號:J980 7764 c.2 頁數:68
(注五)最著名的繪畫競賽是羅馬獎金大賽(Prix de Rome)。羅馬獎金大賽的獲勝者將能獲得最多五年的獎學金前往法國羅馬學院學習。參與競賽者必須是法國籍、男性、三十歲以下且單身,他必須先通過類似法國美術學院的標準,並且有知名藝術教師的推薦。競賽過程要經過好幾個階段的淘汰才會到達最後階段,最後階段剩下的十名競爭者單獨在畫室裡作畫七十二天,以畫出他們最終的歷史繪畫。競賽的贏家將能確保他未來職業畫家的地位。畫家如:安格爾、莫羅、德拉羅什、德拉克羅瓦等都曾是藝術院的院士。
(注六)世界名畫全集8 高敬忠著 光復書局 1979年 頁94
(注七)隨著一八一五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除了約一百幅繪畫作品留在羅浮宮之外,搜藏品中約有五千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注八)被稱為「一條充滿時尚氣息的商業街」的裡沃利路(Rue de Rivoli)是巴黎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命名於一七九七年,拿破崙對抗奧匈帝國的裡沃利勝利戰役。
(注九)卡魯塞爾(Carrousel馬隊)名稱取自路易十四在一六六二年為慶祝太子誕生舉行的著名慶典。卡魯塞爾凱旋門上端放置四匹青銅馬是法國大軍自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帶回的。這是完成於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青銅馬,這些馬最初在青銅上貼有金箔,充滿精神、活力充沛的成對並進,後來被尼祿帶到羅馬,君士坦丁又將之帶到位於土耳其的新都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東征帶回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拿破崙於一七九七年征服威尼斯,把青銅馬從威尼斯帶走,屹立在羅浮宮廣場的卡魯塞爾凱旋門頂端,直到拿破崙退位,青銅馬又回到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原來在帝國時期馬車是空的,因為拿破崙拒絕將自己的雕像安置在上面。復辟時期在卡魯塞爾凱旋門上的四匹銅馬是根據波西歐新鑄的一組四馬戰車替代,現在馬車上載的是象徵法國的雕像。
(注十)羅浮宮的工藝部門阿波羅廳,除了陳列、展示包含路易十五與拿破崙加冕的王冠和寶石等等精巧工藝、稀世之寶外,四面牆壁上留有歷代的聖賢畫像:其中有腓利二世.奧古斯都、法蘭西斯一世、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等四位聖明君王,藝術家則有列斯克等十位建築師、庫強等七位雕刻家、普桑等七位畫家的肖像畫,從這裡可見到法國對藝術家的尊崇,及對其貢獻的肯定。
(注十一)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是為紀念一八○五年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俄奧聯軍的勝利而建,法國的國威至此達到頂峰。拿破崙於一八○六年下令修建此座偉大的雕塑,以迎接日後凱旋而歸的法軍將士。凱旋門按照建築師夏爾格蘭(Jean Chalgrin,一七三九 ~ 一八一一)的設計建造,然工程因拿破崙退位而中輟,後又從新復工,直到一八三六年才全部完成。凱旋門高四十九.五四米,寬四十四.八二米,厚二十二.二一米,中心拱門高三十六.六米,寬十四.六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四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凱旋門四周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三百八十六名將軍之名,和九十六場勝戰紀錄,而門上刻有一七九二年至一八一五年間的法國戰事史。
群眾可乘電梯或登二百七十三級石梯上凱旋門,上面有個歷史陳列館,裡面是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和法國的各式勳章、獎章,還有兩間放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的電影放映室。再往上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可以鳥瞰巴黎勝景。到現在,巴黎人民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每逢重大節日盛典,一個手持劈刀、身穿拿破崙時代盔甲的戰士,守衛在《出征》雕像前,象徵法蘭西民族的驕傲,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鬥。
(注十二)布魯特斯(Lucius Junius Brutus)是西元前六世紀羅馬共和國的第一任執政官,布魯特斯的兒子因參與被罷黜的傲慢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之圖謀復位,被布魯特斯依法處死。
(注十三)人們對於大衛在畫中以裸體人物來描述主題內容提出質疑,他陳述他的看法:「……古代的畫家、雕塑家、也經常用裸體來表現英雄和神,和一切他們想歌頌的人,像米開蘭基羅、達文西、拉斐爾等。他們要表現的並不是一個哲學家,他們只在人物的肩上加上一個披肩,他們真正要表現的是被畫人物的氣質和特點。他們也不是在畫一個戰士,他們只在裸體戰士的身上加上頭盔,腰挎寶劍,手持盾牌,腳著涼鞋,但一樣讓我們感到戰士英勇的精神和氣質。如果要給人物增加一些美感,那麼只要給他披上一個披肩即可,……。」
(注十四)《西洋繪畫2000年》黃文捷等編譯 台北市 錦繡出版社 1999年 頁27
(注十五)拿破崙於1804年5月18日在壯麗的聖克勞德城堡宣告作為法國皇帝。
(注十六)拿破崙很欣賞這幅畫,曾對大衛說:「您發現了我,親愛的大衛,在晚上我為國民們的幸福工作,而且白天的時候我為他們的榮耀工作。(You have found me out, dear David, at night I work for my subjects' happiness, and by day I work for their glory.)」
(注十七)溫泉關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狹窄通道,一邊是大海,另外一邊是陡峭的山壁。這個村莊附近有熱湧泉,因而得到溫泉關(Thermopylae)這個名字。
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以其本國精兵三百人及七百名底比斯人和六千名希臘各其他城邦的聯軍在溫泉關抵擋數量上遠遠超過他們的波斯軍隊長達三天。列奧尼達的軍隊擋住了當時認為唯一能通往希臘的通道,但在第三天,一個希臘當地的居民背叛希臘陣營,帶領波斯軍隊沿著山區的小徑繞到希臘聯軍的後方,見此列奧尼達解散了希臘聯軍,留下三百名斯巴達精兵與七百名底比斯志願軍。列奧尼達與眾人視死如歸,堅守自己的位置,奮力頑抗,同時保護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臘部隊,直至最後一口氣。
列奧尼達率領的部隊在溫泉關勇猛的死戰,為雅典的海軍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使雅典在接下來的海戰中能夠獲勝。
為了紀念他們的英勇戰績,人們在一尊獅子狀紀念碑上鐫刻下這樣的銘文:「過客啊,請帶話給斯巴達人,說我們踏實地履行了諾言,長眠在這裡」。
(注十八)這個左手抬高、站立的雕像有三百四十五公分高,一度設置在羅浮宮,一八一六年路易十八提供英國政府,英政府為威靈頓買下,之後放置於倫敦阿普斯裡威茲頓博物館的亞當樓梯井(Adam's Stairwell)。
(注十九)這些瑞士衛兵是最資深的瑞士僱傭兵,分別從十七世紀以來服務在皇家軍隊的十三個軍團。法國與瑞士僱傭兵建立合同組建衛隊,這支軍隊在義大利戰爭中,也在十七、十八世紀中擔任了護衛王室的任務,以其紀律和忠誠出名。法國大革命時期,僱傭兵制度被取消,但拿破崙和復辟王朝軍隊中均保留瑞士籍貫的士兵,可視作衛隊制度的延續。
(注二十)一七四四年法王路易十五在在法國北邊的美特茲(Metz) 生一場大病初癒之後,深信自己之所以脫離病魔的掌握,全因聖・珍妮維葉芙的庇佑,因此決定為這位聖女建造一座雄偉的神殿,他全權委託御用建築師瑪格內侯爵負責,由瑪格內的副手蘇夫洛負責具體設計。
(注二十一)義大利建築師多納托.布拉曼特。因為他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建築的未來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至於在描述建築藝術的某種新風格時,常常將之稱為「布拉曼特」風格。先賢祠整個建築是一個古希臘十字形,僅教堂的圓頂就高八十三米,圓頂上並有一個頂塔。教堂的圓頂是由裡外三層半球體一層套一層而構成。
(注二十二)巴黎聖.珍妮維葉芙教堂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因廢除宗教而被改為先賢祠,當時兩側窗被牆堵住,許多裝飾被除去,內部空間原有的明朗感被嚴重的破壞,而成為有些陰暗的紀念堂。
蘇夫洛當年的兩位助手之一的讓-巴蒂斯特.宏德萊將該建築縮小成三維立體模型,並將模型剖開讓人們了解大殿的具體構造。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此先賢祠(巴黎萬神廟)的立體動感建築模型。
(注二十三)如同法國作家高提業(Theophile Gautier,一八一一~一八七二年)所說:「現在我們到巴黎,就像以前我們要去羅馬一樣」。
新古典主義圖錄:
1. 龐貝城的《帕喀俄・普羅科魯斯夫婦肖像》(Pompeii, House VII, 2, 6 ,Paquius Proculus and his wife)濕壁畫(fresco) 公元1世紀 國家考古博物館(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Naples) 那不勒斯(Naples) 義大利(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di Napoli)
2.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1784年,大衛,油彩、畫布,330 x 425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謝春華攝影)
3. 米羅的《維納斯》,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謝春華攝影)
4. 沙摩特拉的《勝利女神》,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維基百科)
5. 巴特農神殿(Parthenon),約西元前 447 ~ 432 年 ,雅典?Athen?,希臘(視覺素養網)
6. 《龐貝城的最後ㄧ日》(The Last Day of Pompeii),1833年,布留洛夫,油彩、畫布,466×651公分,俄國國家博物館(State Russian Museum),聖彼得斯堡(St. Petersburg),俄國(Russian)(the Russian Paintings gallery)
7. 《著加冕大典禮服的路易十四肖像》(Louis XIV in Coronation Robes),1701年,亞珊特.李戈,油彩、畫布,277×194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維基百科)
8. 《希波曼斯和愛特蘭塔的賽跑》(The Race between Hippomenes and Atalanta),1762-65年,諾埃爾,油彩、畫布,321×712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Web Gallery Of Art)
9. 《耶穌誕生》(Nativity),皮埃爾,油彩、畫布,92 x 73公分,私人收藏(Web Gallery Of Art)
10. 《羅馬皇帝奧列裡烏斯分發食品給人民》(Marcus Aurelius Distributing Bread to the People),1765年,維恩,油彩、畫布,300 x 301公分,Musee de Picardie, Amiens(Web Gallery Of Art)
11. 《龐畢度夫人》(Portrait of Marquise de Pompadour),1756年,布雪,油彩、畫布,201 x 157公分,古代美術館,慕尼黑(Munich),德國(視覺素養網)
12. 《荷拉斯兄弟之宣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局部,1784年,大衛,油彩、畫布,330 x 425 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Sophie Monneret:David and Neo-Classicism)
13. 卡魯塞爾拱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 佩西葉和封登,1806-1808,巴黎,法國(謝春華攝影)
14. 羅浮博物館裡沃利路門口(謝春華攝影)14圖局部圖(林秋菊攝影)
15.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夏爾格蘭,1806-1836,巴黎,法國(謝春華攝影)
16. 瑪德蓮教堂(L'e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內部,巴黎,法國(維基百科)
17. 德國羅浮宮內拿破崙的御座(Photograph by P. Alejandro Diaz維基百科)
18. 《布魯特斯的誓言》(The Oath of Brutus),1763-64年,漢彌頓,油彩、畫布,213 x 264公分,耶魯英國藝術中心,紐哈芬(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康州(Connecticut),美國(Web Gallery Of Art)
19. 《那不勒斯的國王斐迪南四世》(Ferdinand IV,King of Naples),1760年,蒙斯,油彩、畫布,179 x 130公分,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馬德裡(Madrid),西班牙(Web Gallery Of Art)
20. 《Desaix 將軍》(General Desaix),1800-01年,阿比亞尼,油彩、畫布, 115 x 88公分,凡爾賽宮夏托國家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國(Web Gallery Of Art)
21. 《拿破崙在開羅的赦免反叛者》(Napoleon Pardoning the Rebels at Cairo),1808年,吉漢,油彩、畫布, 365 x 500公分,凡爾賽宮夏托國家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Versailles),巴黎,法國(Web Gallery Of Art)
22. 《侍從搬來布魯特斯兒子的屍體》(The Lictors Return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 Sons),1789年,大衛,油彩、畫布,323 x 422 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視覺素養網)
23. 《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1793年,大衛,油彩、畫布,162 x l25 公分,布魯塞爾皇家美術館,比利時(視覺素養網)
24. 《自畫像》(Self portrait of Jacques-Louis David),1794年,大衛,油彩、畫布,80.5 x 64.1公分,1794年,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周怡秀攝影)
25. 《薩比諾女人出面調停》(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局部,1799年,大衛,油彩、畫布,385 x 522 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謝春華攝影)
26. 《拿破崙鎮靜駕馭烈馬橫越阿爾卑斯山》(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Bonaparte, Calm on a Fiery Steed, Crossing the Alps,原作品)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260 x 221公分,瑪美松城堡國家美術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Rueil),法國(維基百科)
27. 《拿破崙途經聖貝爾納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聖克勞德城堡版本,2rd version) 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271 × 232公分,在1814年被普魯士軍移走,現收藏在夏洛騰堡宮殿(Schlos Charlottenburg),柏林(Berlin),德國(維基百科)
28. 《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官兵療養院的版本3rd version) 1802年,大衛,油彩、畫布,272 × 232公分,與官兵療養院圖書館有淵源的凡爾賽宮博物館收藏,巴黎,法國(維基百科)
29. 《拿破崙途經聖貝爾納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米蘭版本4rd version)1803年,大衛,油彩、畫布,264 x 231公分,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維也納(Vienna),奧地利(維基百科)
30. 《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大衛保留的版本5th version)1804年,大衛,油彩、畫布,267 x 230 公分 凡爾賽宮博物館,巴黎,法國(此版本在1979年被送進凡爾賽宮博物館)(維基百科)
31.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and Empress Josephine,Deccember 2, 1804),1806 ~ 1807年,大衛,油彩、畫布,610 x 931 公分 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視覺素養網)31圖在展覽現場(謝春華攝影)
32. 《書房中的拿破崙》(Napoleon in his Study),1812年,大衛,油彩、畫布,204 x 125 公分,華盛頓國家藝廊,美國(維基百科)
33. 《雷奧尼達在溫泉關》(Leonidas at Thermopylae)(Leonidas an den Thermopylen),1814 年,大衛,油彩、畫布,392x 533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周怡秀攝影)
34. 《畫家自畫像與女兒朱麗》(Self-Portrait with Her Daughter, Julie),1798年,維涅.勒布侖夫人,油彩、畫布,130 x 94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林秋菊攝影)
35. 《歐辛來接法國英雄魂》(Ossian Receiving the Ghosts of French Heroes),1798年,吉洛德,油彩、畫布,192 x 184公分,瑪美松城堡國家美術館(Musee National du Chateau de Malmaison, Rueil),法國(維基百科)
36. 《拿破崙巡視雅法城的黑疫病人》(Napoleon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stricken at Jaffa),1804年,格羅,油彩、畫布,523 x 715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維基百科)
37. 《歐辛的夢》(The Dream of Ossian),1813年,安格爾,油彩、畫布,348 x 275公分,安格爾美術館(Musee Ingres),蒙托班(Montauban),法國(維基百科)
38. 《路易―法蘭斯瓦.伯坦像》?Louis-Francois Bertin?,1832 年,安格爾,油彩、畫布,116 x 95 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視覺素養網)
39. 《靜坐的墨瓦特雪夫人》?Madame Moitessier Seated?,1856 年,安格爾,油彩、畫布,120 x 92 公分,國家畫廊,倫敦,英國(視覺素養網)
40. 《西底斯從海裡上升》(Thetis Rising from the Sea),1778年,班克斯,大理石,高度91,4公分,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倫敦,英國(Web Gallery Of Art)
41. 《博士胸像》(Portrait bust of Dr. Dorothea von Rodde-Schlozer)局部,1806年,烏東,大理石,巴黎,法國(維基百科)
42. 《肖像浮雕》,1800年,弗拉克斯曼,大理石,預言博物館(Bode-Museum Berlinn),柏林,德國(Photo: Andreas Praefcke維基百科)
43. 《邱比特和賽姬》(Cupid and Psyche),1787~1793年,卡諾瓦,大理石,155×168 x 101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謝春華攝影)
44. 《斜倚的寶琳・波拿巴》(The reclining Pauline Bonaparte),1804 ~ 1808年,卡諾瓦,大理石,博蓋賽畫廊博物館(Borghese Gallery and Museum),羅馬,義大利(視覺素養網)
45. 《慈善的基督徒》(Christian charity),年代不詳,托瓦爾森,大理石,66×46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維基百科)
46. 《傑森取得金羊毛》(Jason with Golden Fleece),1803~28年,大理石, 242 cm,托瓦爾森博物館,哥本哈根,丹麥(維基百科)
47. 《獅子紀念碑》(Lion of Lucerne),1819年,托瓦爾森,琉森(Luzern),瑞士(維基百科)
48. 先賢祠(Pantheon,萬神廟,1755-1792),巴黎,法國(Photograph by David Monniaux維基百科)
49. 先賢祠內部(維基百科)
50. 瑪德蓮教堂(L'e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維諾,1806-1814,巴黎,法國 (維基百科)
51. 大英博物館(不列顛博物館,British Museum) ,羅伯特(Robert Smirke ),1823-1852年 ,倫敦,英國(Jon Sullivan of PDPhoto.org維基百科)
52. 美國國會大廈(United States Capitol),桑頓(William Thornton),1793- 1800 年(1819 年重建- 1867 年),華盛頓特區,美國(視覺素養網)
53. 《焚燒中的杜樂麗宮》(The burning of the Tuileries),菲利貝爾(P. Philibert),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Musee du Louvre)
54. 《天使之歌》(Song of the Angels),1881年,布格羅,油彩.畫布,213 x 152公分,森林草坪紀念公園博物館,加州格蘭岱爾,美國(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