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5):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16日】

赫連(ㄏㄜ? ㄌㄧㄢ?)。(Hè lián)

【歷史來源】

1、十六國時,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赫赫連天,以赫連為姓。根據《晉書》記載,「劉元海之族也,僭稱天王,書曰: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改姓姚,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為齊,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或以因生為氏,或以父王之名,朕將以義易之。帝王者,係為天子,是為徽赫,實在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庶協皇天之意,永享無疆大慶。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統,皆以鐵伐為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鐵伐。」 由此可以看出,自劉元海起,其後代遂以赫連為姓,稱為赫連氏。

譯: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在要根據禮法改變這種習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與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統的子孫,皆以鐵伐為氏。願我的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能征善戰。

2、西晉至東晉時,吐谷渾族有赫連氏。

【郡望】

1、盛樂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祁縣東部一帶地區。

2、渤海郡:西漢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遼寧省渤海灣沿岸一帶地區。
  
【堂號】

樂川堂、仁恕堂:北周有赫連達,是赫連勃勃之後,剛鯁有膽量。他年少時隨賀拔岳征伐有功,賜為長廣鄉男爵。後來又迎接宇文泰匡,收復秦、隴、弘農,戰於沙苑,皆有功。武帝時拜大將軍、夏州總管。他廉儉仁恕,進爵仁恕,進爵樂川郡公卒。赫連氏因以「樂川」、「仁恕」為堂號。

【歷史人物】

赫連勃勃

赫連勃勃(?―公元425年),匈奴族鐵弗部,十六國時期夏國創建者。公元407年―425年在位。赫連勃勃驍勇剽悍,善騎射,多智謀,稱雄漠北,早年歸附後秦姚興,深得姚興信任。歷任驍騎將軍,奉車都尉,持節、安北將軍,並封為五原公。

後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出鎮朔方。是年殺害岳父沒亦干。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反叛後秦,起兵自立。稱大單于,大夏天王,年號龍升,並改姓赫連氏。公元413年改元鳳翔,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名曰統萬(今靖邊縣北白城子),寓「統一天下, 君臨萬邦」之意。同時重用後秦降將王買德為謀士,設置百官、衙署,建立健全國家制度,圖謀發展。

赫連勃勃生性殘暴,草菅人命,殺戮無度。凡造兵器完成後必殺工匠,死者數千;經常自立城頭,手執弓劍,見不順眼者,輒殺之,臣下進諫,視為誹謗,先割舌頭而後殺頭。

公元417年,東晉圍長安,後秦姚泓投降國亡。赫連勃勃乘晉軍劉裕還軍東返時,南下關中,占領長安。公元418年,即帝位於霸上,改元昌武,又改為真興,仍定都統萬城,長安為南都,命太子赫連瑰鎮守,封赫連瑰為「領大將軍,雍州牧、錄南台尚書」等。後來赫連勃勃厭惡太子,想廢掉赫連瑰另立太子,赫連瑰得知後起兵反,被其弟赫連昌所殺。

於是赫連勃勃改立赫連昌為太子。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死,諡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嘉平陵。赫連昌繼位。427年,北魏攻取統萬,次年,赫連昌被擒。431年夏亡。


皇甫(ㄏㄨㄤ? ㄈㄨˇ)。(Huáng fǔ)

【歷史來源】

1、出自於西周,以官名為姓。西周太師(高級武官)皇甫的後代以皇甫為姓。

2、出自於子姓,為皇父氏所改。西周后期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時任司徒。當時有長狄囝瞞部落進攻宋國,皇父領軍反擊,打退了長狄任,但皇父和兩個兒子卻不幸戰死沙場。後來皇父的孫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為姓,稱皇父氏。而第6世孫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國滅宋時,皇父遇逃至魯國。西漢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孫皇父鸞,自魯遷居陝西茂盛陵,便把姓氏中的父字改為甫字(在古代二字同音通用),便成為皇甫氏。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為漢代「三輔」之首。相當於現在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地區。

2、安定郡:漢武帝置,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
  
【堂號】

威遠堂:後漢時有皇甫規,用兵很有韜略。羌人侵犯隴西,皇甫規打報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藉口有病回家,幾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詩經》、《禮記》教學生,當時都稱他賢人。梁冀死後,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為他過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為渡遼將軍,在職數年,東北邊疆畏威服德,又升尚書,遷弘農太守,轉護羌都尉。

【歷史人物】

皇甫謐

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尤其在醫學上,是我國中醫領域「針灸療法」的創始人。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是東漢太尉皇甫嵩的曾孫,拜鄉人席坦為師。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含河南澠池縣)。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人們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遊西盪,像脫韁的馬,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

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二十歲了,還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噙著淚花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志苦學。從此以後,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決心要編著一部針灸學專書。

由於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書,經窮搜博採,獲得了大量的資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症經驗,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典範的巨著―《黃帝 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此書問世後,唐代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於它。一千六百多年來,它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

該書除了論述有關臟腑、經絡等理論,還記載了全身穴位649個,穴名349個,並對各穴位明確定位,對各穴的主治症、針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詳細描述,並一一糾正了以前的謬誤。

可以說,《針灸甲乙經》是針灸學發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唐朝太醫署在學習針灸學時就是以該書為教材的。後來,此書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在國際上聲望也很高。

40歲時,他患了風痹病,十分痛苦,在學習上卻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為何對學習如此沉迷,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說如果早上明白了一個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學識豐富,便請他做官,他不但回絕了,竟然還向皇上借了一車的書來讀,也算得上是一樁奇事了!

其著的《帝王世紀》,為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記錄了各代帝王時期的地畝、屬國、人口。他對先秦時代的人口估計是目前人口歷史研究中的重要資料,一直為歷代學者所引用。


尉遲(ㄨㄟ? ㄔ?)。(Yù chí)

【歷史來源】

南北朝時北方鮮卑族姓氏,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拔部族,建立代國。後來拓拔啁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後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為姓。

【郡望】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堂號】

鏑余堂、忠武堂:唐朝時有鄂國公尉遲敬德,戰功累累。有奸臣說他要造反,太宗問他,他回答說:「臣從陛下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隨陛下身經百戰,現在留下的,是槍刀弓箭裡面撿回來的一條剩下的命。現在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嗎?)說罷,就脫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數數他身上的傷疤。太宗留著淚撫摩著,安慰他。他卒後諡忠武。

【歷史人物】

尉遲恭

尉遲恭(公元585年 ――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單鞭,丈八長矛。座駕:踏雪烏騅馬。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中國兩位傳統門神。

隋大業末,尉遲敬德從軍於高陽,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隋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起兵,收羅尉遲敬德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尉遲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虜孤懷恩、唐儉等。武德三年,唐太宗征討劉武周,劉武周令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在介休抵禦。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前往勸降。尉遲敬德與尋相舉城投降。太宗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任涇州道行軍總管等職。晚年信方術,杜門不出。以下是尉遲恭鎮鬼成為門神的傳聞:

隋末人尉遲恭驍勇善戰,後來率部降李世民。李世民和王世充作戰,因為王世充勢大,許多降唐的人又叛逃了,眾人懷疑尉遲恭,請求殺掉他,李世民不肯,引入內室,賜以金銀,說:「你要走,可用這些錢做盤纏。」

幾天後,李世民打獵,敵兵幾萬人來突襲。正在危急之際,尉遲恭飛騎來救,刺落敵將,救護李世民殺出重圍。

李世民坐天下後,重用尉遲恭,想把公主嫁給他,尉遲恭說;「我雖然是武將,也知道古人富不易妻,我願意和糟糠之妻相守終生。」

後來李世民患病,每夜夢鬼,因為尉遲恭有勇有德,所以派他夜裡守宮門,得以安然入睡。演變到今天,人們都愛畫尉遲恭像貼在門上鎮鬼。


公羊(ㄍㄨㄥ ㄧㄤ?)。(Gōng yáng)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以祖上名為姓。根據《尚友錄》資料記載,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以王父字而得姓。春秋時代,魯國有位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做公孫羊孺,往後他的子孫便取祖上名字中公羊二字為姓。

【郡望】

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西曆266年)置,治所在頓丘(今河南省清豐西南)下領四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北齊廢。

【堂號】

春秋堂: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學生,他鑽研《春秋》,作了《春秋公羊傳》。他的玄孫公羊壽與弟子都祿把書稿整理出版成書。至漢代,何休又作了《解詁》,使《公羊春秋》一書得以大傳。公羊氏遂以「春秋」為堂號。

【歷史人物】

公羊高

公羊高,戰國時候的著名學者,齊國人,承繼發揚孔子的儒學,為卜子夏高徒,他講學有《春秋傳》一書,也叫《春秋公羊傳》或《公羊春秋》,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到漢初,他玄孫公羊壽,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學者,輯錄成《春秋公羊傳》。何休又作《解詁》十一卷。多闡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倡三世(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之說,為天下文人學士看重,傳播很廣,成為儒學「十二經」之一。後來就以《公羊傳》之名流傳至今。

這儒學十二經是:《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

《公羊傳》是今文,盛行於漢武帝、漢宣帝之時。自王莽時,古文大盛,《公羊傳》漸少人研究。到清代後期,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主張復興今文學,借用公羊傳「微言大義」來說經,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

《公羊傳》尤為今文經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時政治的根據。它也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