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賢母批評勝利歸來的將軍(外九篇)

陸真


【正見網2010年08月13日】

一、繼承淳厚家風,一切隨其自然

王儉(452―489年),是南朝•齊時的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字仲寶。自幼好學,精研史典,齊武帝時,曾在他家開學士館。以家有四部藏書為至寶,官至太尉(一種有職無權的官)。長史王騫,是王儉太尉之子。

王騫受到父親的良好教育,繼承了父親的為人之道,他性情淡泊,從不媚上,他曾對兒子們說:“我家被人稱為素族,只可隨其自然。你們一定繼承祖上傳下的淳厚家風,不能為名利而挖空心思,不擇手段。”

二、廉誠至孝,為神所佑

楚王英謀反的事,泄露以後,受株連的有上千人。吳郡太守尹興,也被株連。尹興以及屬官五百餘人被抓到官府,被廷尉拷掠審問,其中,經不起拷打而死的在半數以上,只有尹興的門生陸續(人名)、主簿梁鴻、功曹史駟勛,備受五毒之刑,皮開肉綻,大氣凜然,堅強不屈。

陸續的母親,從吳地來到洛陽,特地做了飯菜送給陸續,陸續雖然多次被拷打,仍面不改色。但是,當他看到面前的飯菜,卻禁不住大哭了起來。獄中的看守覺得奇怪,問他原因,陸續說:“母親來看我,卻不能相見,故而悲傷。”看守又問他:“你怎麼知道母親來了?”他說:“我母親每次做飯時,切的肉塊,從來都是方方正正,她要求我們:做人就是要方方正正,不可歪歪邪邪;母親切的蔥,也都是一寸來長,她要求我們:做事就是要規規矩矩,不可縱意胡為。因此,我每當吃飯時,都會想起母親的教導。今天我一看這菜,就知道這飯菜是母親做了送來的。”

看守們聽了,很受感動,再仔細看看這些菜,果然肉片和蔥條,都如陸續所講。於是便把這些話,報告了上司,不久,皇帝知道了,也被他們的母子親情和高尚的道德人品所感動,立即下旨,赦免了尹興及其下屬陸續等多人。

有人講:尹興及其下屬陸續,為人廉誠,奉母至孝,是為神所佑。

三、“忠賢文武,固無種也”

來護兒,人名。隋代的江都人,字崇善。自幼聰穎,在當時屢立戰功,曾率部大破高麗(今朝鮮),被封為大將軍,榮國公。

虞世南,是唐代人。著名書法家,字伯施。唐太宗時為弘文館學士,改秘書監,封永興縣公,人稱虞永興。在當時被稱為是“貌儒謹而中抗烈,議論持正。”

士子的被任用,並不是憑藉家世。他們志於道,則會有高官厚祿,否則,就只能作平民百姓。

來護兒的兒子當了宰相,而虞世南的兒子,則當了木匠。由此可見,“忠賢文武,固無種也。”那些忠臣賢士,文官武將,並不是天生的。將相本無種,能者自為之。

四、 做官貧乏是好消息

崔玄暉(638―706年),唐代的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官至宰相,為官以清白聞名。在崔玄暉剛剛作了郎官時,他的母親就及時的告誡他說:

我聽我的姨表兄辛玄馭說,兒子做了官,如果有人來說:他貧乏不堪,甚至不能生存,這才是好消息。如果聽說:他家中財貨充足,衣輕馬肥,豪華奢侈,這便是壞消息。樹在風摧方顯正,官到能貧便是清。我很看重這句話,這真是確論。

常見親戚中當官的人,總是將財物奉上父母,父母只知高興,卻從來不問這些財物是從何而來,如果是俸祿中的余錢,這確是好事;如是非理所得,這樣的人做官與盜賊何異?

過去,有孟母不受兒子所送魚?的故事,其道理就在於此。你(腡玄暉的母親指崔玄暉)現在成了官員,坐食俸祿,榮華富貴已多,如果不能為官忠正清白,怎麼能算是頂天立地的男子?孔子說:如果不能清清白白地做人,即便是每天給父母殺三隻牲畜來享用,也算不得是孝。他又說,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你要修身養性,潔身自愛,不要辜負了我(崔玄暉的母親自稱)。

崔玄暉牢記母親的上述教誨,為官自律,以清正嚴謹著稱。

(附註:孟母不受魚鮓之饋:孟母,孟仁的母親。鮓是一種用鹽和紅曲醃的魚。孟仁在當了監池司馬後,作鮓寄給母親,母親拒收,說:“你為魚官,作鮓給我,怎能不讓人說閒話呢?”)

五、此兒當興我家

晉代的愍懷太子,小時候很聰慧,晉武帝非常喜愛他,常常把他帶到自己身邊。

有一次,他和晉武帝一起,到養豬場去察看,他對武帝說:“你看這些豬已這麼肥了,為什麼不殺了用來慰問士兵們?就這麼養著,也是白費糧食。”

晉武帝很讚許他的話,就讓人把這些豬殺食了,並拍著愍懷太子的背,對廷尉傅祗說:“這孩子將來,肯定能重振我家的威德。”

六、賢母

孟仁小的時候,曾從學於李肅。他的母親為他作了一套厚褥大被,說:“孩子還小,沒有能力結交外人。上學的人,大多貧苦,因此,我就給他做了一套大被褥,讓他能給缺少被子的同學一些照顧;否則,他怎麼能與意氣相投的人接近呢?”

後來孟仁任監池司馬,作了魚鮓寄給母親,孟母責備他說:“你當的是魚官,卻又作鮓送給我,你這樣做,怎麼能不讓人懷疑呢?”

七、神秘的“太廟誓辭"

宋太祖登基第三年,秘密命人刻了一塊“誓碑”,存放在太廟的夾室中。門鎖嚴封,並用黃縵遮住,命主管者:在以後每年祭禮和新皇帝即位的時候,拜謁太廟以後,請皇帝讀一遍誓辭。那時候,只允許一名不識字的小宦官,跟隨皇帝到誓碑前。其餘的人,都遠遠的站在庭中等候。而那名小宦官,也只允許他驗封開鎖,設下香燭,揭開黃縵後,馬上退到台階下,不允許仰視。皇帝此時,就一個人走到誓碑前,跪下,誦讀一遍碑上刻著的誓辭,然後仍密封如初。

如此代代相傳,即便是心腹大臣如趙韓王、王魏公等人,也不知道誓碑上寫的誓辭是什麼內容。

直到靖康之變的時候,金人攻破東京,進入太廟,燒殺搶掠一番而去,太廟的門戶洞開,人們這才看到了誓辭,只有三行文字:一是柴家子孫有罪,不得施加刑罰,即便有了謀反之罪,也只能在獄中秘密賜死,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殺掉,也不能株連其家屬;二是不能殺讀書人及上書言事的人;三是子孫有不守此誓者,天必懲罰他。

宋太祖為子孫真是想的周到。但是,宋朝後來還是滅亡了。

(附註:①靖康之變:金滅北宋的歷史事件。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軍攻破宋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次年四月,金人於大肆搜括後,俘徽宗、欽宗及宗室數千人北去,北宋滅亡,史稱為“靖康之變。” ②柴氏:即後周柴氏。趙匡胤曾是後周大將,他通過陳橋兵變,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天下。)

八、吉人凶其吉,凶人吉其凶

起家興業之人,既使積得萬貫家財,也還會想到未盡之事,擔心以後還會遇上饑寒,這叫居安思危;而破家之子,卻整日無所事事,只是盛氣凌人,到處遊蕩,還說:“有什麼可擔心的?”

哲人常說:“吉人凶其吉,凶人吉其凶。”意思是講:吉祥之人,經常會想到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而預先防範,使其逢凶化吉。兇險之人,總是把未來想成一片鶯歌燕舞,到時問題突現,驚恐慌失措,以致不可收拾。

這句話能得到驗證的時候,常常是在人們到了已壯未老、或已老未死的年紀,這時,人們才會領悟到其中的深義。

有識之士,當以此為戒。

九、賢母批評勝利歸來的將軍

楚子反(人名)率軍攻打秦國,軍中斷糧,他派人回去請求支援軍糧。又順便讓他們去家中問候母親。他的母親問使者:“士兵們還好吧?”使者說:“(因為軍中缺糧)大家在分著吃豆粒。”楚子反的母親又問:“那將軍(指楚子反)在吃什麼呢?”使者回答:“將軍早晚吃一些米、高粱,還有小牲畜什麼的。”

等楚子反打敗了秦軍,大勝而歸時,他的母親,卻把兒子楚子反,拒於門外不見,批評他說:“你沒聽說勾踐伐吳的故事嗎?有人獻給主將一壇美酒,主將讓人把美酒從河的上游往下注,讓士兵們在下游飲用,雖然淡而無味,但戰士們體會到主將與士兵同其甘苦,所以在作戰時,便提高了五倍的戰鬥力;有人獻給主將一袋糧食,主將便賜給士兵們分食,戰士們美美地吃了一頓,因而在作戰時,戰鬥力便提高了十倍。如今,你的士兵們分粒而食,而你自己卻吃一些小牲畜,你竟違背情理至此!”

十、珍愛書籍的司馬光

司馬光的讀書堂,收藏有文史書籍萬餘卷。他從早到晚在這裡閱讀。幾十年了,書仍然新得象從來沒被觸摸過一樣。

他曾告誡子孫們說:“商人做生意,收藏錢財,而我們讀書人就只有這些書了,應該學會珍惜它們。我每年在初夏,都要找一個晴朗的日子,朝著陽光,設下几案,把書側放在案上來曬書頁內部。

“讀書的時候,一定先把桌案擦拭乾淨,墊上墊子,然後才坐下看書。有時想走著看,也用方板墊著,從來不曾讓手汗沾到書上,或用汗手翻書。每看完一頁,就側著右手拇指,指面挨著書頁,再用食指輕輕把這一頁捻過,因此不會把紙揉爛。

“現在,看你們總是用手指胡亂翻抓書頁,真讓人看著痛心。和尚道人,尚且知道愛惜他們的經書,我們這些讀書人,難道反不如他們嗎?你們要牢記我說的話。”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