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一真(13):建安七子 大曆十人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2年02月25日】

【原文】

jian ān qī zǐ ,da li shi ren 。
建安七子,大曆十人。

ㄐㄧㄢˋㄢ ㄑㄧ ㄗˇ,ㄉㄚˋㄌㄧˋㄕˊㄖㄣˊ。
建安七子,大曆十人。

【注釋】

(1)建安七子: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年間的七位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除孔融外,其他皆為曹氏父子的僚屬,聚集魏都鄴下,又稱“鄴中七子”,為三國時期的文學代表。其詩歌內容充實,風格剛勁雄健,令聞者動心,形成建安風骨。
(2)大曆十人:唐代宗大曆年間的十位詩人:盧綸、吉中孚、韓劣、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 、夏侯審、李端。多在郭曖門下,號稱“大曆十才子”。詩作格律工整、語詞優美,但詩歌內容較狹窄,風格不及盛唐。

【語譯】

東漢建安時期有七名優秀才子,唐朝大曆年間有十位著名詩人。

【人物故事】

據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如此。人都善於自我炫耀,但文章並非一種體裁,很少人能夠擅長各種體裁,所以各以自己的長處,互相輕視對方的短處。俗語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家有破掃帚,卻視為千金之寶,即“敝帚自珍”。)此為沒有自知之明的缺失啊!當今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這七位文人,所學無所遺漏,文辭從未抄襲,都自以為是奔馳千裡的駿馬,昂首並馳,互不相讓。要他們彼此信服,也實在很難啊!君子先審察自己,才衡量他人,所以能免除這種弊端,我以此方式而作《論文》。

王粲擅長辭賦,徐幹時常有齊人舒緩的文氣,然而可與王粲匹敵,但他們的其他文體則未能和辭賦相稱。陳琳、阮?的奏章書信,是當今最優秀的。應?為文溫和而不雄壯;劉楨雄壯而不細密。孔融的文章體氣高妙,有過人之處;然而不能立論,說理不如文辭。

據《舊唐書.李虞仲列傳》,李虞仲之父李端,善於寫詩。唐代宗大曆年間,與韓劣、錢起、盧綸等人以詩文唱和,聞名京師,號稱“大曆十才子”。當時郭子儀最小的兒子郭曖,娶代宗之女昇平公主為妻,郭曖賢明有才思,尤其喜愛詩人,而李端等十人,多為郭曖的門下食客。每次宴會作詩,公主坐在簾中觀看,誰寫出優美詩句,就賞賜百匹絲絹。郭曖因為封官,會合這十位才子說:“先完成詩作的人有賞。”當時李端先奉上詩作,公主立刻賞他百匹絲絹。錢起說:“李端確實有才思,但這篇是預先構思好的吧!希望能另起一韻賦詩,請以我的錢姓為韻。”李端即刻摺紙作詩而進奉說:“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鉤未上弦。新開金埒教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郭曖說:“此詩更工巧了。”錢起等人才信服。

【說明】

曹丕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壽命有窮盡的時候,榮華富貴僅止於自身,都有終止的期限,不像文章能千古流傳無窮。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易經八卦,周公顯達之時而制定周禮,他們不因窮困而不努力,不因安樂而更改想法。古人輕視璧玉而重視光陰,而現在的人大多不肯努力,貧賤時害怕饑寒,富貴時沉迷享樂,圖謀眼前之事,卻遺忘了千秋功業。此為有志之士之大痛啊!孔融等人已死,建安七子中唯有徐幹著書《中論》,成為一家之言。

大曆十才子中的李端,應錢起的要求,當場寫下錢韻一詩,令錢起不得不信服。其實不只建安七子、大曆十才子有互不相讓的弊病,也不只文人容易犯敝帚自珍、輕視對方的毛病,往往人們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喜歡貶低別人以抬高自己,這種妒嫉心也是人致命的弱點。倘若改變向外找的習慣,無條件向內找自己的缺失,便能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框框,逐漸提升自己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