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計劃背後

元泰然


【正見網2001年05月08日】

今年二月,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6國科學家宣布了有關人類基因組的初步研究結果,成為《自然》雜誌上的封面新聞。新聞機構的炒作反映了公眾對基因作用的誤解和對基因組計劃的誤解。

首先,新聞中多半提到了科學家們還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基因。有的說3萬,有的說12萬。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是,「人類基因圖譜」中只包括了2-3%的染色體,就是說還有97-98%的基因都沒有被包括進去。不包括的原因是因為科學家認為這些基因是「無用」基因或叫「垃圾」基因。真的有人相信這些基因都沒有用嗎?再有,基因會在染色體上跳來跳去(基因移位現象)。這基因圖譜描繪的可是一個動態的目標。

其次,基因是協同作用的,並不是一個基因管一件事。比如說,乳腺癌與5692個基因有關。另一方面,人體中約有一百萬種不同的蛋白質---十倍於所說的基因數(3萬或12萬)。所以許多基因都有著多重角色;同時多個基因的共同作用對人體發生影響。基因數和蛋白質的比例倒是接近五筆字形中的字根與漢字的比例(200多個字根,6763個國標漢字,21003個CJK大字符集漢字;上萬個基因與一百萬蛋白質)。試想一個人沒學會所有字根的人(甚至於不知道有多少個字根),有誰會讓他做五筆打字員呢?

更複雜的事在後面。基因在製造蛋白質時,會受到連到DNA鏈上的化學成分的影響(遺傳信息外影響 Epigenitic influence)。例如,一個甲基會使整個基因失去作用。

綜上所述,人體要比DNA圖譜複雜得多。染色體中的基因移位現象使這個靜態的圖譜計劃令人生疑;基因與人體的複雜關係使基因研究對人體研究的作用大打折扣;遺傳信息外影響進一步使事情複雜化了。

現代科學總是想把事物分解再分解,研究分解後的微粒再試圖拼回原來的事物。可是在本世紀「科學成果」的快速積累之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懷疑這種分解再組裝的思路。

我曾想把社會學變成生物學,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學了社會學之後不再做此想;我曾想把生物學變成化學,因為生物體看起來象是化學分子的集合體;學了生物化學之後不再做此想;我曾想把化學變成物理學,因為化學分子被當做電子質子的組合;學了量子化學之後不再做此想。

在美國大量投資神經生物學研究,並基本弄清單個神經的活動規律之後,把意識歸為神經的想法已告失敗。一些科學家反而在神經背後看到了「靈魂」的存在。

科學各門類只是在研究我們看到的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個小小側面而已,正好像我們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有真正突破原有的思維,才能融會貫通,看到宇宙的真相。

參考文獻

1. Ezzell,Carol; Beyond the Human Genome,Scientific American, 283:64。
2. Some Baseless Speculations, The Economist, P. 83, 2000年5月27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生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