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四藝之畫

靜心


【正見網2014年06月02日】

“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四大文化藝術,源遠流長,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自古以來謙謙君子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我國傳統文化講究人、意、物、境相融統一,形神兼備,“琴、棋、書、畫”四藝因其清、和、淡、雅的風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既為修身養德,亦為經世濟用,造詣深者都有著相當高的道德境界。

中國畫講究神似、意境、含蓄,從古代畫家作品及其筆法上,可以看到其純淨的心態、內在的精神力量及從中獲得的審美藝術觀照。

畫,是指“中國畫”,又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中國畫與書法一樣,強調筆墨工夫,都是以毛筆落墨的輕重疾徐,造成線條的剛直、柔和、嚴整、飄逸等不同變化;而水墨的濃淡,也表現出微妙的韻律,千姿百態。

中國畫講究神似,更講究意境,作畫者做到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力求生動、傳神,產生無盡的意趣和詩意。如北齊時曹仲達擅畫佛畫,他畫過許多佛陀、菩薩、神仙,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被譽為“曹衣出水”;唐代吳道子被尊為“一代畫聖”,擅畫佛像、神仙和廣闊的宇宙,筆法圓轉飄逸,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蘭葉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從古代畫家作品及其筆法上,人們可以看到其純淨的心態、內在的精神力量及從中獲得的審美藝術觀照。

中國畫講究含蓄,只要心有靈犀,就能領悟意境感,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畫作中有表現光明和莊嚴的神佛聖境、有風骨的仁人志士、象徵著氣節的梅、蘭、竹、菊等,使人升起對神佛的敬仰,堅守節操和向善向上。國畫中還有與詩文相輔相成的部分,內涵豐富,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唐代王維一生“好道”,他畫的《山陰圖》,在平坦山丘上,兩人對座相談,一人隔溪獨望前山風景,遠景是煙霧迷濛的山林,正使人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畫的《江山雪霽圖》,天高淡遠,含萬千氣象於幽深靜穆之中,正使人想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元代王冕一生愛梅、詠梅,他畫的《墨梅》,畫面題詩:“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些畫作意味雋永,都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和蘊含的無限生機。

琴棋書畫,精妙絕倫,不愧為我國藝術之奇葩,從中可領悟到傳統文化的韻深意遠。其實一切正統藝術無不如此,含蘊著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啟發人們感悟人生的真諦和完善理想道德人格,探求天道,追求寧靜高遠的境界。

作畫之人,立德為本,修養身心之後,本著敬天敬神之純淨之心,才能獲得神賜予的玄妙靈感,從而達到“畫人合一”的完美效果。畫境的深淺,高雅與否,要看作畫人的心性與心境。畫之心、畫之神、畫之韻、畫之境全在勾皴之中。國畫重在內涵意境的表達,是線條構圖,心造畫境,意在先,筆在後。畫盡意在,真境深涵畫作中美妙無窮。對於修者來說,那畫作就是修者的修煉成果的展現,從中能看出畫者的心性和內境。淡泊寧靜,超越物外、物我兩忘、無私為他,本著一顆慈善之心方才能創作出觸動心靈之作。畫也是有生命的,心有靈犀,心在善處才會有心靈契合、感應與融通,才能體會出那種無聲勝有聲的默契,才能使得性情得以陶冶,從而喚起本性中的善念。

大法修煉開在常人中,任何環境都能修煉,從事什麼職業都能用來修煉身心。工作本身不是修煉,但是修煉的心性可以反映到工作中。大法弟子行的正就能改變環境,對於畫家就能創作出完美作品,觸動心際改變人,震撼心靈,從而使得人的本性復甦,善念回歸,在神的加持下,在正念的主導下,在責任感與使命的召喚下,就能達到助師正法、救度眾生的作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