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2年03月10日】
謹以此文,敬獻師尊 並,全體大法弟子及一切眾生 |
1. 觀念:割裂、組合;物質、精神是分離的;空間的概念是“維”。
2. 指導思想:歸納、演繹。
3. 表達方式:數學工具是最佳的、最終的表達方式。
4. 物質與精神
5. 空間與生命
作者:丹陽
關鍵詞:
法,善與惡,粒子,能量,空間,規律,歸納、演繹,相對論,量子理論,物質與精神,空間與生命,五行學說,古代漢語。
摘要:
本文嘗試按照《轉法輪》中物質和精神是一體的指導思想,以及關於空間與生命的論述,從多個空間的角度,和一切都從生命的角度去探討一些現象,從而試圖為當前走入困境的科學尋找更加廣闊的出路。
主要論述:
A. 現代科學的重要成就和根本局限。
B. 對一些現象的探討。
C. 因為物質和精神是一體的,一切都是生命,所以道德內涵如何決定了科學的境界,對科學至關重要。
D. 在未來的科學中,如何重新注入道德的因素,本文提供了兩個有價值的參考例子。
我們僅僅談論我們同等層次的、和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空間相臨的一些個空間。其他的人不能知道,我們也不談論。人要想知道,那唯有修煉。因為未來世界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基本粒子,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所以,現在所認識到的一切知識,除非也同樣注入新的內涵,否則很快就要消失。
我們所要做的,不是肯定或者否定現在的科學。是儘量根據它現在的認識程度和階段,在它和未來世界之間搭起一架橋樑,讓這一切都能夠平緩、自然地過渡。也就是說,它是我們走向未來科學的出發地點,不是方向,不是過程,不是終點。
細胞、分子、原子、電子、質子、夸克、中微子等,面對這些,現在的科學家們已經充分接觸了這些不同的粒子,認識到了這些粒子的存在和它們的一點點規律。也充分認識到了,每一層粒子所能夠認識到的規律,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廣義相對論裡,E=mc2。認識到了物質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質。粒子只不過是場的局部凝聚,時聚時散的能量集合。
現代科學的“功績”在於,
- 認識到了宇宙的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
- 認識到了宇宙萬物是由不同層次的粒子組成的,
- 認識到了一切粒子都是能量的一種表現方式,
- 還認識到了,物體沒有確定的長度和大小。
這幾點十分重要,因為這可以是人類突破目前狹隘認識的起點,可貴。
現代科學中,真正的障礙是,
1. 觀念:割裂、組合;物質、精神是分離的;空間的概念是“維”。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割裂、組合的方式去認識研究的觀念,導致了現代科學其他所有觀念的一切。現在的所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天文、地理等的區分,就是這種割裂的觀念導致的。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認識觀念,我們將會陳述這一點。儘管現代的高能物理研究已經開始意識到,企圖尋找更加基本粒子的努力已經力不從心,物理學家們還是為以往研究成果的輝煌所陶醉,在這種陳舊觀念的驅使下,繼續努力。
現在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盲區之一就是不探討生命(精神),它們更不認為物質和生命(精神)其實是一回事,而所謂的生命科學也嚴重依賴這個科學,所以其認為精神和物質是不同的也就是必然的了。現在,我們哪怕僅僅是簡單地把這些個被割裂的概念合併起來,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宇宙的繁榮和生命的龐雜。
因為把空間假想成為尺度概念的“維”,使得對空間的認識陷入虛空,幾乎要變成了純粹的數學遊戲。
歸納演繹思想直接對映著割裂組合的觀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的科學、特別是相關的基礎理論,已經停滯不前了。歸納不出什麼新的理論、也演繹不出什麼突破性的進展。
特別是數學、理論物理研究的停滯。由於那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只能處理簡單的模型,而不能描述象地震,氣象那樣複雜的現象,有些物理學家在上個世紀後半葉提出了複雜系統的概念,包括象混沌,分形等學科。但是這些學科的研究現在幾乎都停滯不前,根本原因在於其指導思想太局限。以氣象預測為例,通常要解幾百萬個微分方程。而這些數學方程本身就無法精確描述這些複雜現象。目前的生物科學已經流於譁眾取寵。
1996年美國權威科技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資深專業撰稿人約翰・霍根(John Horgan, [email protected])在走訪數十位各領域的世界性的傑出學者之後,寫出了一本書《科學的終結》(The End of Science, Published by Penguins),在世界科學界引起強烈反響。在這本甚至被大名鼎鼎的霍金先生斥之為“垃圾”的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從兩方面得出了科學(尤其是純科學)已經終結的結論:
A. 那些大牌科學家們不甚大牌的人格和對科學發展往昔輝煌大牌的誇誇其談;
B. 目前科學發展已經停滯不前的大量事實。
面對過去科學以及觀念的局限性,理智的科學家們都始終努力讓自己的觀念去適應客觀的科學發現,用現實的發現和現象去修改不足的理論,這是現代科學家們的可貴之處。認識不到自己指導思想的根源和局限,這是可惜之處。一直以來,靈感和直覺都是科學家們的思想源泉,依賴於靈感和直覺,這是可悲之處。
靈感和直覺沒有過錯,而是首先人一直都不能知道這靈感和直覺來自何處。並且,在無法辨別其來源的情況下,人沒有值得信賴的標準去衡量。
現在科學的困境之一在於,始終用陳舊的數學工具提供的概念、規律和觀念左右著自己的思想。這是一個現在的科學家根本不能突破的障礙。所以,現在的科學在走到了盡頭的時候,大家還仍然懵懂不覺。現在的科學家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企圖尋找象愛因斯坦所尋找的“統一場論”那樣的公式化理論去一統天下。牛頓也好、愛因斯坦也好,根據自己的時空認識,一旦創造或者找到合適的數學工具,馬上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突破的科學。可是現在的數學,已經不能再為科學提供嶄新的、有真實意義的世界觀了。
當然不是說,未來的科學也同樣需要一種數學工具。而過去中國古老的學說就並不仰賴這樣的數學工具。周易的演算與其說是一種數學,不如說是一種宇宙萬物演化的縮影;因為他確實不講什麼假設、沒有什麼限制。這裡不判定孰優孰劣,而只是要說明,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表達世界。
與數相對應的,是不同的個體;與演算相對應的,是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可是,個體是分為許多範疇的、許多層次的、許多種類的;相互關係也是分為許多範疇的、許多層次的、許多種類的。現在的科學,其實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規律究竟是什麼?絕對不止是玩弄什麼數字的加減乘除等,也不應該是只有現在人類的語言能夠表達它們,應該有更為廣闊的表達方式。
現在物理學所研究的亞原子基本粒子,一直到中微子,所表現出來的現在科學所能認識到的個別表現,可能都已經到了這個時空的邊緣了,所以往下也不准現代的科學再探究。我們所認識到的,由分子組成的大大小小不同層次的粒子,或許是真實的;可是我們對原子的認識、特別是對亞原子粒子的認識,就很可能不是正確的了。為甚麼呢?因為在量子理論中,一切我們所能夠預測的,只有機率。也就是說,只能用機率來描述被觀測系統。在這裡,精確的規律已經全然消失,或者說不能被認識了。機率理論是一個數學小玩具,一個純粹的觀念的產物。如果事實本身可以比作一幅精緻的畫,那機率只能比作給他蒙上的一層馬賽克,嚴格地說,那是對事實的一種扭曲或者誤解:以犧牲真實為代價換取美感。愛因斯坦說的對,上帝絕對不會去擲骰子的。
那麼,有兩點根本性的認識:
物質=精神。能否認識到這一點,必然是科學出路的根本。如果能夠重新把物質與精神划上等號,沒有了隔閡,一切的不解之謎都將隨之煙消雲散。
物質是生命的存在狀態的一個側面,是粒子以及粒子的不同組合;精神是生命的表現方式的一個側面。現代科學所認識的物質是越往微觀基本粒子的種類越少,這同我們談論的物質恰恰相反,我們認為越往微觀裡認識物質組成的粒子種類越多,也因此說它是本末倒置的認識觀念。這裡,就不是完全否定現代科學對物質的認識,而是完全可以涵蓋它,同時也就是徹底的超越。儘管如此,我們所談論的物質仍然主要只是同等層次上的微觀到宏觀縱向不同空間之內的物質。
現在的人所理解的精神,很模糊。精神是什麼?這是現代科學的死角。我們對精神的認識,就是生命的一面。還包含著現在的人所認識的各種規律:日升月落(天)、秋去春來(地)、生老病死(人)等等一切,為甚麼呢?不同物體、不同物質體現出來不同的規律。這規律有別、有類、有屬,這所謂的規律其實是不同層次的物質存在的體現。
物質的結構(成分粒子的組合方式、組合規則)就是精神(包括規律)的根源;或者說精神(包括規律)決定著物質的結構。物質、精神的一切,都在於其結構,都是結構的一種體現方式。這結構,有著不同層次的內容和區別。
同一層次粒子的存在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空間,或者說時空。這和現代科學所認識的時空不完全是一回事。即使是我們同等層次的空間和我們現在所處的物質空間極為相似,如果我們想要以這種方式來談論清楚的話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這種空間的無窮無盡和空間結構複雜多樣,因為個人認識的局限。所以,我們這裡無論說得多麼具體,也只能是十分概括地說。換言之,我們把他作為重新認識世界的指導思想。
關於時空的法,請拜讀《法輪佛法:在美國講法》。這裡不再妄言。
我們所處的分子所組成的世界,處於一個空間,現在科學所研究的原子粒子等,已經是另外的空間以及物質在我們這個物質空間的表現了。所以這些粒子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和我們日常觀念格格不入。現在量子理論所涉及的亞原子粒子,又是一層截然不同的空間,而這些粒子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一開始簡直讓科學家們不知所措。最顯著的例子是:測不準原理、光量子的波粒二象性。
現在的高能物理,已經接觸到了起碼是另外空間與物質的表現現象。發現有分子、原子、電子、質子、夸克和中微子等。也同樣發現了、認識到了中微子層次的所謂“基本粒子”其實是不存在的:現在已經認識到,其實所謂的亞原子粒子只能被認為是確定實驗條件和相應測定過程之間的相互關係;按照現在這種認識手段,物質可以無限分割但不能變得更小。已經用現在的手段無法分裂、無法認識了。可是卻完全沒有認識到,這已經涉及到不同的時空。是什麼原因呢?通過我的了解,我覺得主要是,時空在他們的眼裡是所謂的“維”。
空間的存在與結構取決於其中所包含的一切組成粒子(也就是不同結構物質)所組合成的結構。時間是隸屬於不同空間的一類結構的物質。
不同空間的生命之間,互相以物質的方式體現。換一句話講,那就是物質也同樣是生命。
中國古代的人,一直在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併不是現在人所理解的那種概念上的東西或者意境。所謂的天人合一,所表達意思的一方面就是不同生命、不同空間生命之間的互相交錯和互相含有。(當然,天人合一這是修煉界的一句話,其內涵遠遠不至於此。)一切都在整體之中,是整體的一部分;一切個體都是生命,生命必然是由生命組成的,生命組成的也必然是生命。
有了以上兩點根本認識的轉變,人類的一切都會發生根本的轉變。當這一切都畫上等號了,就可以重新合一,重新看到一個生機勃勃的宇宙。
對於人來說,有生命就有善與惡、好與壞、生與死。一切都在生與克的制約下,生與克的內涵改變之後,人間一切的內涵都會發生變化。人不就是需要一個實實在在嗎?人不就是一個見則信嗎?因此我們要切切實實地展現這一切給人。
現代化學,是原子周圍主要由電子導致的原子粒子重新組合的科學;古代的化學,是另外空間(氣所貫穿的空間)的“氣”所導致的比較微觀粒子的重新組合的科學。在廣義相對論裡,物質和能量是一回事,粒子只不過是場的局部凝聚,時聚時散的能量集合。這完全和中國古老的認識――氣相吻合。不過,現代科學這裡的能量卻是不分什麼層次和空間的。我們知道,不同層次的時空的能量其實不是一回事。
不同時空之中的化學反應過程,不一定都會直接反映到我們這個空間,但是其結果一定會在我們這個物質空間有所表現。現代的醫學依賴現代的這個空間的化學,中國古老的中醫依賴涵蓋許多空間的五行學說。
現代科學的衡量標準,主要就是人覺得他是否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是否有用,也就是慾望。慾望肯定是局限的、自私的,沒有善可言的。五行學說,陰陽學說則完全不是這樣,其衡量標準就是氣是否通暢協調,也就是是否符合道。道當然就是天理了,天理當然就要衡量、區分、制約善惡、好壞,以斷生死。
海森堡發現的測不準原理:無法同時精確測定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因為:
一, 我們在微觀粒子所在時空的裡面,我們目前這種基於自己所在時空衡量標準的觀測方式永遠不可能更加全面地認識這微觀的時空;在我們作為宏觀世界的觀察者對微觀世界進行觀察的時侯,我們不可能使用宏觀的尺度,用大量宏觀粒子組成的儀器、觀念去觀察、思考組成我們宏觀世界的微觀粒子。
二, 我們現在位置和動量的概念在微觀世界其實已經不能適用了,不能這樣直接適用於另外的時空。
測不準原理是同光量子、亞原子基本粒子等的波粒二象性相關的。由於我們對這些物質的了解和觀測,只能局限於其表現,卻完全不能觀測到這些粒子本身,而這些粒子的表現呢,就是既有波的表現形式、又有粒子的表現形式。我覺得,波的表現很有可能是粒子運動時不同相關聯空間所帶來的“回聲”(比喻為回聲):因為任何一個粒子的運動都必然會帶動相關聯無數空間的變化,而這每一種變化都會對映著一層空間的粒子的變化,各個層次空間粒子的變化再反饋回到我們這個物質空間來――這就是我們所認識的波。
也就是,不存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是不同另外空間的粒子運動和這個物質空間的粒子存在的表現重疊在了一起、綜合表現了出來。那麼我們目前所認識的粒子的表現,卻是因為我們目前的觀測儀器所能感應到其中的僅僅一種粒子;否則,就會觀察到幾乎是無數的大小不同的粒子,那麼,進而看到另外空間的展現也就指日可待了。
全息與鞋絆理論
圖示13種不同的粒子,其中後面灰色的表示相應的反粒子。該圖有助於我們理解下面一些稍微顯得專業性的敘述。其中的3種介子,顧名思義是產生和存在於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粒子,不是獨立存在的基本粒子。
下圖是量子物理中一個質子和π介子通過交換一個π0而相互作用的S(Scattering)矩陣示意圖。(其中的圓不表示粒子,而是表示粒子的過程)
在圖中,P+和π+是初始粒子,π0是被交換粒子,P-和π-是最終粒子。
鞋絆理論(Bootstrap theory,又名核民主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被廣泛接受的基本粒子理論。在描述強相互作用的場論中,引入費曼圖所帶來的問題導致了鞋絆理論的產生。在現代高能物理學裡,在兩個強子的相互作用中,不能辨別到任何單個的粒子對傳遞相互作用負責。事實表明,所有的強子都參與了強相互作用,既非作為初始粒子或者最終粒子、亦非作為被交換粒子。
鞋絆理論取代了以往標準的基本粒子模型。該理論的提出者 Geoffrey Che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認為,基本粒子不具有內部結構,是相互組成、完全平等的,也就是所謂的“核民主(Nuclear Democracy)”。
根據這個理論,組成這個世界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是被所有其它基本粒子以一種自洽(self-consistency 自包含)的方式組成的。π介子、K介子、Σ粒子、核子(質子p、中子n)都是強子。π介子可視作核子-反核子的束縛系統,核子可視作K介子-Σ粒子的束縛系統。
到這裡,如果能夠以多個空間的角度來看待,勿需贅言,全息的現象已經可以一目了然了。
對於人來講,全息現象的來源應該有兩類。
一類就是一個物體、或者粒子所在那一層空間同等大小的其他粒子所構成的不同大小的較大的物質(當然也是粒子),和這個粒子互相重疊、互相包含、互相關聯。在某些程度上,彼此之間都是對方的“影子”。鞋絆理論所描述的,就是這種全息現象之中的一種現象。難道同一層次空間、大小同等的粒子互相重疊、互相包含嗎?是的,同一層次空間結構迥異的兩大類別粒子之間,即使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也可能是互不可見的。
一個人的遙視功能,可能就同這種全息現象有關係。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還講,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切都是生命嘛。
另一類就是一個粒子(P)自身的各個微觀層次的組成粒子(p),其實在微觀上包含有該粒子(p包含P)的所有結構。在這樣一個體系之中的微觀到宏觀各個層次的粒子,同樣是互相重疊、互相包含、互相關聯。
修煉人的宿命通功能,可能就同這種全息現象有關係。
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我們所觀察到的遙遠宇宙天體,都是若干萬年前的景象,不是現在那個地方的景象,而且在可見光波段和紅外線、紫外線波段,觀察到的景象也完全不同。其實,我們也可以說我們現在就在那某個星系的過去。那麼,對於我們地球,在宇宙中肯定有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我們的過去。你想想,如果有一個巨大得跨越我們所有這些星系的生命,那他絕對可以一下子就觀察到我們的過去,甚至是遙遠的過去,而且是輕而易舉。因此,宿命通功能其實一點都不神秘,我們可以說人人都有,只是這個情況下看到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遙遠的星系。還有,當我們想起過去的某個時刻時,那種“記憶猶新”的感受是不是也是一種極其微弱的宿命通功能呢?可以說,記憶就是這種功能所體現出來的一個方面。
時間和空間是不能分別談論的。空間僅僅對其中的粒子,也就是生命,才有實際的意義;或者說觀察者必須置身其中才能真實地進行“觀察”。時間也同樣是一層空間中的最基本組織成分,因此也可以叫做粒子吧,所以同樣觀察者必須置身其中才能去有意義地衡量。不然的話,我們無論如何去認識,都是奇怪而難解的,永遠也找不到出路。用法來衡量,那就是你必須同化那一層的法才能到達那一層。對於同等層次的,最為接近人類的若干個空間,因為和人這裡完全一樣,那人類只要按照大法的指導,“重新認識一下自己和宇宙,改變一下僵化了的觀念,人類就會有一個飛躍。”(《論語》)
在高能物理學中,力的說法已經被相互作用的說法代替,是因為已經發現了,力其實質不過是各種粒子之間的一種表現,用相互作用來表述這種表現更加符合事實。下圖是量子物理中一個質子和π介子通過交換一個π0而相互作用的S(Scattering)矩陣示意圖。(其中的圓不表示粒子,而是表示粒子的過程)
三點:
一, 我們空間的相互作用--力,是瞬時發生的,也就是說,是不受我們這個空間的時間制約。儘管這在亞原子世界需要一個極為短暫的過程,可是我們仍然注意到,在這兩個粒子決定交換粒子的時侯,是哪個粒子“首先”作出反應的?其實是同時的。也就是說,不管這個粒子交換的過程有多麼的短,可是這相關規律進行的判決是完全不受我們這個空間的時間制約。或者說,不受我們目前所認識到的時空中時間的制約。就是說,有一個更微觀的裁決者,不但早就在這兩個不同的粒子上注入了一旦相遇就要發生什麼事情的“緣”--規律,更是時時刻刻都注視著、操縱著這一切。
二, 在量子理論中,我們所認為的力,其實是微觀上粒子交換的一種表現。所以,在量子理論中,不再談論什麼作用力,而是用“相互作用”的說法來取代了。原來,“力量”不是什麼虛空的東西,就是物質演變、組合以及所產生新物質的存在方式的變化!力是這種變化的規律。
三, 可是呢,物質同時還是生命。如果我們這粒子是屬於不同的生命,這不就像兩個人,你打我一拳,然後走了。表面是兩個人摩擦,其實卻付出了德,得到了業力。可是這個圖表明,量子理論目前僅僅能認識到德和業力這兩種物質在我們這個空間的一種表現,應有另外一種還沒有發現。
兩個電子通過交換光子而表現出“相斥”;電子的相斥導致原子以至分子的相斥;最終表現位我們認為的“力”。作用力其實是更微觀物質的變化。高能宇宙線(高能粒子)衝擊地球的大氣層,轟擊大氣層的粒子,產生許許多多的新粒子、新物質,給地球帶來新的能量。陽光普照萬物,催動著這個環境的一切生生不息。地球的能量以熱能輻射的方式散發出去。這卻使我意識到,其實那些高能粒子就是高層空間被打下來的生命,進入地球這個環境就被解體了,成為地球環境中的粒子。大家知道,大氣層還分為若干層次,這些粒子必須一層一層地往下降。這就是生命轉生的一種方式。黑洞的表現,跟生命進入三界、地獄的過程很吻合,就是進去的一切就幾乎絕對出不來,而且裡面物質的時空結構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以上對新科學的探索,都是十分初步的嘗試,值得探討的還有光與光的傳播、不同空間物體的度量尺度、物質運動規律的表達等。
新科學有待尋找到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來描述,進行更加具體翔實的描述和進行更加深刻的描述;而這種表達方式應該涵蓋更加廣闊的範疇、應該能夠表達物質的真實規律與精神,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必須能夠區分善與惡、好與壞。
科學和善惡、道德有什麼關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心“生”惡念的時候,他會感到那種不愉快、陰暗的壞情緒充斥著整個身心,還瀰漫在他身體的周圍。你看,他被很壞的情緒給支配了,臉色陰沉、舉止異常等,他的身體相應地直接就會產生不好的反應。這個時候,就會在他頭腦中出現許多正常情緒下一般不會出現的各種強烈的、不好的念頭不請自來。這些念頭雖然有可能隨著情緒的恢復而一時消失,可是大多數都沉積在了頭腦之中。這些東西,會是不時地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從而反過來支配我們的情緒,甚至是行為。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他幾乎看什麼都不順眼、都彆扭、都跟他過不去。原本看那個人一舉一動都還不錯,可是現在怎麼看人家都是別有用心,看身邊的東西也是一樣顯得礙手礙腳的。你看,當我們平靜的時候、具有善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其他人、其他東西的善的一面,當我們充滿惡毒的時候,我們的眼裡變得也只有邪惡。也就是說,就像墨鏡一樣,這種不好的情緒、壞的東西,輕易地把我們和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划上一道雖然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鴻溝,讓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陰暗的世界。
用不相信一切都是生命的觀念包住自己,當然很難看到一切都是生命的體現。不用善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就很難看到事物善的表現。規律、物質、萬事萬物,一切都是生命;你不喜歡、不相信的不會到你身邊。禮尚往來,你不把別人當人看,誰還把你當人看?在社會上我們都還講個起碼的客氣,才能和別人很好地溝通、和睦相處。修煉界一直強調德、心性。
而現在初步地看,中國古老的五行學說、陰陽生克學說就具備這種區分善與惡因素――一切都按照道的規律運行;而與此相關的易學演算理論就具備這種反映真實規律的能力――不是用數字的運算來表達規律,而是將數字的運算隱含在規律的演變中。
數字和規律有什麼區別?是表和裡的關係。現在的數學,是純粹的數字和抽象運算的規律,並不屬於事物和其規律。1+1=2和1+1=3或者4沒有矛盾,各自有其不同的適用範疇,這就是易學理論讓今人最為不能認可的一個地方。還有,事物之間的規律不局限於數字表示、運算表達。關於易學理論:
A. 卦相其實是文字,和象形漢字有異曲同工之處。
B. 變卦之變包括著數字運算的方面(反之不能成立)。
古老的漢語象形文字也能夠給我們以啟迪。我覺得叫他象形不如叫形像更合適。漢語古老的象形文字和其所描述的事物本身之間,有很深層次上的結構上的一致性;漢語文言文裡,表達事物與過程的方式十分特殊,也反映出另外一種很深層次的結構。漢語的內涵之所以很深,可能很大程度上也與此有關。
A. 古老漢字的結構直接源自五行、陰陽。其五行、陰陽屬性和對應事物的根本屬性是一致的。
B. 漢語字詞的意思和詞性會隨著上下文而有著十分大的差異。因為字詞位置不同導致整個句子的五行、陰陽屬性就隨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就是過去所說的意境、氣勢。賦比興手法、對仗等,追求的就是這種平衡。
C. 文如其人。不同道德品質、不同屬性的人,不可能通過表面的掩蓋而隱藏得住自己的內涵:真實思想。如果真的要掩蓋,就像肌肉表現得像骨骼一樣堅硬,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就是病態了。
但是完全照搬這些是不行的,因為裡面更加深層的內涵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所以這些學說、理論也必須經過同樣的淨化之後才有可能具有價值。大法是根本之根本,進行衡量的標準就是法。
綜上所述,能夠兼備以上優點的嶄新科學表達手段的出現,值得期待;對這種新科學的探索,值得進行。
(完)
1. 《轉法輪》。
2. 《法輪佛法(在美國講法)》。
3. 《轉法輪(卷二)》。
(首屆世界未來科學和文化大會論文)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