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10月18日】
君子世界的美好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
孔子說,君子與人、小人與人同處的不同的狀態。君子與君子相交,不管性格、意見、做法上有什麼不同之處,但他們在道義上的追求都是共同的,因此彼此必是和諧的。君子與眾人相處,君子求義而利於人,百姓慕義而向利,二者相反而又正好相合,各得其“樂”。所以君子與人都是和諧的。
小人樂於得利,小人與小人交,目地相同,利益有限,求義者尚讓,求利者尚爭,二小人爭利豈能和諧?眾小人相處,必因利而聚,亦必因利而爭,從而不和,從而散。
君子有一定嗎?小人有一定嗎?古人有古人的看法。我們看今人,君子、小人也是一念之間的事,爭利、自私的一念能說是君子嗎?而利他、先人後己的一念能叫小人嗎?
人與人、與自然、與萬物和諧、和睦,卻因不同而豐富多彩,那不是人人嚮往的太平盛世嗎?!
贊法輪功學員
百種酷刑志更真,
萬般美好盡慈恩。
億眾一心助正法,
至善至美新宇神。
結黨營私者的醜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
孔子說:“君子親密結合,而不是勾結在一起;小人勾結在一起,卻不是親密結合。”
孔子從結合同道的不同,說了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小人以同利為合,利失則必散;君子以義合,無利時愈顯其堅。
古代有個林回棄璧的故事,患難之時,林回捨棄了價值千金的玉璧,背著嬰兒逃難。有人不解的問他原因,他說:孩子是親生骨肉,我們的結合是義的結合,出於天性,愈是窘迫之時,就愈加親近;我與玉璧是利的結合,危難之時必然互相拋棄。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許多搶劫團伙與合夥貪污受賄的,案發後互相推脫、醜態百出,而風光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豪氣”一點都找不到了。
聯想到水結晶的照片,與“善良”、“天使”、“祝福”相連的漂亮的六角形水結晶,多麼讓人感動。如果社會人人講道德,做君子,不管怎麼組合,都是和諧美好的。
人渣國妖顯醜行
“薄”情“厚”利 “計劃”“熊”,
幫隨魔頭血債腥。
監牢喪氣狗瘋咬,
斷尾江曾喊極刑。
君子之憂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篇》)
孔子說:“德行不能修明,學問不能講習,聽到好的道理不能去做到,有錯不能改,是我最憂患的。”
從孔子所擔心的四件事,我們可看出孔子非常重視知行統一,即知道做到。美好的德行,學問、道理,與自己的缺點、錯誤,我們自己有時候並不是不了解,往往是知而止,那麼做不到和不知有何區別呢?孔子之所以能成為聖人,這種與普通人不同的憂患不正是其有成的原因嗎?凡人有不知道理與自身不足的,他們忙於俗務,不想知或不能知;也有知道而不以為憂,甚至因知而沾沾自喜的。聖人是強調實實在在的“真正”做到“修,講,徙,改”,這樣持之以恆的人,定有所成。
勸善大陸公檢法人員
執法秉公本當清,畏勢為錢賣黨命。
邪魔綁架無間獄,法徒十年喚君明。
鼠目寸光失長久,毀了眾生害家庭。
罪惡即改敬大法,真善忍好快實行。
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
孔子說:“可以跟他說卻不說,就錯過了和他說的機會;不可以和他說的話卻說了,等於白說。智者不失機會,也不說錯話。”
作為教師、長輩和官員都有教育的責任。孔子提示大家做個智者,就是善於育人的人,該說的時候,一定要說,不要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機。失言可以有兩種情況:說早了或說高了,說晚了或說低了;比如,對幼兒園的孩子傳授小學知識,中學生普及大學課程,就是“失言”。反過來,道德教育與良好的習慣養成,小時候該講不講,大學時形成了習慣再說再改就難了,就是“失人”。
今後的教育,將來的教師,應該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聖徒救人忙
對面神不神,心明真相真。
三退保平安,洪主無量恩。
法輪大法好,一念震乾坤。
聖徒不失言,快快多救人。
(註:文2007年寫於中國大陸監獄,詩寫於今日)
2015年10月13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