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出土西周楚文物首次發現楚國國君用編鐘

【正見新聞網2012年08月18日】

2012年6月18日,宜昌一市政公司在當地白洋鎮萬福垴村施工時,發現一批青銅器文物。當地考古人員搶救性勘探後,共出土青銅編鐘11件,青銅鼎1件,3個灰坑和一批陶器。8月16日,經北京大學、湖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專家現場考察後論證,本次出土文物的時代應屬西周中晚期,青銅器上銘文的內容是研究早期楚國歷史的重要材料,填補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17日,本報記者獲准得以一睹這些珍貴的文物。

首次發現西周楚國國君宮中用器

“你們看,這是什麼?是青銅器嗎?”6月18日下午4時20分左右,宜昌當代市政工程公司在白洋工業園萬福垴村施工時,挖土機司機胡偉挖出10件青銅編鐘和1件青銅鼎。發現文物後,公司負責人姜義立即將文物裝入車內保護,並將情況反映給宜昌市文物局。次日清晨,姜義將文物送往宜昌博物館。

6月19日上午,宜昌市文化局及宜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趕到出土現場,在文物出土地又發現1件編鐘和許多陶片。據考古人員現場勘探,這些文物出自於施工路段的3個灰坑內,出土的青銅編鐘均屬甬鍾,其中一件編鐘上還鑄有銘文“楚季寶鍾厥孫乃獻於公公其萬年受厥福”,意為“本孫楚季的寶鍾。後人把鍾獻給公(楚王),讓公(楚王)受萬年的福”。

宜昌博物館考古隊在遺址採集陶器殘件標本時發現,出土的編鐘與陝西、河南出土的部分西周編鐘相類似,部分陶器在器物類型上似為西周時期產物。

8月16日,湖北省文物局又邀請北京大學、湖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5名權威專家到現場考察,幾位專家論證後形成一致意見:本次出土的文物應屬西周中晚期,其中,“楚季”鍾是湖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西周時期楚國公室青銅器。

編鐘銘文印證楚國貴族曾來白洋“瀟洒”

“這簡直是石破天驚的重大發現!”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激動地說道。 據介紹,2008年出土的戰國竹簡63篇書中的一篇名為《楚居》,《楚居》中有記載一個叫夷 的古地名,而夷 應該就是現在的夷陵地區。“西周國君稱為公,編鐘上的十幾字銘文透露出的信息非常重要。據我了解,解放以後,長江中游和湖南地區沒出現過西周楚編鐘,我們推斷有可能會在荊州西和當陽附近發現,沒想到它真的在這裡出現了,其中有一定的必然性。”專家興奮地說。

北京大學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曾經出土的周朝楚文物均為東周時期文物,本次出土的是西周中晚期青銅器,屬首次發現。“東周時期分很多國家,以當時的狀況,只有秦國和楚國能得天下,東周時期楚國的情況我們早都已經搞清楚了,西周時楚國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發展的地方在哪裡?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高崇文說。

據介紹,有文獻記載,周文王時,楚子熊繹為文王老師。到周成王時,為獎勵楚子熊繹有功,楚國國君封“楚子據丹陽”,這些雖有文獻記載,但“丹陽”具體在哪仍不明確,必須找到西周楚國出土的文物才能印證這個說法。“從出土的文物上,我們推測西周中晚期楚國貴族應當在這居住過,這填補了考古事業中對明確西周楚文化的空白,將對未來楚文化研究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高崇文說。

又發現兩處遺址出土地周邊楚遺蹟豐厚

宜昌市白洋鎮原名白羊鎮,因鎮東江邊有一巨石,色白而形同羊狀,故因此命名。據了解,白洋鎮有史料記載和文字考證的歷史有2000多年。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關廟山類型分布密集,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楚遺址、墓葬多有分布。白洋鎮以東的問安鎮分布有國家級文保單位青山楚墓群,綿延15平方公裡,和鄰東北的國寶單位季家湖楚城。此外,西起白洋鎮的洋船包,東至仙女鎮的劉家坡,綿延50多公裡,現仍保存有16座烽燧遺址,大多建於臨江制高點。

由於白洋工業園覆蓋面積大,動土範圍廣,加之遺址覆埋深,因時間和經費的關係,文物勘探工作不可能實施全面,僅在約6000畝地的範圍、現有動土的區域內進行了現場踏勘和調查,結果除萬福垴遺址外,另外在甘家河和中沙灣又發現了兩處遺址。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