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9年10月08日】
中國紫砂藝術源遠流長,江湖中歷來不乏大師之作的紫砂壺名品。有人說,這些大師創作的紫砂壺,有的售價動輒幾萬,也有的甚至幾十萬乃至數千萬元。在香港茶具文物館裡面,就有一些館藏級的老紫砂壺,個個皆極品,被作為國寶典藏。香港茶具文物館是以收集、研究及展示有關茶具的文物和資料為目的,是國際上第一間以茶具為主題的博物館。其中包括一批約60件,年代由西周直至二十世紀的茶具及有關文物。
(清)陳鳴遠 漩渦紋瓜形壺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陳鳴遠出生於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勳。這款傳世絕品旋渦紋瓜形壺,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館。
(明)徐友泉 三羊環耳梅花形水盂
三羊環耳梅花形水盂,設計新穎別致,盂腹突出部分設三隻羊頭,口銜圓環,比較少見。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徐友泉制,高:77毫米,寬:84毫米,底刻款:萬曆丙辰秋七月友泉,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水盂是文房用品其中之一,是盛水供研墨之用。專用的水盂晚唐時就有了,以瓷製為多,見有定窯,型窯的白瓷製品。早期造型較為單調,一般均是製成壺狀或小口罐狀。南宋時文風盛,文房用品製作講究,水盂造型與裝飾發展變化較多,如鳳頭壺型水滴、龍頭壺型水滴、瓜菱型水盂等等。及至明代多採用桌置式水盂,使用時以勺取水至硯而研。。入清後,此類水盂占了主導地位。很難再見到壺或硯滴了。同時制盂材料也更加多樣化,有瓷製、石制、牙制、犀角制等。
水盂除實用意義外,更多的是帶有觀賞陳設。它供置於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因此,它必須符合主人的情趣,方可入選,包括其材質、工藝、造型、紋飾、畫意等等,否則就難以側身其列了。另外,從養生之道來說,水盂可息心養性,「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水盂可助文思,「几案之珍,得以賞心而悅目」。再往深層究,也有一些是被用來做精神寄託的,稱其為丞兄或丞友。
(清)楊彭年 包錫刻松銘方鬥壺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制宜興紫砂壺名藝人,浙江省桐鄉人。善制茗壺,有的渾樸雅致,有的精巧玲瓏,且善配泥色。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稱「彭年壺」,對後世影響頗大。
這位紫砂藝人,由於與文人縣令陳曼生合作,製成名垂青史的「曼生壺」而為人熟知,但也因此有人認為:是陳曼生的作用才提高了楊彭年在紫砂史上的地位即所謂的「壺以字貴」。但筆者以為,楊彭年工藝精、悟性高,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不愧為清中期一位紫砂大家。
方鬥的壺型是仿古代農村用以量米的方鬥,在造型方面,作者的設計是在一個「方」字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方」代表為人處世的方正、端平,莊重、規規矩矩,不偏不倚,有稜有角等多種意義,古人也常常把「教子以義方」作為立身的第一張本。這件方壺,無論是壺身、壺蓋、壺紐、壺嘴、壺把都是方形的,四棱界線,方方正正。從方紐、方蓋落腳到方底,是一個上小下大的直立物。它的方向,距離,比例都是中規平衡的,並使其構圖趨向簡化性;整體剛正挺拔,堅硬利索,渾穆瑩潔,不僅方中見秀,而且清新別致。
(明)時大彬 玉蘭花六瓣壺
高:80毫米 口徑:121毫米。壺設計奇巧,壺蓋與身自然垂我一朵玉蘭花,花蒂為蓋,花瓣與壺身為二重疊壓,厚朴端莊,玲瓏可愛。是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歷來為後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此壺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
時大彬(1573——1648),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據後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於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生於明代萬曆年間,歿於清代康熙初年。時大彬制壺技藝全面,在泥料配製、成形技法、器形設計以及屬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明)時大彬 仿供春龍帶壺
壺底呈淺褐色,砂質隱現。圓形鼓腹,腹上漸斂,平底,灣流且長,口朝天,把手體圓,起凸圓蓋,扁圓鈕,與壺體協調。此壺造型似仿明永樂甜白三系把壺的形制,並加飾龍帶變化。龍帶自壺口四周肩部由上而下地向左右兩邊展開,線面清晰。壺底刻有陽文「大彬仿供春式」六字楷書款識。整器造型簡練大方,古樸雅致,這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時大彬早期喜仿供春大壺,但此壺不大,殊為別致。明人許次紓曾說「近時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說明當時大彬壺在明代十分名貴。
(明)徐友泉 仿古盉形三足壺
此壺高12.4厘米寬8.2厘米,是一個傳統筋紋器造型。禾是中國古代銅器中的酒器,有三足分當鼎立,仿禾形作此砂茗壺,古色古香,給人以非常古雅的美感,質樸優雅,文氣十足。以三瓣凹凸筋紋線飾三足,器形古穆;用泥片鑲接三棱口蓋,通體貫氣;聳立三棱壺鈕,妙若天成。直筒嘴,古獸把,保持青銅器的古樸美感。壺底刻有「友泉」二字楷書款。此壺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
徐友泉,名士衡,字友泉。明萬曆四年至崇禎十六年間(1576-1643年)江西婺源人。原非陶人,制壺名匠,時大彬高足,與時大彬.李仲芳並列.時人謂: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贊語。「三大」卻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仲芳、友泉皆固家中排列老大,故以「大」字輩排列。徐友泉作品別具一格,形制多變,泥色多變,精緻艷麗,耐人尋味,其技藝幾與時大彬,李仲芳匹敵。但他卻常常嘆息到:吾之精,終不及時(大彬)之粗。」創製的壺式有如「漢方」、「扁觶」、「提梁卣」等。又有「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僧帽」、「扇面」、「圓珠」、「美人肩」、「西施乳」。仿花卉的有荷花、芝蘭、合菊。並有竹節、橄欖、冬瓜、番象鼻……壺式層出不窮。
(明)徐友泉 仿古虎錞壺
仿古虎錞壺 高:7.7厘米 寬:8.4厘米 此壺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壺底刻有『萬曆丙辰秋七月 友泉』九字楷書款,仿古虎金亨壺,器身以棕色紫泥夾砂塑造,表面看如「梨皮」。此壺作寬肩斂足的青銅虎錞形為基本造型,配以曲嘴、典型柄,圓虛嵌蓋,扁圓鈕,腰上弦紋,用一勻淨的扁圓線貫氣裝飾,整器敦厚古樸,輕巧而有動感。特別是壺的圓口內藏壺蓋的圓邊,手工精細,壺蓋與口沿之間密不透風,壺嘴於肩向上彎,壺把在對面作彎形,乍看酷似古銅器。
時大彬有許多弟子,其中最出色的是李鍾芳及徐友泉,他們都行大,故有「壺家妙手稱三大」的說法。李氏以擅書法出名,為陶工中罕見;而徐氏則擅作仿古銅器茗壺。徐友泉終其一生虛心探索壺藝,晚年恆自嘆曰「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極有謙虛誠懇的大師風範。
明晚期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記載:「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時大彬壺,延致家塾。……因學為壺。變化式土,仿古尊罍諸器,配合土色所宜,畢智窮工,移人心目。予嘗博考厥制,有漢方扁觶、小雲雷、提梁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襠索耳、美人、垂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諸款。泥色有海棠紅、硃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諸名。種種變異,妙出心裁」。
(明)李仲芳 觚稜壺
高7.2厘米 寬9.2厘米 明代 李仲芳制。質細膩,光澤內斂,呈紫砂 栗色,隱然有珠玉之澤。壺體扁圓造型, 技藝精巧,流短且直,蓋大而平,圓鈕, 圓足。器身輪廓分明,線條流暢,口蓋緊 密,剛柔相濟,圓中寓方,挺拔中見端莊, 瀟洒中見穩重5是早期幾何形圓器中的傑作。壺底刻有「丙午中秋仲芳」六字楷書款,「丙 午中秋」為公元1606年中秋,咸信此壺不是出於凡工 之手。清人吳梅鼎評李仲芳壺有「巧窮毫髮」之語,誠 信不差。此壺蓋大而平,入窯焙燒受火易變型,然而此壺蓋與壺口接觸之處,居然間 不容發,正驗巧窮毫髮」之語。《陽羨茗壺系》記:「今世所傳大彬壺,亦有仲芳作 之,大彬見賞而自署款識者,時人語曰:『李大瓶,時大名』。」此壺現為香港收藏家收藏。
(明)陳仲美 束竹柴圓壺
束竹柴圓壺高7mm 闊93mm。明陳仲美制。壺底刻款:明萬曆葵丑陳仲美作。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材質為紫砂泥,呈米黃色,砂質隱現,造型以年久風乾的竹柴組成,刻劃精細入微。整體於平實中見優雅,器形像真而悅目。這是陳仲美的佳作之一。《陽羨茗壺系》將陳仲美的作品定為神品。。陳仲美原為江西景德鎮制瓷高手,他慕名到宜興專事紫砂,把瓷雕藝術和紫砂壺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仿自然型的新風格,同時又是將刻款和印章並用的高手。
(明)邵文銀 素身圓珠壺
邵文銀、又名亨裕,明萬曆七年至清順治四年間人,與邵亨祥(文金)同胞兄弟,都是時大彬的弟子。香港茶具文物館,館藏邵文銀(亨裕)紫砂圓珠壺一具,圓珠造型,素麵素心,無一點裝飾,其壺口、蓋、鈕、嘴、肩、把均配合得十分協調和諧,勻稱流暢,給人以「珠圓玉潤、穩、勻、正」之感。壺身為大圓珠,壺鈕為小圓珠,成趣對應;壺流伸曲自然,壺把端握便利,簡潔圓潤可愛,品茗賞壺摩挲,呈珠光寶氣則更宜人,接觸此壺似乎感覺到一點紫砂茗壺的靈氣。壺底有「邵亨裕制」四字篆書款印。
(明)陳用卿 弦紋金錢如意壺
弦紋金錢如意壺是紫砂壺大師陳用卿的經典之作,也是明朝早期紫砂壺的典型代表,該壺為紫褐色,整體看上去給人一種莊重、質樸的感覺。壺身的字體為草書,這在多為楷體的明朝紫砂壺歷史上顯得十分特別。該款紫砂壺現藏於香港茶具文物館內。
陳氏活躍於明代天啟至崇禎年間(1621-1644),據說他能徒手造出渾圓的壺器。陳氏裝飾的手法在明代當時可說是大膽創新。他在壺的腹部而不是在壺底銘刻文字,加上陳氏採用草書,而非當時陶藝家常用的楷書作為刻銘的書體。這件弦紋金錢如意壺正好反映出他精煉的制壺技巧及嫻熟的章草刀法。
弦紋金錢如意壺的紫砂泥色深褐,夾砂質感若隱若現。蓋鈕透雕成渾圓的金錢球狀,壺蓋以淺浮雕刻如意雲頭紋飾,為整件器皿平添不少生氣。彎曲的壺嘴與弧形的把手分量勻稱,壺腹上部以一度凸弦紋圍繞一週,為笨重的器身增加線條美感。壺身一面以草書刻五言詩及名款:詩人吟白雪,才子步青雲。用卿,有成就顯赫的吉祥寓意。
陳用卿祖籍江西,史上有著「陳三呆子」之稱號。雖然無法與時大彬相比,但是卻有著自己的特點,在眾多紫砂壺大師中顯得非常獨特。
(清)陳辰 長方扁壺
陳辰為明末清初人,明代萬曆、崇禎間( 1573-1644)宜興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詳。專事代陶工鐫刻書銘,譽稱陶之中書君。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陳辰,字共之。工鐫壺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書君也。」陳辰傳器.「長方扁壺」,高:70毫米,寬:95毫米,底刻款「芳氣滿間軒,共之」七字楷書二行。此壺上方下圓,方圓融通,流溢著一種對比美。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清)邵元祥 鼓腹提梁扁壺
邵元祥,清代乾隆時期( 1736-1795 )宜興制壺藝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元祥制壺堅結,式度近亨裕、亨祥,而精細不逮。披雲樓藏中壺一柄,底鈴『邵元祥制『 篆文方印。朋輩家多有藏器,印章相同,而形式不一,制工則如出一手也。香港茶具文物館藏「邵元祥鼓腹提梁扁壺」一具,鼓腹、三彎流、菌鈕,鈴「荊溪」、「邵元祥制」、「元祥」三印,均為篆文。
(清)邵旭茂 圓肩素身壺
邵旭茂,清康熙至雍正年間,宜興上袁村人,是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制壺似陳用卿,造工精細,質堅如玉。傳器紫砂大壺底有二印,上「荊溪」篆書橢圓印,下「邵旭茂制」篆書方印,精湛絕倫。
(清)允禮 漢方壺
這是一把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皇室專用紫砂茗壺,為清聖祖康熙的第十七皇子允禮所定製,壺底鈐有「靜遠齋繼長制」篆書陽文方印。壺高13.9厘米,寬21厘米,口徑6厘米。。據民國出版的《陽羨砂壺圖考》考證:「允禮為清聖祖康熙十七子,雍正初封多羅果郡王:晉封親王、乾隆間卒,賜諡毅。有《靜遠齋集》,定製茗壺,底鈐『靜遠齋繼長制』篆書陽文方印。」又,此壺之款識與《中國紫砂茗壺珍賞》中刊「碧山壺館藏豬肝色仿漢方壺」所鈐 此壺做工技藝純熟,色呈赭紅,紫砂泥中摻入細砂呈七彩寶光,如銀河繁星浮嵌在整個壺身的表面。橋樑壺鈕的竹節,側旁派生出一支翠竹、兩片竹葉,浮貼在鼓圓形的截蓋上。五道環紋從頂至足周身圍繞。三彎竹節流與扭枝竹節把前後貫通呼應,氣勢雄建,顯出高雅、古樸之神韻。
(清)陳鳴遠 梅枝形筆山
(清)瞿應紹 仿曼生粉彩梅枝刻銘壺
瞿應紹(1778~1849)清代書畫家、陶藝家。字陛著,號子冶,又號月壺,晚取號瞿甫,別署老冶,室名「毓秀堂」,上海松江人。清嘉慶年間廩貢生,官至浙江玉環同知。瞿應紹詩文甚佳,擅篆刻,善繪畫,師宗惲南田。生平收藏古物甚多,宅內陳設皆尊彝及古今名人墨跡。一生制壺不少,多摹陳曼生之作。他雇陶工多人,用宜興陶土製成各式壺模,自己在壺上畫竹題詩,由友人鄧奎(符生)篆刻。晚年創製月壺,人稱「瞿壺」,制壺法未能傳世。瞿壺有粗、細二種:粗沙製作工致;細沙皆畫竹,寥寥數筆,更顯古樸。曾與制壺名家楊彭年合作,壺柄上有「彭年」印記。上海開埠後,日人搜求瞿壺,攜至日本,一壺可售數十銀元。
(清)萼圃 折腰孟臣壺
萼圃[e pǔ],清代陶藝家,目前傳世的作品應該只有《折腰孟臣壺》。如果市面有賣萼圃款紫砂壺的,應該都是假的。
(清)邵大亨 魚化龍壺
邵大亨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人,出生在紫砂聖地丁蜀鎮上袁村。他比較喜歡喝酒,從留傳下來的有關他的故事傳說以及他的壺來看,這個人很有才氣、豪氣和骨氣。邵大亨在紫砂壺歷史上是個劃時代的人物。自清初以來,紫砂壺的製做發展,受宮庭文化的影響,在格調上逐漸朝著繁縟靡弱的方向發展,而邵大亨重新強化了砂藝質樸典雅的大度氣質,既講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適用,又表現出技巧的深到。
邵大亨的傳世經典作品較多,這裡只說下魚化龍壺。民間傳說鯉魚跳龍門就可幻化成龍,這表達了人們希望通過努力實現飛黃騰達的美好理想。而邵大亨通過一把壺來演繹這個故事。壺身一側雕刻鯉魚,另一側雕刻一條張牙舞爪的猛龍,見首不見尾;另以六條S形線條象徵波濤洶湧;壺摘手設計成一朵祥雲,雲朵下一隻龍頭伸出,雙目圓睜,須鬣開張,獠牙利齒,舌頭可伸縮;壺把雕刻成龍尾,鱗片可數。一把壺之中,可調動的表現手段有限,施展創作藝術的空間有限,而邵大亨僅僅就在五、六個部位上稍加點化,就把一個神話傳說演繹得這樣形像、生動、具體,讓人嘆為觀止。真不知他是經過了多年的冥思苦想、反覆改進,還是一蹴而就、神來之筆。
(清)王新榮 褐釉雕山水紋壺
(清)直腹刻銘曼生壺
(清)半葫蘆形刻銘曼生壺
清代陳曼生所制砂壺。嘉慶二十一年,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為官,結識了楊彭年,並對楊氏「一門眷屬」的制壺技藝給予鼓勵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於是在公餘之暇,辨別砂質,創製新樣,設計多種造型簡潔、利於裝飾的壺形。自此,文人壺風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將紫砂創作導入另一境界,形像地給予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在紫砂歷史上便出現了「曼生壺」或「曼生銘,彭年制砂壺」等名詞,表面看來,鐫刻名士和制壺名工「固屬兩美」,名壺以名士銘款而聞名。寫在壺上的詩文書畫依壺而流傳,壺隨字貴。
(清)紫砂茶杯六件
(清)清代玲瓏八竹壺
壺身由八個筒形竹節鑲接組合,大小等同,布局均衡規範。曲流,耳形把,橋鈕,均取竹節狀,稜角分明,造型奇巧,外形優美,線條曲直並蓄,周身雕鏤竹之枝葉,玲瓏剔透,主體感強。手工泥塑成器,做工精良,口蓋吻合嚴密,有內膽。紫砂胎質精細,色澤紅潤,可謂巧形、巧色、巧工。
(清) 包錫刻蘭銘六方壺
(清)許伯俊 直身提梁六方壺
高30.9厘米 寬14.7厘米。此壺器身頗大,用調砂泥製作,燒成後變形小, 故表面挺括周正。壺似六方柱形,平肩平蓋與高頸配合,六方曲流,六方提梁,方菱橋鈕,端莊大器。底鈐「荊溪許伯俊制」六字陽文款。荊溪乃宜興古稱,地處青山綠水秀麗山鄉,物產豐饒,紫砂藝人以此為榮。許伯俊,制壺高手。
(清)包錫六瓣刻水仙銘壺
(清)外銷泰國鑲金圓壺
此壺高7厘米 寬12.8厘米,為紫砂細泥,呈赭紫色,砂質溫潤。整器造型似喝工夫茶的水平壺,壺身扁圓形,流直而上翹,環形把手,圓蓋鼓起。唇口雙沿,蓋我導和壺底的圓珠鼎足以及流口,均為黃金所鑲,光亮奪目,顯得富貴榮華。這類壺是專門銷往泰國的,壺的印款標誌也是特別的,壺底鈐有陽文「泰國」二字橢圓印,還有陽文「125」印款。此壺約成於1907年。此壺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
(清)提梁竹節壺(外銷)
竹節提梁壺是清代乾隆年間陳蔭千制。此壺為淡黃色陶質,外表雖然老土,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壺高21厘米,其中,壺提柄高8.5厘米,流長6厘米,壺身高12.5厘米。壺腹扁圓,體、流、柄、蓋均為竹形,因部位不同,「竹」的選材、大小不一而足。壺身為「大楠竹」,干粗節大,柄、流、蓋似為「紫竹」、細而能彎,「竹節」明顯可見,壺的整體搭配適當,打磨光滑自然,造型清新風雅。 壺兩面的裝飾也很有韻味.。館藏地點:香港茶具文物館。
(清)(外銷)貼花六方壺
壺肩和足均鑲有金屬鏤空紋飾,而壺嘴又包錫,壺鈕和把手還用金屬鏈條連起來。這種壺為做坯時將捏好的花紋貼在壺上。整器顯得富麗華貴,光彩奪目。此壺約燒成於17世紀晚期。早期歐洲各地所收藏的紫砂茗壺,大多是18世紀的,這種壺都鑲金鑲銀,壺上也都有浮雕堆塑,沒有傳統紫砂茗壺那樣的樸素高雅。館藏地點:香港茶具文物館。
(清)貼梅花方壺
此壺胎泥為紫砂,色呈朱紅泛橘黃,砂質隱現。壺身作六方造型,腹上漸收斂,圓角,矮頸,流短直而翹,把作耳狀環形,均出四棱。四方形蓋上設四方圓角小鈕,整器結構協調。壺腹、蓋面均以紫砂泥貼飾折枝梅花,圖簡意明。流口鑲銅,鈕與把、流之間都系上銅鏈,光亮奪目,很富裝飾性。壺底鈐有陽文篆書「國瑞」圓形印款。此壺成於十八世紀初期,即清康熙年間。
早期歐洲各地所收藏的宜興紫砂茗壺,大多是十八世紀的,但外銷壺的風格異於「文人壺」及一般的商品壺,一般沒有明艷的粉彩,但都鑲金鑲銀,壺上也多有浮雕堆塑,沒有傳統紫砂茗壺那樣的樸素高雅。此壺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
(清)泰國附茶隔圓筒提梁壺
(清)梨形磨光鑲金壺
梨壺——因造型類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燒造,其後歷明、清兩代,經久不衰。
(清)威海衛同慶順 鑲銅錫龍紋圓壺
高95mm 寬184mm 清,中英文印、威海衛同慶順造。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此壺胎泥為紫砂外復粉一層裝飾朱泥,呈艷麗的朱紅色。造型似扁球,腹鼓,三彎流,矮肩。平蓋口沿內凹,在加上包銅鑲錫之工藝而成,壺身前後兩端出雙系,裝配銅質提梁,整器光亮奪目,非常華麗。這類造型的紫砂茗壺多數為外銷。此壺成於19世紀。
(民初)鐵畫軒(蔣燕亭)刻梅竹銘調色盒
(明)供春 六瓣圓囊壺
明供春款。壺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八字刻款。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此壺原是仿景德鎮的永樂窯竹節把壺,壺身分六淺瓣,配以壺蓋,壺嘴及壺把皆起筋文,以應壺身的瓣紋。壺身分上下兩節塑造而在壺肩相接。壺以黝黑紫砂製作,更摻以金砂閃點。壺底刻有歐陽楷體「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款,即公元1513年制。該銘文筆法富晉唐帖意,而歐體書法是明代文人所喜愛的。。供春還創製「龍蛋」、「印方」、「六角宮燈」等多種壺式。
(明) 李茂林八瓣菊花壺
這把菊花八瓣壺由李茂林製作, 通高9.6厘米,橫寬11.5厘米。呈菊花狀,整把壺輪廓除有水平方向的線條外,還有垂直或傾斜的「筋紋」線。粗看壺型好似一個罈子,只是另加上了柄和嘴。此壺整體上方圓互寓,剛柔相濟,使人在挺拔中見到端莊,瀟洒中顯見穩重,風格甚為高雅。
李茂林即李養心。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他以朴致敦古善制小壺聞名於世,「另作瓦囊,閉入陶穴」,是李茂林的一大貢獻,他使紫砂壺的製作向前跨進了一大步。這裡所說的「瓦囊」,就是指燒壺時用的匣體。在李氏創造匣缽前,紫砂壺坯燒制時不裝入匣缽,與缸罐混放入窯燒制,成品不免粘上缸壇釉淚,影響美觀。自有匣缽以後,壺坯置於匣缽內燒制,不再與瓦罐陶缸直接接觸。壺坯燒制時受到保護,從此不再沾染釉淚釉斑,使紫砂壺的製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明)時鵬 水仙花六瓣方壺
水仙花六瓣方壺,高90mm寬105mm,明·時鵬制。壺底刻款:時鵬(楷書)。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晶。此宜興紫砂壺泥為冷金黃梨皮色。嘴仰略彎,壺身腹為六方造型,腹上漸收斂而成六瓣筋紋圓口,壺蓋亦為水仙花六瓣圓條形紋飾,與壺身筋紋栩吻合,蓋鈕為六瓣圓條形花蕾,流與把手也以圓的線條作成,與壺身渾然…體,線條挺括,輪廓分明,形制不侈不謝,典雅拙樸。這是明代早期紫砂壺筋紋器造型的代表作品,也是比較罕見的名家傳器之一。
時鵬,明萬曆年間宜興興人。紫砂壺名家。鵬一作朋,時火彬之子。與董翰、趙梁、元暢四人,被譽為「紫砂四名家」。《陽羨萏壺系》對他們的評價是:「皆供春之後勁也,董義巧而三家多古拙。」
(明)時大彬 印包方壺
時大彬印包方壺,「墨林堂(項元汴)(時)大彬」刻款,十六世紀晚期,高:6.9厘米,闊:7.7厘米,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此壺是為明代著名鑑藏家項元汴所訂製造。近年明墓中出土了不少時大彬的茶壺,特點多是端莊渾厚,古樸雅致。大彬早期多仿供春大壺,以朴雅堅緻見長;後期由於與陳繼儒等文人交往,遂改制小壺。
時大彬字少山, 明代萬曆、崇禎間(1573-1644)宜興制壺名家。生於明萬曆間,卒於清康熙初年。大彬對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和銘刻等,均研究深入,成就卓著。 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摻雜砂,有「沙粗質古肌理勻」之贊語。制壺極認真,稍不滿意,就敲碎棄之,有時十不得一,都不滿意,就一隻不留。制壺特點,是紫泥中帶有白點,而壺蓋一經合上,隨手拈蓋提起,壺身不墜。作品朴雅堅緻,後人稱為「時壺」。所制茗壺,初期請書家落墨,用竹刀刻出,後自己運刀成書,字體閒雅。
(明)時大彬 開光方壺
此壺造型是方的,但線條卻是方中帶圓,壺的四面都不是平整方形,而是向足部稍斂。此壺原料雜以細砂,呈現金星點點,俗稱「梨皮」,十分名貴。壺藝家將直線與弧線互相配 合,創造了優雅而悅目的造型。.其流暢及 靈巧之處,是他人難以仿效的。故此,時 人彬實可當一代造壺宗師而無愧。壺底 刻有「時大彬制於三友居」八字楷書款, 「三友居」看來是大彬的齋名或其作坊雅 所謂「二友」者,即松、竹、梅,此乃文士之品。。此壺現藏香港條具文物館。
時大彬,號少山,是供春之後,明代著名紫砂大師,與著名書畫家陳繼儒品茶論藝,陶藝大進。時大彬所制紫砂壺,今尚存十六七器,其中五器為近些年考古發掘所獲,皆處於明人墓葬。其餘均為傳世品,壺式多樣,有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梁壺、書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半瓜水盂等,分藏於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及藏家之手。
(明)徐友泉 異獸印泥盒
徐友泉,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 名士衡。徐友泉自小拜時大彬為師,他有著造型藝術方面的天才。他對紫砂工藝在泥色品種的豐富多彩方面有傑出的貢獻。擅作仿古銅器壺,手工精細,壺蓋與壺口能夠密不透風。他所制的長爪獸的形態,亦是仿青銅器的形制,所以特別有古拙味道,非同凡響。
徐友泉善於配合色土,其作品總是別出心裁,變化多端,『畢智窮工,移人心目』。壺作品有漢方、扁觶、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襠、索耳、美人睡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等諸種款式。泥色應用上有海棠紅、硃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各種色調。徐友泉精研壺藝時,對壺泥色和壺式樣有著很多發明和創造。
顧景舟松鼠葡萄紫砂壺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台、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鬥」,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鬥」。
2015年11月19日下午在北京東正秋季競拍中,顧景舟1955年製作的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以驚人的8000萬落槌,加上佣金,成交價格高達9200萬元,由影視演員楊子競得,刷新了此前中國嘉德春拍九頭詠梅茶具所創下的2875萬元的顧景舟制壺拍賣最高紀錄。9200萬元的天價至今仍是紫砂壺拍賣史上的最高價格,未被超越。
葡萄枝葉自壺把、壺流、壺鈕蔓延生長,依附全身,枝頭上圓雕有松鼠,或奔或急停,覓食葡萄,憨態可掬,惟妙惟肖。在一代紫砂宗師顧景舟誕辰百年之際,他親手製作的一套十頭松鼠葡萄紋咖啡茶具,在秘藏了數十年後終於現世,而在這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以塑造光素器聞名於世成為一代傳奇的顧景舟,還製作過如此題材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