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2月14日】
楊之同在省城讀書時,結識了一個秀麗可人,聰慧伶俐的女孩子─段秋宜。
段秋宜出生在省府的一座豪華宅院,段家是大理南詔古國段王爺的王族後裔。秋宜的父親段子越是講武堂出身的軍人,抗戰時期李宗仁手下的將領,台兒莊戰役中身負重傷,後被封為國民黨將軍。之後棄政從商,來往於香港和大陸之間,經營珠寶生意。
秋宜是段子越的小女兒,天資聰穎,從小讀書能力超越其他兄弟姊妹,並寫得一手好字和漂亮的文章,深得父親段秋宜的寵愛。段子越早早就在香港給這個小女兒積存了一筆錢,只待她高中畢業,將其送往國外念大學深造。然而段秋宜與楊之同一樣在學校中受到共產黨的宣傳影響,追求革命,參加了學生運動,對自己的家庭叛逆。
段秋宜的家在土改時被定為軍閥地主。家中的親人被抓的抓殺的殺。當時帶兵起義投向共產黨的姐夫被槍斃,姐姐被關押。而後的多年以來,秋宜姐姐的幾個孩子也受盡了屈辱,沒有一個敢隨父姓,否則連工作都會找不到。被冤枉槍斃的姐夫,直到文革後才被政府平反,一紙平反書,成了一個人一生的價值。
雖然秋宜滿腔熱血積極參加革命,靠近共產黨組織,然而她卻差點被抓,無論她怎樣積極,也都脫不掉家庭出身軍閥的背景。當時她正在上大學,老家的土改隊幾次派人到學校來抓她,多虧了好同學靜媛的幫助才得以藏身脫險,免遭了牢獄之災。
楊之同與段秋宜彼此經歷相似,雖然他倆都有四九年以前參加地下黨青年組織的歷史,但後來在歷次運動中都被重點審查。或許是故鄉情懷,也或許是同命相連,反正說不清的緣分使他們二人彼此相遇相識,而後又相愛結婚。婚後兩人有了慧清這個可愛的女兒,幾年之後,家中又增加了一個虎虎生氣的小兒子剛明,一家四口的小日子也挺溫馨。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末,之同與秋宜不得不帶著幼小的慧清和剛明離開了省城,被下放到了一個貧窮落後的邊境地區的青年農場墾荒勞動鍛鍊。在那個邊疆農場中,都是來自不同省份出身不好的知識青年,他們每天強體力勞動,耕地開荒。糧食又很緊張,農場食堂只給每人每餐發一碗粥,沒有其它的東西吃。每天餓的頭暈腦脹,還得咬牙堅持。楊之同的兩腿開始浮腫,許多青年農場的職工都得了這種浮腫病。
年幼的慧清和剛明也是經常飢餓難忍,有時慧清在馬路邊看到一塊別人扔下的西瓜皮,會抓過來就啃。剛明則餓得總是到溝邊去找野菜吃,常常是嘴角流著綠綠的野菜汁回到家中。一家人住在帳篷中,連煤油爐都沒有。楊之同與段秋宜每天累的昏頭昏腦,也顧不上照顧兩個孩子了。來時政府說好只鍛鍊一年,一年後回原單位,可一年之後卻再也沒人管這批家庭成份不好的青年了。很多人終身留在了這個邊疆農場。
楊之同一家還算幸運,一年後他和秋宜被調到了鄰近地區的一個機關工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