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2月19日】
對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我們常用「虛心」一詞,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曾言:「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如果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去虛心的接受臣子們提出的意見。對於「虛心」,很少有人去具體的描述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和行為,如何聽,才算是「虛心」,又如何才能做到「虛心」呢?
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之間曾有一段對話,令我對「虛心」一詞有了更進一步的領悟。顏回問:「敢問心齋。」孔子回:「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用耳朵去聽就只能聽到聲音,即話的表面意思,用心去聽就可以體會到符合你心中觀念的東西。而這個「以氣聽」,說的是一種虛其心以待物的狀態。「虛心」就是清空了原有的觀念,放下自我,內心空明,衝破了原有的格局,在更高層面從事物之外的心境觀之。那一瞬間體會到的是超越聲音,超越觀念的前所未有之境界,自然就能明析事物的本質,內心與自然大道相通,智慧和能力也就會體現出來了。
「虛心」是一種修心的過程,放下自己固執的觀念,能夠包容和接納一切意見和事物,就能夠生出智慧,看透事物的本質,最終就能夠成為智者。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其根本還是因為其中的修煉文化。這也就是為何古人總會有一些我們今人所無法企及無法理解的超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