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治世之道(一)

鄧英士


【正見網2024年07月15日】

堯帝禪位給舜帝的時候,留下一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被傳頌了四千多年,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治世瑰寶。幾千年來,西方治理社會的方式,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演變到今天,主要有兩種理念:共產主義和自由民主。那麼,西方超越了堯帝的治世方式了嗎?從政治,經濟,社會來剖析看看,堯帝的智慧多麼的遠大。

1、原文分析

幾千年來,中國的無數聖賢都在分析這句話,有很多種註解,從現有的資料看,總是或多或少有些欠缺。

1.1     第一句,「人心惟危」

其中「人心」兩字,大家一看就明白。「惟」,有多種釋義,主要有:「單獨」和「思考」,兩種意思。「危」,主要是「不安全」的意思,其餘的派生的字義,大體也和「不安全」有關。

有人將這句話釋義為「人心是危險難安的」。本文認為釋義為「人心是危險的」更合適。本文的釋義,好像沒有包含「惟」這個字,把「惟」釋義成「是」,是不是太簡單了?那麼釋義成,「把各式各樣的人心,匯總總結起來,綜合考慮,認真對比思考,最後概括,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字,危險。」可以嗎?

人是各式各樣的,堯帝更是見多識廣。底層的老百姓需要生活,欲求難安也許有些道理。有思想有文化的,喜歡提出各種觀念。諸子百家的觀念,有些是非常危險的。歐美的社會福利很高,老百姓鬧事的比比皆是;西方政治家,各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希特勒就是非常危險的。

古人教人做任何事要三思而行,思退、思危、思變,危是三思之一。概括所有的人,各個地區,各個時代的人,匯總成一句話,人心是危險的。在人類社會中行事是要注意危險的。

研究西方文化的人,總喜歡抱怨「中國古代文化沒有邏輯」。西方人,說出一個觀念,出書立傳,長篇累牘的訴述其中的道理,然後得出結論。這些人,認為西方的推導很有邏輯性。堯帝的「人心惟危」,這四個字就是個結論,沒有推導,沒有論證,看不到任何中間過程和邏輯。可是啊,西方探討人性的善,人性的惡,爭執了上千年,甚至「人性本惡」變成了美國政治制度最核心的理論基礎,也沒有搞明白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再多的邏輯,能夠說服普遍的大眾,人性是善還是惡嗎?是不是還要加厚書本,充分論證每個證據是不是充分?每個推斷是不是真的符合邏輯?

堯帝說的「人心惟危」,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全面去思考,認知所有人的人心,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人的人心,真的很難找到比這四個字總結的更準確了。這四個字,是經典,是堯帝對過往先賢們的總結,是千錘百鍊的精華。至於個人能不能理解這個精華,那就是個人的視角夠不夠寬廣,智慧有沒有圓融了。

1.2     第二句,「道心惟微」

中國人對「道」,有一種天生的熟悉,雖然大家都不知道「道」究竟是什麼,但是一談到「道」,好像都懂。過去的西方人不懂得「道」,西方歷史中沒有「道」的文化傳承。這句話的「道心」,相對於「人心」。過去講「天地人三才」,「道心」最簡單的釋義就是天地運轉的核心。

其中的「惟」,和上一句的「惟」,字面是一樣的。

其中的「微」,本義是「小,細小」,還有,「隱藏」、「奧妙」的意思。社會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獨立的個體組成的;人體是由一個個細胞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越細小的物體,越難以觀察,越難以控制,越精妙。

這句話的「微」,有「小」的意思,也有「隱藏」、「奧妙」的含義。一句話中一個漢字,就包含很多的意思;漢字的內涵,是極其精深的。

本文認為本句釋義為「道心是微妙的」,更為簡潔易懂,又蘊含豐富。當然也可以釋義為「從微觀去觀察,從細小的地方去發現,天地的運轉,是極其奧妙的」。

1.3     第三句,「惟精惟一」

這句話的翻譯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是「惟有精心體察,專心守住」;也有人認為是「精純專一」。也有人認為是上一句的延續,解釋「道心」的「精」和「一」。

其中的「惟」,和前兩句的「惟」,字面意思差不多。四句話,十六個,重複使用了四個「惟」字。

其中的「精」,主要有「純粹的;提煉出來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因素」的意思。其它的釋義,基本上也是這個意思的衍生。如:精米,大米中提煉出來的好米;精力,人體中最根本的活力等等。

其中的「一」。有「專一」、「唯一」的意思;也有「原始的,最初的」意義。

由於前兩句,講的是,人和天地,第三句,本文認為是講的治世。本文認為本句的釋義是「要精通治世的道理,用人要專一」。治世的道理要精深,如果不能掌握圓融貫通的治世的知識,要不失去民眾的信賴,要不會導致暴力專橫。「一山不容二虎」,如果用人不專一,必然導致分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必然會千奇百怪,四分五裂。社會是繁榮的,但是治世的道理是一,不是二。

對於第三句,本文還提供另外一個釋義,「治世要精通最基本的要旨」。總之,本文認為第三句講的是治世。

1.4     第四句,「允執厥中」

這句話,千古以來,差異巨大,眾說紛紜。有人釋義為,「謂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有人釋義為「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又做『允執其中』」;有人釋義為「不論做人做事都不能走極端,尤其是治理國家,更應該走中間道路」等等。目前看到很多釋義,大體上,都是傾向於中庸之道。可是和「允執厥中」四個字,總是很難順滑的牽連在一起。

其中的「允」,包含,「答應、許可」,「公平得當」,「信,實」等字義。最基本的字義是「許可」。

其中的「執」,有「拿著」、「掌握」、「堅持」、「實行」的意思。在「執著」、「固執」、「執著」中,還有一種偏離正道的意思。「道」是極其精純的,天地的運行是非常奧妙的。聖人掌握天地之道的奧妙,但是世間的聖人是不多的。即便是世間歷史上的覺者們,之間的差異也是巨大的。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耶穌,哪個是真正的正道呢?誰高誰低?誰是最根本的最初的最原始的「一」?不談覺者們之間的差異,即便是堯帝和下屬們之間,對治世的理解也肯定是千差萬別的。難道堯帝拒絕下屬們的工作?堯帝是聖賢,掌握了天地正道,下屬們的行為,怎麼可能完全符合堯帝的想法呢?是絕對不可能的。下屬們,或多或少,或左或右,就會偏離堯帝的正道。也不可能,有另外一個人,和堯帝言行舉止一模一樣。許由還不願意接受堯帝禪讓的帝位呢。

其中的「厥」,有虛詞代詞的意思,也有「掘」的意思。本文認為是「掘」的意思,發掘,挖掘,選擇,擇取,採擷,萃取等。

其中的「中」,大家看起來都明白,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前不後,三歲孩兒都知道的道理。

本文對第四句的釋義是,「允許民眾偏離正道,但是要擇取中正之道。」或者說,「給民眾自由,以中正之道教化民眾」。後世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教化眾生,要以明德,不能以厚黑學,奴民術。本文不取「中庸」二字,因為「庸」字太平俗,無能。道是極其玄妙的,治世是大能之所為。中正而出奇,取「中正」二字,更為合適。

匯總以上四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人心是危險的;天地之道是極其微妙的;治世需要圓融貫通的博大精深的智慧,需要掌握最原始最根本的要義;允許老百姓犯錯誤,給老百姓寬容仁慈和自由,以光明正大的道理教化世人」。

(待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