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10月16日】
鬥拱,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主要的結構,同時它也是中國建築中特有的。中國古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重要的建築都以鬥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轉角處形成翼角起翹。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長。
鬥拱由「鬥」形的方塊以及「拱」形的橫木組合而成。一組的鬥拱又可與另一組的鬥拱組合,一層疊一層,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架構。
鬥拱一來能夠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因為一座建築的屋頂上鋪滿瓦片,又有吻獸等裝飾,就以紫禁城中太和殿為例,單是其吻獸重達四點三噸,所以需要鬥拱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分散,二來挑出屋頂的屋檐。屋檐是屋頂邊緣翹起的部分,使屋頂線條變成曲線,一來能減輕屋頂給人的沉重感,使建築物更為美觀。鬥拱它一層疊一層,出檐要多遠有多遠。
它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已有古籍記載,秦、漢時代的鬥拱很單一。漢代墓穴入口前的門闕、墓中的彩畫雕刻已見其影,唐以後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而在宋代開始,鬥拱就有統一的尺寸,稱為「材」,且分為八個等級,是根據建築的性質、規模而選擇,然後靠鬥拱的尺寸計算出其他建築構件的尺寸。發展到清代鬥拱層數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
(參考資料:中國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