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9月2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1)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2)。使天下之人齊(3)明(4)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5)!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6)』夫微之顯,誠(7)之不可 掩(8)如此夫。」(《中庸・右第十五章》)

【注釋】

(1)盛:大。
(2)遺:這裡指離開。
(3)齊:通「齋」,齋戒。
(4)明:潔淨。
(5)洋洋:流動充滿的意思。
(6)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引自《詩經・大雅・抑》。格,至。思,語氣詞。度(duó),揣度。矧(shěn),何況。射(yì),厭,厭怠不敬。
(7)誠:真實無妄。
(8)掩:掩蓋。

【語譯】

孔子說:「鬼神所具有的德行,可真是太盛大啦!看他也看不見,聽他也聽不到,但他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什麼都不能離開他。他會使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著整齊的衣服去祭祀他。神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也好像就在你的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人是不可揣度的!怎麼能怠慢不敬呢!』神從隱微到顯著,真實、靈驗不可掩蓋,就是這樣啊!」

【研析】

孔子這裡說的「鬼神」應該是指「神」,即「鬼神」是偏義複合詞,義的中心在「神 」。孔子懷著敬仰之心、讚美之情,對神做了準確的描述,人看不見他的形,聽不見他的聲,卻感覺到就在身邊。孔子肯定了神的真實存在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讚美神的盛德,也告訴人對神應有的態度。神造了天地萬物,也按照他的形像造了人,人就生存在眾神造的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神賜給人類一切,掌管著一切,安排著一切,懲罰邪惡,呵護善良。神具盛德,神是高於人類的智慧的覺者,具有大智慧,大能力,是宇宙中偉大的生命。但人的肉眼是看不見的,因為神在更微觀,與人不在同一空間,也不給人顯現,最大限度顯現出光影。如果真的相信神,會感受到神的無處不在,從宏觀到微觀的真實存在。當然,即使不信,也證明不了神的不存在。在古代,由於人的德大,由於人相信神的存在,所以神會顯現給人,因為那時是人神共在的時期,中華文化也是半神文化。人應該虔敬的祭祀神,讚美神,把自己的一切託付給神,絕不可怠慢不敬。孔子是這樣講的,在行動上也是這樣做的,對神的禮敬在記錄孔子的言行的書中有很多記載。

【延伸思考】

1、 你認識了解哪些位神?知道神各自的職責是什麼嗎?
2、 人可以修成神嗎?歷史上有哪些人修成得道了?

【思考提示】

1、玉帝掌天盤,王母掌地盤,冥王管地府。風雲雷電神各司其職,日月星辰各居其位,山川河海各有其主。社神管土地,稷神管五穀,灶王管炊飯。生病有藥王,婚姻有月老,生死有司命。

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修成得道的人很多。一直到五六十年代,西藏地區很多人,包括部隊的軍人、政府的官員,都親眼看見過得道的喇嘛肉身虹化飛升的情景。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比羅衛國的太子,修煉得道成如來佛。唐朝時新羅國(今朝鮮)王子隱姓埋名到九華山修行,人稱他叫金喬覺,後成就地藏王菩薩,現在不腐的肉身仍保存在九華山。西藏密勒日巴苦修一世,修成後成為藏密白教的始祖。韓愈的侄孫韓湘子道成後位列八仙之一。達摩、濟公都修成羅漢。

【相關資料】

(一)一思一念神難欺

清咸豐同治年間,江蘇宜興有個秀才叫吳生。他雖文才出眾,但屢次科考都不中。他的姐夫為此非常焦急。

除夕之夜,姐夫做了一個夢,看見廟裡掛著牌告,上面寫著吳生在明年將中解元,但不一會兒又撤去了。他姐夫正在驚詫之中,旁邊一位神吏告訴說:「這人將要在新年期間做一件大惡事,所以把他的名字革除了。」他還在主管的神吏那裡看到一本簿子,看見上面載著吳生本應作三元宰相,但由於口頭上和筆頭上造了大孽,全被勾銷了。上面有關本次科考的記載,與現實完全一致。姐夫叩頭哀求,希望可以幫助防範那還沒有發生的事,並以全家的性命替吳生擔保。主管的神吏於是允許了。他看見那塊牌告又掛了出來。醒來之後,正想把此事告訴妻子,不料其妻子也做了個類似的夢而被驚醒,夢中看到她弟弟中解元,馬上有人來把喜報奪了過去說:「吳生已除名,不要誤報!」夫妻兩人商量後想了一個辦法,決定將吳生騙來關起來,希望可以防範不讓他做那件大惡事,以此來警惕和保全他。

第二天,姐夫便以吳生姐姐生病為由,將吳生騙來鎖在房子裡。兩人隔著門對弟弟說了夢中的事。吳生詫異說:「我心裡是這麼想過,但還沒有干,鬼神就已經示罰了!」直到開始考試,兩人才把吳生放出來,而且由姐夫親自陪著吳生一起到金陵赴試。除入考場外,姐夫寸步不離跟著他。等到發榜,吳生果然中了解元。古語有云:「現在的人做壞事,以為人看不見聽不到,就可心安理得的任意放縱,絲毫沒有畏懼和顧忌。殊不知人的耳目雖然可以被遮蔽,但神的視聽是遮蔽不了的。[1]」可見真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神在看著人的一思一念,一舉一動,並以此作為懲惡揚善的依據。因此我們待人處事,一定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不做虧心事,不欺神明,否則只能害了自己。

[1] 出自宋代袁甫《袁氏世范》。原文:「今人有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見不聞, 安然自肆,無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聰明不可掩。」

(二)淳樸之心神明賞

胡牧亭說,他的老家有一位富人。此人養尊處優,閉門不問天下事,人們很少看見他在公開場合露面。他雖然不善於理財,但是財富卻始終不竭;雖然不善於養生,但一直都沒有得什麼病。即便偶有禍患,也會意外得到解脫。

富人家曾有一個奴婢自殺身亡,鄉裡的地保等人十分高興,大肆張揚這件事,還報了官。官府即刻派人來驗屍。誰料驗屍之時,婢女的手足突然微微動了起來,大家都十分驚駭。過了一會兒,婢女打了個哈欠,又伸了個懶腰,隨即側轉過身,坐了起來, 她活了過來。官府想讓婢女承認是被主人逼奸而自縊的,因此用言語誘導她。但是這個婢女卻向上叩頭說:「主人的妻妾成群,而且都非常美貌,哪有可能鍾情於我呢?如果他鍾情於我,我喜歡還來不及,怎麼肯自殺?事實上,我是因為聽說了我的父親不知為甚麼被官府杖殺的消息,悲痛難釋,所以不想活下去了。沒有其它的原因。」地方官聽了失望而去。這位富人的其它偶然遭遇也大抵如此。

人們都說他是一個蠢人,但是他為甚麼能有這麼大的福分?誰也說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一次,有人扶乩召仙,就將此事詢問乩仙。乩仙下判語說:各位的想法都錯了,他之所以有這個福分,正因為他是個蠢人。這個人在前世乃是一農村老漢,淳樸深沉無計較心,悠悠忽忽無得失心,落落漠漠無愛憎心,坦坦平平無偏私心。有人凌侮了他,他也不與人相爭;有人欺騙了他,他也不心生狡詐;有人罵他誹謗他,他既不嗔怪,也不遷怒於他人;有人有意陷害他,他也不進行報復。他終生平庸,死於自己的茅舍中,並沒有什麼功德。然而,正是他那顆淳樸之心為神明所欣賞,所以,在今生他得到了福報。他所表現出來的愚蠢無知,正說明他與前世身形異但善性猶存,沒有完全隱沒前生的善根啊。你們因此而生疑,不是大錯特錯了嗎?當時在旁的人相信和不相信的人各半,我想,乩仙這段評語,倒是很耐人尋味啊。(資料來源:清朝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三)明皇游月宮,仙音留世間

隋唐時代,有很多修煉人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而當時的帝王將相,莫不崇佛敬道。根據史書記載,隋唐時代,有一個名聞朝野的道士叫葉法善。出生在隋朝的煬帝大業年間,卒於唐朝的唐玄宗開元年間,活了一百零七歲。葉法善是括州括蒼縣人,自曾祖三代為道士,到他這兒已經是四代修道了。當時的道士一稱,指的是修道之士,並不一定是出家道人。在唐高宗的時候,他開始因為道術高明而名動朝野。

從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一直到唐玄宗,都對他禮遇非常,他還一度被加官進爵,尊寵莫與。既然這麼受器重,當然是因為有真本事了,在唐玄宗時期,他常常在有大事發生之前就稟告給玄宗。(《舊唐書》、《新唐書》) 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唐玄宗不但禮遇修煉人,而且對修道也上心,雖是貴為帝王,也常常認真修煉,還掌握了一些變化神通。看他的讀書筆記《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還真不是一個常人能夠有的見地。唐明皇精於樂理,並擅長作曲,有一紫玉笛,一生珍愛不已。當他因為安史之亂避禍於四川的時候,已是暮年。一日撫笛吹曲,忽然有二鶴至,隨曲翩然起舞,曲終而鶴不見。明皇嘆道:我是孔升真人下世,今天使命完成了,玉帝要召我回去了。乃逝。(《明皇雜錄》)

農曆八月十五了,我們就講一個葉法善和唐玄宗中秋遊月宮、記仙曲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明皇雜錄》,在《太平廣記》裡也有記載。為了生動有趣,我們這裡改編了 《初刻拍案驚奇》裡面的故事。開元初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色如銀,萬裡一碧。玄宗在宮中笙歌進酒,憑玉欄,仰蒼穹,賞皓月,不覺襟懷曠盪。玄宗心思:「此月普照萬方,如此光燦,其中必有非常好處。聽說嫦娥竊藥奔月。既有宮殿,定可游觀。只是如何得上去?」急傳旨宣召葉尊師,法善應召而至。玄宗問道:「尊師道術高明,能帶我到月宮一游嗎?」法善道:「這有何難!就請御駕啟行。」於是葉法善將手中板笏[1]一擲,現出一條銀色的長橋來,那頭直接著月內。法善就扶著玄宗,踱上橋去,隨走過處橋便隨滅。只覺得才走了不到一裡多,就到了一個地方,這裡露下沾衣寒氣逼人。面前有座玲攏四柱牌樓,上面有個大匾額,寫著 「廣寒清虛之府」 六個大金字。倆人從大門走進來,看庭前是一株巨大無比的桂樹,枝葉繁茂。桂樹之下,有無數白衣仙女,乘著白鸞[2]在那裡起舞。這邊庭階上,又有一夥白衣仙女,拿著樂器伴奏。她們看見二人走進來,既不奇怪也不理睬,仍然玩自己的。玄宗呆呆看著,法善指道:「這些仙女稱作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叫《紫雲曲》。」玄宗素曉音律舞蹈,將兩手按節,一一默記了。後來,回到人間宮中,把曲子和舞蹈傳與楊玉環,名《霓裳羽衣曲》,流於樂府,為稀世罕音。玄宗聽罷仙曲,已是凍得發抖了,就想回去了。法善駕起兩片彩雲,倆人腳沒挪窩就到了人間。路過潞州城上,細聽更鼓已是三更,夜深人靜。當時月色明朗如晝,照見城中如晝。法善提議說:「臣侍陛下夜臨於此,此間人如何知道?剛才陛下習聽仙樂,何不就在這兒練習練習?」玄宗道:「甚妙,甚妙。不過沒帶我的紫玉笛來。」法善問:「玉笛何在?」玄宗道「在寢殿中。」法善說:「這個不難。」將手指一伸,玉笛就從雲中墜下。玄宗很高興,接過手來,把心裡記下的《霓裳羽衣曲》吹了一遍;又在袖中模出數個金錢,灑了下去,然後倆人乘月色駕雲回宮。潞州城中,有睡不著的,聽得笛聲嘹亮不同凡響;有爬起來聽的,卻在半空中吹響。次日,又有人在街上拾到金錢,報知府裡。府裡官員想是非常祥瑞,就上奏皇帝。十來日表到御前,玄宗看錶上寫著:八月望夜,有天樂臨城,兼獲金錢,此乃國家瑞應,萬千之喜。玄宗心裡明白他們誤會了,不覺大笑。這就是唐明皇游月宮的故事和《霓裳羽衣曲》的來歷。

[1] 笏,是古代臣子上朝所帶的板,要稟奏什麼事就扼要寫在板子上。
[2] 鸞,鳳凰的一種,雄的叫鸞。

七、【課後作業】

請搜集民間的關於鬼神的傳說故事並和大家分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