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說如今佛經已經面目皆非

戴陸


【正見網2008年08月01日】

佛教發展經歷了從原始佛教到改良佛教再到末法佛教的過程,現在的佛經與釋迦牟尼佛的原話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為甚麼呢?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的是梵語,而梵語又有雅語與俗語之分,高貴種姓婆羅門講雅語,非常漂亮規範,低賤種姓講俗語,不甚規範,夾有方言,兩者類似中國的文言與白話之分。釋迦牟尼佛為了傳法度人,為了與已經敗壞的婆羅門教區別開來,面對平民大眾講法,使用的是俗語,也就是大白話。覺者根本不存在對榮華富貴的任何執著,包括語言在內。為了度人,釋迦牟尼佛放棄尊貴的王位,在下裡巴人中討飯,說下裡巴人的語言,吃了無數的苦。(末法時期一些佛教敗類不按釋迦牟尼佛教的去實修放棄世間一切執著,相反打著釋迦牟尼佛的旗號去招搖撞騙,宣揚我家的佛祖如何來歷不凡生在皇宮……藉此來誹謗大法和大法師父,這不可笑嗎?老子講聖人外面雖披著樸素的布衣,但內裡卻懷著珍貴的寶玉,耶穌、老子、孔子又生在什麼顯貴家庭嗎?敗類們欲加之罪的邏輯就是這樣荒唐可笑。)

而講俗語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當時沒有合適的文字忠實記錄釋迦牟尼佛原話。因為梵文相當於中國的文言文,只能表達雅語,中國的白話文也是很晚才出現的。那麼非得記成梵文就得改動佛的原話,就相當於亂法行為,是不能容忍的。於是原始佛教就採取了口口相傳的佛法傳承方式,也就是結集,又稱集法藏,有等誦、合誦、會誦的意思。(佛教敗類蓄意欺騙的卑劣伎倆已有大法弟子專文曝光,網絡上一查即知。)就這樣五百年傳下來,內容難免有誤。

那麼佛經又是怎麼出現的呢?隨著原始佛教發展到極盛,佛教被上層社會普遍接受,貴族也跟著講俗語,這時?盧文就應運而生,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白話文,可以表達梵語中的俗語、方言。另外,它是一種以後未發展的死文字,所以寫法也與現今梵文不同,如同篆書與楷書。?盧文為佛經記錄提供了載體,再加上官方的支持,不但成為當時印度官方語言文字,並隨佛教的弘傳散播到西域等周遍地區,最早流入我國的佛經就是用?盧文寫的。當時沒有造紙術,沒有印刷術,大規模整理出佛經來是很不容易的,輾轉傳抄,也難免訛漏。

可是,盛極而衰,以後佛經卻不再是?盧文了,反而從拾婆羅門教的梵文,?盧文首先在印度消失,最終在西域絕跡,也就是說佛教佛經從此已不能體現釋迦牟尼佛話的原貌了。為甚麼?這是因為原始佛教開始變質,貴族化,婆羅門化了,和尚們開始亂法,佛經不講釋迦牟尼佛的原話了,摻進和尚自己的東西,按自己的方式講了,甚至摻進婆羅門教的東西了,那梵文多漂亮啊,多有文化啊。所謂的佛經越出越多,其實很多都出自於和尚們的創作與再創作。

改良佛教流傳到中國,就必須翻譯佛經,為了方便漢人接受外來宗教,早期翻譯整理者又掀起一陣再創作之風,有把佛經翻成律詩的,有為佛經重編章節的,同時借用了漢地大量詞彙概念(比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又可說成「大之則無外、小之則無內」,指宇宙真理博大精深,求道永無止境,讓人有望洋興嘆之感,往往中國人鑽研學問時都喜歡引用這句話。可是呢,佛教敗類鑽傳統文化被破壞的空子,胡扯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自己的法是最高的法出來,胡扯出什麼求道永無止境應該講什麼「其大有外、其小有內」出來,傳統文化的固定用語、固定概念怎容幾個敗類信口雌黃!由此聯想到對於預言大法的梅花詩,佛教敗類氣急敗壞,咒罵為「妖詩」,究竟誰是妖?是名揚四海的邵康節,還是幾個中共羽翼下的跳梁敗類?)翻譯者自己也承認這樣做如同把飯嚼爛了再餵給別人,原意大失。

到了漢地佛教本地化,又出了許多漢地和尚自己寫的書,論來論去,令人目不暇接,不但不認為自己在亂法,反而認為自己在闡法弘法。嚴肅的佛經變成了誰都可以插一槓子的佛學。

到了中共手上,由於中共對傳統文化的摧殘,對正教的迫害,文言文佛經已經少有和尚能看懂,無神論的中共幹部與佛教敗類們一起主管佛教把持佛教,向僧人灌輸偽「佛學」,在世間招搖撞騙,佛經得不到僧人奉行,得不到僧人敬重,已經名存實亡。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