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辭的成長蠡測(二)

貝玉


【正見網2008年11月09日】

二、就本身的音樂性質而言:

文獻的記載,是信而有徵的。《樂府詩集》既將“木蘭辭”列入“梁鼓角橫吹曲”,自有其道理。想必在音律上,它應隸屬於“鼓角橫吹曲”。現在我們來看看“鼓角橫吹曲”的性質,就可以知道木蘭辭的音樂性質與郭氏何以要如是歸屬的理由了。

“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以上均出《樂府詩集》卷21)

“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土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樂府始有北歌,即魏樂府所謂真人代歌是也。”(《舊唐書》卷29音樂志2)

由這幾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一、橫吹曲,是北方胡人馬上演奏的軍中音樂。這種音樂,必定是明朗的、雄壯的,令人聞之,豪興亦會隨之而起。對聽膩了緩慢的、纖弱的“靡靡之音”者,(尤指南朝)這種音樂,當會頗受歡迎的。這也說明了自漢魏以來,樂府為何會收錄胡歌的原因。二、自漢至唐,北方胡人之樂,皆收入鼓吹署。而凡是被列入鼓吹、橫吹曲者,大多都是北方胡人的樂府。不過漢所收者,可能只有樂譜。三、魏朝樂府始收北方胡人的樂府歌詞。魏樂府既可收北歌之詞,梁樂府有何不可?木蘭辭既屬“鼓角橫吹曲”,其為北朝作品已很明矣。我們再看看近人的說法:

“就大體看來,北朝橫吹曲似分三組。第一組為基本曲子,所謂‘梁鼓角橫吹曲’者是。‘梁’字頗不易解。然上引舊唐書亦有“梁樂府鼓吹”云云,或者南人偶奏北曲?無論如何,這幾曲(指梁鼓角橫吹曲)為北方的作品。毫無可疑。”(《中國詩學發達史》 古代詩史篇 四樂府 243頁)

這段文字,亦主張木蘭辭等為北朝的作品。不過對“梁”字已生誤解。“梁鼓角橫吹曲”者,乃“梁時所流行的北方鼓角橫吹曲”也。這正如在我國目前所流行的西洋歌曲,將來在音樂史上,可同樣把它們列入我國的流行曲目之中。明乎此,則木蘭辭的產生地區問題,可以說已經解決了。

(三)就歌詞的風格而言:

關於產生地區的問題,前二項已說得明白了。為了慎重起見,再從風格上探討。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以為,北方民歌的風格不同於南方,它是 “尚武的、男性的、社會的”並說:

“樂府詩集雖無北歌之目,然梁鼓角橫吹曲,實即北方的歌謠。中間雖偶有吳歌化的作品,然大部分卻是呈現著北方的民間色彩,絕非南人所能為。”(上卷252頁)

這些話頗有道理。現在我們從《樂府詩集》裡,找幾首北方的民歌,再加以比較。如:

企喻歌辭(錄前四句)

男兒欲作健 結伴不須多 鷂子經天飛 群鳥兩向波

折楊柳歌詞(錄後八句)

遙看孟津河 楊柳鬱婆娑 我是虜家兒 不解漢兒歌 健兒須快馬 快馬須健兒 必跋黃塵下 然後別雄雌

企喻歌詞,寫出男兒的健壯,像鷂子一樣。沖天一飛,群鳥望而披靡。這種心胸、這種氣勢有多雄壯!

折楊柳歌詞也是一樣。健壯的男兒,旺盛的鬥志,騎著快馬,在烈陽下,在黃土飛揚的原野上,必必跋跋的奔馳,以較雄雌。前二首和木蘭辭比起來,氣度可能略遜,其尚武的精神,男兒的豪風,一也。

紫騮馬歌辭(錄前八句)

燒火燒野田 野鴨飛上天 童男娶寡婦 壯女笑殺人 高高山頭樹 風吹葉落去 一去數千裡 何當還故處

捉搦歌(錄中後四句)

華陰山頭百丈井 下有流水徹骨冷 可憐女子能照影 不見其餘見斜領

這兩首豪爽、寬廣的心胸,簡潔明快的筆法,大自然的雄偉景色,和木蘭辭等量,而卻不是南方人士所能為。這又是木蘭辭產生於北地的一項明證。

由上面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木蘭辭”及大部分的橫吹曲,都是當時北朝的樂歌。因為它們能在梁朝大大的流行,深受南方人士的喜愛,所以才得以被紀錄下來。北朝本就不重文墨,對這種樂歌,自然會益加輕視。所幸梁朝人士沒有“排外”而加以記載。否則,我們早就和北朝的樂歌絕緣了。這一點,我們應向梁朝的人士和《古今樂錄》的作者,陳朝沙門智匠,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乙、產生時代

木蘭辭既產生於北朝,而又流行於蕭梁,其產生的時代,必在蕭梁之前或同時。(《中國詩學發達史》亦有這種論斷。)就一般常情而言,一首民間樂歌產生後,首先必須經過當地的考驗。通過當地的這一關,然後才能向外發展。再經過附近廣大地區的重重“關卡”,而後才能向不同的政治區域輸出。這段時間,應該不會很短。

當然,也有一種特殊的情形,那就是當一首民歌初成時,由於它的音律優美或雄壯,在某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也會一下子傳到異域(不同的國度),而大受歡迎。對木蘭辭而言,看到它那種受喜愛的情形,(見一、前言所述)我們是不會排除這種特殊情形的。所以我說木蘭辭成於蕭梁之前或同時。清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卷五第七十三亦說:“要木蘭之人與事,則或出代魏間。”所謂“代魏間”即拓拔魏年間,自然包括了蕭梁之前或同時。因此不論成於蕭梁之前或同時,對北方而言,不會超出北魏時代是可斷言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