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22):商牟佘佴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03日】

商(ㄕㄤ)。(Shā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以國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唐堯封帝嚳之子契於此,傳十四世至成湯,滅夏而有天下,以商為國號,後商被滅於周,子孫以國為氏。」帝嚳妃子名簡狄,由於誤食燕子蛋,而生子名叫契。契長大後,被帝舜任命為司徒,教化民眾。後來,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陝西省商縣)邑。但他卻被賜姓為子。直到契的第14代孫湯滅了夏朗,建立商朝,商朝的王孫貴族才開始以國名為姓。而商最終被周所滅,商姓才從貴族之姓轉為庶姓。

2、出自於姬姓,以封邑名為姓。根據《姓纂》記載,「秦有衛鞅,受封於商,子孫氏焉。」春秋戰國時期,衛國的公孫鞅投奔秦孝公,在秦國變法圖強,有功而被封為商(或上)君,所以又稱為商鞅,史稱「商鞅變法」。他的後代有些便以封地為姓。

3、黃帝的重孫以地名命姓。

【郡望】

汝南郡:漢置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縣西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堂號】

商姓的主要堂號有 「追遠堂」、「半野堂」等。

【歷史人物】

商鞅

商鞅姓公孫,又稱衛鞅、公孫鞅。商鞅從小好刑名之學,在魏國沒有求得一官半職,後來聽說秦孝公求賢,要收復失地。於是,商鞅入秦謀求發展,以變法強國之術說孝公,孝公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在新法準備就緒時,還沒有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於是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他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移動。後又宣布說:「能把木頭移動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移動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接著就頒布了新法。

商鞅的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整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此時,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面的人先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但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傳授他知識的老師公孫賈。從此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

秦孝公二十年(西元前342年),秦國富強,秦國一躍而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將於、商兩地十五邑封給商鞅,號為商君,這也是人稱商鞅的由來。

牟(ㄇㄡ?)。(móu)

【歷史來源】

1、以國名為姓。根據《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所記載,牟國(今山東省萊蕪東二十裡)為周時子國,相傳為祝融之裔,春秋末滅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

2、以封地名為姓。根據《後漢書.儒林傳》所記載,牟長其先封牟,牟長以地名為姓。

3、出自他族有牟姓。今彝、土家、朝鮮、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4、中國有一年輕牟氏,李改牟。 
註:用於姓氏,目前有2種讀音如下:1. mu(世代流傳讀音) 分布於重慶、四川、湖北、貴州、湖南、山東、東北三省等地區。

2. mou(字典讀音)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蘇地區。

【郡望】

1、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秦置縣,以為巨鹿郡治所。項羽破秦兵於此。

2、平陽郡:三國魏置郡。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3、滎陽郡:古滎陽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

【堂號】

牟姓的主要堂號有 「三弄堂」、「清風堂」等。 

【歷史人物】

牟融

牟融,字子優,東漢北海安丘(今屬山東)人。牟融少博學,熟讀經史百家,並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一次他向幾個儒家學者宣講佛義,儒家學者們不理解時,牟融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他們的問題,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都表示異議。

牟融講了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公明儀的人,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臨其境。一天,他對著一頭正在低頭吃草的牛,彈了首古曲『清角之操』,牛仍然自顧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他觀察思考後,明白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古曲。所以他又彈起一首蚊子、牛蠅和小牛歡叫的樂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很專心地聽著。」牟融接著說:「我知道你們熟悉儒家經典,所以引用儒家的話和你們談。你們沒有讀過佛經,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和你們直接談佛經,你們很難明白啊!」而後那些儒家學者都表示接受。


佘(ㄕㄜ?)。(Shé)

【歷史來源】

1、出自於余氏音變後轉化而來。根據《姓氏尋源》記載,「古有餘無佘,余轉韻為遮切,音蛇。」在漢代以前無佘氏,因此在周、春秋、戰國時代都無佘氏的記載。後來佘字是從余字音變後轉化而來的。那麼佘氏也應是有一些余氏的後人改變而來的,遂形成佘氏。

2、以地名為姓。漢後有佘山(今上海市青浦縣東南),居住在佘山的周圍的居民,其中有些以山名為姓。據古書記載,佘姓人多住於江西省南昌。錢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漢書荼恬之荼,省文。」

【郡望】

1、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即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2、新鄭縣:西元前806年,周封宣王之弟友於鄭(今陝西省華縣東),曰鄭桓公,此鄭建國之始。東周初鄭武公遷都於此,曰新鄭(即今河南省中部,北靠省會鄭州,距鄭州市38公裡),以別於原陝西省之鄭地。

【堂號】

佘姓的主要堂號有 「慰忠堂」、「佑啟堂」等。 

【歷史人物】

佘翹

佘翹(西元1567年~西元1612年),字聿雲,號燕南,又號銅鵲山人。銅陵縣合二耆(今郊區大通鎮)人。佘翹天性聰穎,四歲時即能授書成誦,稍長,遂工習詩文,研究經史。

明萬曆十九年(西元1591年),佘翹赴應天府鄉試中舉,後屢赴京會試不中。歸裡後,遍訪名勝,潛心著書。佘翹一生著述頗豐,有詩集《浮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記》、《白下游草》、《齊山奇記》和《三忠傳》,傳奇劇本《量江記》、《賜環記》,雜劇《鎖骨菩薩》等,皆刊行於世。其中以戲劇作品《量江記》成就突出,筆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諷今。當時的戲曲評論家呂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稱「量江記全守韻律,詞調俱工,一勝百矣。」

萬曆四十年(西元1612年),佘翹應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請編修《池州府志》,編次未幾,於同年八月病逝。

佴(ㄋㄞ?)。(Nài)

【歷史來源】

源自於黃帝後裔商湯。至東漢光武帝有左相佴湛為佴氏始祖。得姓原因是,因為皇帝負責設計和製作爵冠,爵冠傍弼珥,大王就以此賜姓豎人旁於耳邊以為佴氏。宋代文學家所寫的《晉山公集》有段記載是「晉代,佴湛的事跡」,說明了佴氏得姓至少有1600年以上的歷史。晉代以後,佴氏很少見。

【郡望】

古滇郡:兩千多年前,滇池(今雲南省)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她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裡去了,像一個亙古的謎,沒有人再提起雲南古史上的這段輝煌。然而,它曾經達到鼎盛一時的藝術成就,即使是兩千多年後,仍再沒有復興過。關於這段歷史,司馬遷有過一個至關重要的記載,大約在西元前339年,楚國欲將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南,派楚將入滇。不久,秦國滅了巴國和蜀國,楚將失去了與楚國本土的聯繫,於是,「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這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無從考證了。西元前一世紀左右,這個孤立的王國終於走到了終點。一位稱雄滇池的滇王,向漢朝的使者提過一個認真的問題。他問:「漢朝與我誰更大?」在這位滇王的眼裡,世界不會比滇國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後,這位可受的滇王連同他的天堂,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世界遠比他想像的廣大得多,複雜得多。西漢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並請置吏入朝。於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這枚純金鑄就的滇王印,兩千年後,出土於石寨山。此後,漢武帝在雲南設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權利被郡守取代了,從此受制於漢王朝的郡縣制度。
  
【堂號】

古滇堂:古滇堂在現在的雲南省境內,據說自古以來,有不少姓佴的人家,在不斷繁衍滋長。雲南古稱滇,所以一直到現在,佴氏家族世代相襲「古滇」堂號。

【歷史人物】

佴湛: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晉有佴湛,被佴氏後人奉為佴姓的鼻祖。
佴祺:明萬曆年間金榜題名,榮登進士。官至御史、直隸巡按等。
佴縉:據《續通志.氏族略》載,明時有佴縉任廣東都指揮。
佴傑:據《續通志.氏族略》載,清時有佴傑,曾任直隸知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