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馬首是瞻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4月11日】

【原文】

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櫟(1)之役也。晉侯待於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涇(2),不濟(3)。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4)。叔向退而具舟。魯人、莒人先濟。鄭子蟜(5)見衛北宮懿子,曰:“與人(6)而不固,取惡(7)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8)說。二子見諸侯之師,而勸之濟,濟涇而次。秦人毒(9)涇上流,師人(10)多死。鄭司馬子蟜,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於棫林(11),不獲成(12)焉。荀偃(13)令曰:“雞鳴而駕(14),塞井夷(15),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四年》)

【註解】

(1)櫟:音力,晉國地名。
(2)涇:音京,指涇水,渭水的支流。
(3)不濟:不渡河。
(4)匏有苦葉:《詩經.邶風》的篇名,叔孫穆子賦詩“言己志在於必濟”,即表示志在必定渡過河水。匏,音袍,一種蔬類植物。
(5)子蟜:春秋時鄭國大臣。蟜,音角。
(6)與人:親附別人。
(7)取惡:使人憎惡。
(8)懿子:春秋時衛國大夫。懿,音易。
(9)毒:下毒。
(10)師人:指諸侯的軍隊。
(11)棫林:秦國地名。棫,音玉。
(12)不獲成:沒有得到議和。
(13)荀偃:音尋眼,春秋時晉國將領。
(14)駕:駕車出征。
(15)塞井夷:填井毀灶後進軍出征,即有不勝不返回的決心。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魯襄公十四年夏季,晉國會同魯、齊、鄭、宋等國進攻秦國,要報櫟地一戰之仇。晉悼公在國境內等待,派遣六卿率領聯軍前進。到達涇水,聯軍不肯渡河。

晉國大夫叔向去問魯國大夫叔孫穆子的意見,穆子就引用了現存於《詩經.邶風.匏有苦葉》這首詩。詩中有“深則厲,淺則揭。”意思是說,水深就直接下水渡河,水淺就撩起衣服渡河。所以不論水深水淺,聯軍都要渡過涇水,繼續朝秦國進攻。叔向離開後就回去準備船隻,魯國、莒國人先渡河。

鄭國的子蟜去找衛國大夫北宮懿子,兩人一起去見聯軍官兵,勸他們渡河,聯軍渡過涇水並駐紮下來。秦國派人在涇水上游下毒,聯軍因此死了很多人。鄭國司馬子蟜就率領鄭國軍隊攻打秦國,各國軍隊也都跟進開戰,到了棫林,還是不能讓秦國屈服議和。

晉國將領荀偃下令說∶“等雞叫天一亮時,我們就填井毀灶發兵出征,我的馬頭朝向哪裡,你們就跟著馬頭的方向走。”這時,晉國下軍的將領欒黶(音巒眼)說∶“晉國的命令,從來都沒有這樣下的。我的馬頭可要往東呢!”話一說完,欒黶調轉馬頭就走,他的部下全都跟著撤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說∶“我的命令確實錯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多留下人馬只會被秦國俘虜。”於是只好下令全軍撤退。

後來,荀偃這道命令中的“馬首是瞻”就被引用為成語,用來比喻跟隨別人行動,絲毫不敢違背。

【討論】

(1)晉國為什麼聯合其它諸侯國攻打秦國?

(2)晉國將領荀偃下了什麼命令?造成什麼結果?

【造句練習】

例:因為他能力強,行事公正,大家都以他馬首是瞻,分工合作達成目標。

【相似成語】

唯命是聽;亦步亦趨;唯命是從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結( )營私→私心( )念→念( )在茲→茲( )體大→大勢( )趨→趨炎( )勢

參考答案∶

結(黨)營私→私心(雜)念→念(茲)在茲→茲(事)體大→大勢(所)趨→趨炎(附)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