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4月17日】
「道德」,是評價、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好、壞的尺度,也是評價、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正不正當的社會規範。「道德」,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去實踐力行的事情,有道德、有美德是幸福人生的必備條件,人要重德、要崇德,要努力充實自己的修養,人生才有光彩 ; 人一旦偏離了道德,或者沒有了道德,人生必定是沒有任何幸福可言的了。
儒家學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以來道德傳承的主要思想來源,「仁義禮智信」是「五常」,被確定為道德整體的綱目。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就是以德、以仁為本,「仁」可以說是待人之道、處世之道的準繩,「恭、寬、信、敏、惠」五者,能行於天下,那就是行「仁」了 。三達德 --「知(智)、仁、勇」三者,是認定一個人的學問修養是否合於君子的標準。「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明了有仁德的人是沒有什麼憂煩的, 有高智慧的人是沒有什麼疑惑的事,心胸坦蕩見義勇為的人是不會畏懼什麼的。
中國古代先賢用「梅蘭竹菊」來詮釋四君子的美德,「梅」代表堅忍,「蘭」代表雅靜,「竹」代表謙卑正直,「菊」代表真誠樸實。其實,不僅文人雅士講美德,武士武術也講究武德。
君子更要有美德,就是具有美好的品行、節操、風格、儀態、氣質和內在的涵養。自古以來,老祖先代代相傳,做人要積德,千萬不要損德。有德的人,無私無我的與人為善,凡事總能夠先為別人著想,為事情的整體大局想,圓融好周遭的一切。修煉人還得講修口和守德,因為吃苦、消業力、提高心性,都可以轉化成德。善良有德的人,心寬路自寬,有失亦必有得,終其一生是永遠不寂寞的,「德不孤必有鄰」,不求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