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11月08日】
魯本斯
雖然卡拉瓦喬對巴洛克繪畫風格的建立、成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被人們稱之為“暗色畫派”的用光特點及對人物形像的“平民化”塑造,仍然無法代表巴洛克整體上恢宏、華麗的藝術特色。終於,擁有不同人生經歷的弗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 - 1640年)在獲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之後,成為了17世紀西歐巴洛克繪畫風格的代表。
在歐洲數國擔任宮廷畫家、外交官、並接受封爵的人生歷程不僅讓魯本斯在物質上擁有豐厚的創作條件,在視野上擴展了眼界,同時也使他的創作熱情更為旺盛,表現在作品上多以宏大的場景、明快的色調、開闊的視角、激烈的動勢以及豐腴的人體展現作者內心的激情。由於物資雄厚,魯本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他工作室裡的助手和學生協同完成的,因此一生中畫作的產量極高,據說達到數千幅之多。
《上十字架》(The Elevation of the Cross)
三屏畫主屏部分,布面油畫,縱460厘米,橫340厘米
作者:魯本斯,作於公元1610 - 1611年間,現存於安特衛普聖母院
這幅典型的三角構圖(傾斜的十字架及右邊拉十字架的人、左邊撐十字架的人和最下方台階部分的腿和狗整體合圍成的三角形趨勢狀態)作品是巴洛克風格的生動寫照。畫中無論人物景致都無一不處於強烈的對比和動勢之中。堅硬的岩石上樹葉和枝條被狂風吹得呼呼亂響,遠處的雲正在變幻移動;釘著耶穌的木質十字架由於那迫害神的罪業,在眾人合力之下還是沉重的難以立起;透過緊繃著的肌肉,行刑者們睜大眼睛,顯得緊張而慌亂;而耶穌仰望天空,表情堅定而神聖;地上的狗張著口,毛髮騰起,顯然是受到這一場景的影響,正在嚎叫撲騰……
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魯本斯也將光源進行了人為的控制,讓它更多的集中在主體人物身上,將耶穌的身體及身上的白布照的發亮。同時,由於畫面主體的十字架將全畫自左上到右下以對角線的方式分割開來,作者巧妙的把光源安排到了畫的右上角,讓主光照在耶穌身上,而行刑的人們要麼被安排為背對光源,要麼就是動作角度不易讓光照到,暗示了只有耶穌才是走在光明的神路上。
雖然畫中幾乎所有人或物都處於傾斜的姿態以體現巴洛克風格的動感,但這“動”中亦有“靜”的因素與之形成對比。雖然血正在往下流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無法活動,但他坦蕩的表情展現出了內心的平靜,正如畫中堅實的岩石,隱喻了耶穌堅如磐石、金剛不動的心境。而與形成鮮明對比的枝條迎風抖動,就好像那些雖擁有發達的肌肉而內心卻戰慄不止的行刑人一樣,隱約預感到將神釘上十字架所面臨的可怕後果。
約爾丹斯
在魯本斯眾多的學生及追隨者中,安特衛普的雅各布•約爾丹斯(Jacob Jordaens, 1593 - 1678年)很好的繼承了魯本斯的巴洛克風格,同時結合自己的特色成名於世。
約爾丹斯不同於魯本斯之處在於他作品中的風俗畫特色。畫家基於平日裡對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不斷觀察,使其作品帶有很強的民俗風格。
《基督驅逐聖殿裡商販》(Christ Driving the Merchants from the Temple)布面油畫,縱288厘米,橫436厘米
作者:約爾丹斯,約作於公元1645 - 1650年間
《基督驅逐聖殿裡商販》描述的是《聖經》中記載的一段情景:“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在殿裡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他就治好了他們。”(馬太福音21:12)
作品中人物以不同成度的動勢交織出了這一活躍的韻律,畫面左中部商販們和牲畜的各種傾斜趨勢與耶穌整體上直立持繩踢凳的穩定重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耶穌對於人們在聖殿中喧囂叫賣、褻瀆神靈的舉動十分不滿,他嚴肅的神情與商販們各種各樣嬉笑怒罵甚至變形了的表情亦形成了對比。這讓觀眾感到,基督不止正在淨化神殿,還原本應聖潔淨雅的殿堂以本來面目,而且還在以具體行動糾正人們頭腦中對於神及其殿堂敗壞了的錯誤觀念。
科爾托納
繪畫藝術上的這些變革並不能全方位的展現巴洛克藝術的風采,因為巴洛克並不局限於此。直到有一天,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皮特羅•達•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1596 - 1669年)天才的將其所學融會貫通,將建築、雕塑與繪畫等諸多因素集於一體,創作出了此後流行於西方世界各地的巴洛克盛期風格的楷模。
《神意的勝利》( 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
穹頂濕壁畫,作者:科爾托納
作於公元1632 - 1639年間,現存於羅馬巴貝利尼宮大廳
1631年,教皇烏爾班八世馬菲歐•巴貝利尼(Maffeo Barberini)委託科爾托納為他家族的宮殿巴貝利尼宮(Palazzo Barberini)繪製大型壁畫。原本就是建築師的科爾托納基於他對建築結構的深刻理解,打破了現實中二維平面概念對繪畫的局限,將雕塑和建築自身的三維空間因素融入了他的繪畫創作之中,大膽的將處於不同牆面的作品有機的銜接成為一個大的整體,在他於1632年就開始構思的天頂畫中,各類裝飾、雕塑和繪畫作品渾然一體,乍一看甚至無法立刻分清哪些是雕塑、哪些是繪畫。
長方形的天頂畫中雲霧瀰漫,仙境中眾多人物不斷的升騰,畫家有效的使用了強烈的空間透視構圖技巧,將觀眾的視線帶入更高的雲端,仿佛觀者也被感染著與眾神一同昇華、飛翔。整個畫面以天頂為焦點,四壁繪畫和雕塑人物的動勢也都向最高處匯聚,呈現出一種向心的縱深透視關係。色澤鮮艷的人物服飾在各類補色對比中形成的巨大光明裡飄溢輕盈,讓整體畫面更為動感十足。
這幅作品被認為是巴洛克風格成熟時期的代表,它充分體現了巴洛克風格的特點。在豪華的畫面、充滿激情的強烈動勢中,展現出非凡的空間感。同時,對於藝術手段的綜合運用,讓建築與雕塑、裝飾和繪畫進行了充分的融合。這樣,巴洛克畫家不但在繪畫造型、色彩上強調了對比,而且在材質上、現實空間上也加入了對比的因素,諸如雕塑的立體和繪畫的平面之間的對比、裝飾雕刻的幾何圖形和手繪雲層的飄逸自然之間的對比、金屬裝潢和濕壁畫顏料材質之間的對比等等。這一切豐富的藝術元素為的是向人們描繪壯麗、偉大的天國世界,表達人對神的謳歌,也讓巴洛克繪畫藝術在人類美術史上留下了極其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