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問道

蔡月泉


【正見網2011年01月13日】

心儀武當久矣,雖在湖北房縣服兵役八年,與武當山近在咫尺,然時機不到,緣吝一面。這次邀得藤條隊(一群登山健身愛好者,因每人持一條藤杖登山,戲稱藤條隊)一行十人,於2010年11月4日前往武當山,遂了卻多年夙願。

夜宿

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變幻著時空。昨天還在粉牆黛瓦的江南水鄉,火車上一覺醒來,已到了中原腹地湖北境內的武當山下。山川的植被由綠色變成黃綠斑駁,氣溫驟降,明白告知:已是深秋時節。從武當山火車站出來,包車至景區,再換乘景區中巴蜒山而上,一個接一個幾近180度的急轉彎搖晃得讓人頭昏目眩,胃部翻江倒海般難受。下午四時許,終於到達武當山南岩風景區,住宿於武當山大酒店。

是夜,移步於通往紫宵宮的路上,四周恬靜清幽,山風拂來,身上濁氣為之一消,人頓時精神起來。仰望星空,湛藍的天幕上銀漢迢迢、群星璀燦。有人驚嘆:從小到大幾十年,從未見過這麼藍的天,從未見過這麼多的星星,真是太美了!是啊,星辰擱在武當山峭削的山峰上,近得伸手可去觸摸。當你真的伸手時又會發現,其實星星離我們十分遙遠,你見到的只是十幾萬年、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前的舊照片。仰望星空,不禁使人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在浩瀚的宇宙裡,人只是一個質點,一粒塵埃;然而人的思想可涵蓋整個宇宙,那是宇宙中的精靈。讓想像長上翅膀,盡情地去擁抱大自然,擁抱世界吧。

大山似乎睡著了,只有那陡峭山峰的剪影與藍天銜接,游移間山坳間出現了用霓虹燈構織的宮殿樓閣,那是南岩景區一些賓館的輪廓,與星空相輝映,疑是天上宮闕。

登頂

在全國叫武當山的共有五處,即江西贛州龍南縣武當山,福建泉州市平澤區武當山,雲南臨滄市鳳莊縣武當山,四川廣元市蒼溪縣武當山,以湖北十堰市武當山最著名。湖北武當山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嶽型風景區,共有金頂、南岩、太子坡、玄岳門、玉京台、五龍宮六大景區。我們住宿的酒店,已在海撥1000米以上,到主峰(1612米)只有近600米距離。翌日,我們七時出發,經榔梅祠、烏鴉嶺、黃龍洞登頂。朝天宮是傳說中仙凡分界處,修成神仙了可以在此由天將接引上山至金頂參見玄武神。我們選取了從清神道(離頂1.8公裡)上山,從明神道(1.4公裡)經一、二、三天門下山。沿途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登上金頂那一刻,景象美得使人心悸,但見紫氣氤氳,彩霞拂面,香風襲人,使人心曠神怡。站在金頂四處眺望,武當山豈一個「武」字了得。圍繞天柱峰,有72座山峰峰峰相朝拱。峰頂部分皆裸露著岩體如箭鏃般林立,又如同劍戟刀槍相擁。群峰同為一脈,高度在主峰半腰。主峰相呼,群峰皆應,一峰變色,峰峰震怒。有絕壁深懸的36岩,激流飛湍的24澗相圍護,有雲煙霧蒸的11洞相點綴,有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相陳設。天柱峰猶如一根通天神柱拔地而起,聳入霄漢,據中而立。山頂金殿為銅鑄仿木結構重檐廡殿式建築,內有五尊銅鑄鎏金神像供奉其中,建築通體金碧輝煌,是明代藝術瑰寶。天柱峰像古代大將帶甲百萬,據高臨下,雄視四方。可見劍影刀光,可聞金戈鐵馬之聲,真可謂「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在金頂據說可領略雷火煉殿,月敲山門、平地驚雷、海馬吐霧、陸海奔潮、祖師圓光、天柱曉晴、佛光等諸多天象奇觀,令人嘆為觀止。一日,某國家領導到太和宮瀏覽,恰逢見到雷火煉殿奇觀,只見雷電交加處,一條火龍在金殿上下飛舞,看得他目瞪口呆,那無神論的腦袋受到極大的衝擊,觀念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武當山建築群歷代都有修建,明代達到鼎盛。明成祖朱棣:「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在武當山耗資數以百萬計,日役使軍民工匠30萬人,歷時14年,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岩廟、36橋、12亭等33座建築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故事統一布局,玄妙超然,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問道

武當山之稱為武當,除風光奇特旖旎,眾峰嵯岈的自然特色外,還在於武當文化。「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武當山整座山都是故事,都是修煉者演繹著的故事。春秋至漢未,此處已是宗教活動重要場所,武當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相傳是真武大帝修仙得道之地,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之謂,故名。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唐未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宋元時,皇室封武當為真武神,把真武推崇為「社稷家神」,此處作為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場所。明代,武當被封為「大岳」、「治世玄岳」,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駕五嶽之上,被譽為道教第一名山。

武當之「武」還在於武當之武術。武術界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謂,其開山祖師系元未明初之武當道士張三丰,世稱「張真人」,他在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遵照道教「道法自然」、「保全太和」的思想,運用《易經》部分原理,參以內丹功法經驗,以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剋等核心理論,形成了內家拳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路風格,它以養生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而不尚力,牽動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健身等特點和功能,以其松沉自然,行動走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的風格在武林獨樹一幟。他所創的太極拳如今仍盛行於世,造福蒼生,只可惜心法已失傳。他本人也到144歲羽化。 在張真人神像前,我心有所思,久久佇立,雙手合什,虔誠致禮。

從金頂下山不遠就有一塊平地,設有旅館供遊人住宿。正值中午就餐時,一些道士蹲在屋檐過道上吃飯,我過去一看,盆子上面有些青菜、豆芽和千張,下面是米飯,每人一盆,十分清淡簡單。這些道士都比較年青,大概都二三十歲左右,有人想和道士嘮嘮嗑,道士說「聽不見。」再問,又說「沒聽見。」同行一人向道士打聽下山途徑,那小道士用食指朝背後一指,再以大拇指朝上一指,然後逕自進屋去了。隊友們抱怨道士態度不好,不熱情,我卻會心一笑,然後給大家解釋:不是道士態度不好,不理會人,這些道士是真正修煉的人,因為修練法門的不同,規矩也不同。道家修練不講度人,只求度己,既然是自度,他就認為要修口,儘量不說話,以免開口說話造業,正所謂「開口神氣散,舌動是非生」。至於熱情,那是常人中的事,修練者要放下的就是那個「情」字。那小道士的手勢十分精準,他用食指朝身後指,意思是他背後房子後面有一條路(明神道)可下山,大拇指朝前面指是先上山到金頂,前面也有一條道(清神道)可下山。

感悟

南岩宮位於山腰,離住所很近。晨,沿高低起伏的石階山道而行,到了真武修真得道之聖地。南岩面對金頂,天乙真慶宮石殿鑲嵌在懸崖峭壁間,被稱為建在懸崖上的宮殿,系元代所建,原汁原味的木石結構,有樓閣飛空之勢。龍頭香直懸雲罅 ,為歷代信士祈福之地。傳說過去道士行法,蒙住雙眼前往龍頭石香爐上香,然後倒退回來,以驗定力。下面是萬丈深淵,摔下去就粉身碎骨。宮內甘露井水,清涼甘洌,飲之可祛病御疾。我邀藤條隊員們品茶、果然不同凡響。

宮殿為什麼要建在峭壁上,這確實大有講究。在宗教還沒有建立的遠古時期,修煉者多在深山老林中獨修、密修。沒有食物就需要辟穀,沒有人守護就選在懸崖的山洞裡,這樣可避風雨,可防毒蛇和野獸蟻蟲侵害,也可防人干擾。許多名山大川都有佛道修煉者的蹤跡,它有這樣一個承傳過程。宗教建立後,閉關修煉時有人守護,可提供食物,所以後來的道觀廟宇多建在平易之處。細看南岩宮,確實是修煉的極好場所,林木蒼翠,峰嶺奇峭,空氣清新,水源清潔甘洌,環境幽雅清靜,對面是金頂,上下和左邊均為懸崖,只一條小道直通天乙真慶宮內,幾乎與世隔絕。傳說真武在此一坐就是四十二年,眼皮上都堆了很厚的灰塵,頭上長出了小草,任憑鳥兒在頭上做窩、生蛋、孵化也一動不動。身邊的荊棘由小長大,通過他的腳板,又沿著經絡從胸口長出來開花結果,他還是紋絲不動,直到功成圓滿。修成後,被玉帝封為亞帝、三界大都督,並命他坐鎮武當,鎮守北方,稱為玄武大帝。

我隨著川流不息的人群,久久在懸崖上徘徊,努力尋找著真武的足跡,仿佛看到一位年青學道者從大海西邊孤身乘舟而來,他就是淨樂國王子,受仙人點化而入武當修道。他放棄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割捨了慈母和親人的世間親情,潛心修道。修煉的清苦和迷茫使他的思想也曾出現過反覆,一度想下山回家,在回心庵受紫元君鐵棒磨針故事的點化,幡然醒悟,潛心修道,終成正果。

茫茫人世,滾滾紅塵,有幾人識得修煉的玄妙。在常人中滾打,終日沉迷於名利場中不能自拔。人在迷中,本性難見,心靈被浮雲所障而不見明月清風,幾十年一過,回頭一看,那些生死愛欲,原是一些破事兒,能放下就能跨過去,放不下割捨不下就繼續迷在其中,繼續輪迴、沉淪。放長了看,古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威武雄壯有聲有色,引無數英雄折腰,細想起來,也不過是一幕幕大戲而已。

登上從武昌回程的火車已是深夜時分。火車像兒時母親的搖籃,鐵蹄隆隆演奏著催眠的曲調。臥鋪車廂的頂燈熄了,鼾聲此起彼伏,我也慢慢進入夢鄉,恍惚間看到了飄逸靈動的逍遙谷,莊嚴神奇的紫霄宮,唐時敕建的五龍宮,亮晃晃的金殿,一件件道家法器……,喃喃自語:朋友,你想武當問道,感受神奇麼?我的思緒將為你導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