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1年01月08日】
隨著大工業化的發展,天空中塵埃的比重比過去成倍增加。據墨西哥報導,該國向大氣中擴散的塵埃每年達43萬噸。在城郊的埃卡特佩克,每天街道和房屋都被白色粉末所覆蓋。住戶們戲稱下「雪」。這種「霧」是被風從附近的工廠吹來的苛性鹼粉末。由於塵埃中含有過多的化學物質,不少居民感到眼睛和喉嚨疼痛。南美洲最大的城市聖保羅,排放的污染物幾乎與墨西哥城相似。其中空氣中的塵埃,每年在6.8萬噸左右,使不少健康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中國的蘭州,城市煙塵污染使人們的鼻孔裡總是充滿著黑色。曾經超過五十年代倫敦煙霧事件的本溪,由於有煤有鐵,於是天空中黑龍、黃龍、灰龍終年翻騰,甚至成了從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天上「飛塵」往下落,最後遭殃的不光是人,還有土壤。地上「走」的,最後還要到「土壤」那裡去報到。這些來自工業和城市中的廢水、固體垃圾,造成了嚴重的化學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這些工業廢水和污水未經處理便排入江河湖泊,這些高污染物一部分滲透到土壤中,還有一部分用於農田水利灌溉,嚴重影響了土壤的生產性能和利用價值。全世界由於污水侵蝕農田,已使農作物的產量大幅度下降。聯合國組織250多名土壤科學工作者用3年時間對全球規模的土壤狀況做了調查和評估,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類的活動,毀壞了10.5%的最肥沃的土地。遭受嚴重侵蝕的土地大約占總面積的2/3。而根本不可能恢復和利用的耕地大約有3億公頃。
土壤的化學污染,主要來自於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有機氯農藥的廣泛施放。
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打出更多的糧食,人類一方面在優化良種上下工夫,另一方面在提高地力上下工夫。這樣,化肥便扮演了重要角色。現在,全世界每年施用的化肥總量在1.5億噸左右。由於人們盲目追求產量,糧食確實增加了,但不可迴避的另外一個事實是:由於長期大量地施用化肥,綠肥和農家肥減少了,使土壤肥力下降,鹼化、板結,導致土壤的物理性質改變。另外,有機氯農藥,如DDT等,撲殺了蟲害,保證了農作物不遭侵害,功不可沒。但這種農藥進入土壤之後,僅有小部分通過揮發、淋浴而消失,大部分殘留在一定深度的土層中,使得土壤受到污染,造成植物果實的污染。據1992年5月7日出版的權威性手冊《世界資源》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10%以上的耕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退化,其總面積為12億公頃,相當於印度和中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其中中美洲退化耕地達24%左右;其次是歐洲,達16%以上;非洲在15%左右。而單從面積而言,亞洲的耕地退化最多(包括前蘇聯烏拉爾以東地區),總計為4.5億公頃。
土地的退化和嚴重侵蝕,使糧食產量增長的速度放慢。自1950年至1984年世界糧食產量創造了增長1.6倍的紀錄以後,再沒有明顯增長。從1989年收穫約16.7億噸穀物只比1984年增長1%來看,實際人均糧食產量下降了7%。人口的增長迫切要求提高糧食產量,而大規模的土地退化又向世人敲響了警鐘。
(資料來源:http://www.insm.org/nature/enti.file/199909281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