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古觀今:由古代行醫者所想到的

周正


【正見網2011年03月20日】

過去,從教科書中學到的,認為社會在發展;從而產生一種印象,覺得古人落後、思想不象現代人那樣開闊。後來,才知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裡舉一個例子。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明代《醫學入門》一書的作者李梃教育年輕人如何學醫、行醫的故事[1]。文章中說,學醫者每天首先要吟誦、品味先人著作,如四書五經等經典作品來明曉道理,然後是熟讀醫書以達到融會貫通。學成後行醫時,也是這樣;而且要耐心詢問、仔細察脈;決定處方時要考慮病人具體情況(氣候、病史、起居等),用藥時要寫清楚是因為哪些經脈有問題、所以用哪些藥來治療;此外,文章中還提到了,當診治有疑難、用藥不見效時,醫生不妨清晨清心靜坐、潛心推究病源,這樣就不難解決。

最讓我感慨的,則是下面一段話:「為病人治好了病後,這也是醫生的份內事,縱然醫生不求功名利祿,全憑行醫養家餬口,也不可過份索取錢財,只能聽任病人家酬謝。如果病人家也一樣清貧,醫生要分文不取,這尤其體現了醫生的仁義和清廉。因為別人不能回報醫生,天一定會回報醫生,如果醫生抱著這樣一種心態行醫,他的醫術還能不高明不見效嗎?」這種思路,與當代社會處世的心態完全不同。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講究職業道德,甚至有顧客至上的說法,但很多時候,那是利益驅使下才這樣做的。也就是說,是為了自身利益,才考慮到要從顧客角度出發的。而在古人的思維中,做好自己的職業,那是份內的事,所以不可額外索取報酬。即使表面上看上去一時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上天也會給予回報的。

這就揭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管是東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過去人們從事一門行業、或一項手藝時,往往就把心思傾注在上面,這樣下去維持生計、養家餬口是自然而然的,並不用發愁。現在,環顧四周,則發現諸多社會問題:西方社會銀行金融業的危機、製藥業與電腦行業面臨的困境、房價市場的萎縮;在中國大陸,還有造假泛濫與拆遷引發的危機等等。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人們很難處理;即使是有志之士,真想解決這些難題,也不知從哪裡入手,因為各種問題是交織在一起的。

如果說,現代人做事的心態,也能象上面提到的古人那樣,許多問題,就不會變成這個樣子。事實上,目前各種行業的弊病,並不是一天兩天才造成的,而是積累了幾年、幾十年,現在顯露出來了。在這種牆倒眾人推的情形下,固然可以找出一些責任者以法律等手段制裁,但這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當每個行業與個人,都在利益驅使下做事、不去考慮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的時候,遲早會出現大問題。比如,就在大家指責銀行業不負責任、提供大量不良貸款而造成金融危機時,我們是否想到:當自己處在那個位置時,會怎樣做呢?換句話說,當人們過分看重自身利益、不考慮社會責任與後果時,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反過來,如果凡事能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那就會大不相同。

其實,上天給予每個人的福分,是有定數的。如果沒有那個福分,硬要去爭去搶,那也是沒有用的;反而會在這個過程中給別人帶來痛苦以至傷害,從而給自己的未來帶來陰影。相反,如果一個人,不管在哪一行業,都誠心誠意的用心去做好、在業務上精通而且熟練,從而履行自己社會責任的話,即使他在報酬上順其自然、不去爭鬥,也會得到應有回報的。

李梃在教育年輕人時,還提到了「不欺」的說法。在他看來,「學醫人讀《醫學入門》一書,卻不從頭至尾滾瓜爛熟,得了一方一論就自稱會醫術,這是欺。學醫人熟讀《醫學入門》,卻不思融會貫通,這是欺。學醫人融會貫通後卻不每天早起靜坐調息,為診視病人做準備,這是欺。學醫人診脈後卻不據實相告,這是欺。學醫人論方用藥潦草而不精詳,這是欺。學醫人治好病後貪求酬謝,不脫市井小人風味,這是欺。(因為學醫人不怕行醫無利可圖,只怕自己醫術不高明。)學醫人有所心得,屢用屢驗,卻不纂集經驗來補報天地,公諸於世,這也是欺。」

試想,如果我們不管做哪一行,都報著這種心態的話,那麼我們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人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類似的,社會風氣的改善,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人類社會各行業都是應該存在的,是人的心不正,而不在於干什麼職業。過去有個說法,什麼『十商九奸』,這是常人講的,我說那是人心的問題。要人心都擺的正,公平交易,你多付出,就應該多掙錢,那也是在常人中你付出才得到的,不失不得,勞動所得。在各種階層都可以做個好人」。(《轉法輪》)

參考資料:
1. http://zhengjian.org/zj/articles/2011/3/16/72751.html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