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忍氣吞聲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06月01日】

【原文】

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1)淪蕪(2),室家顛殞(3),飲氣吞聲,志申讎(4)怨。

南朝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據《藝文類聚.卷五八.雜文部四.檄》引)

【註解】

(1)桑梓:原指桑樹和梓樹,因古人住宅旁常栽種桑樹以養蠶,種梓樹以製作器具。後借指故鄉家園。
(2)淪蕪:音倫吳,淪陷荒蕪。
(3)顛殞:震盪滅亡。殞,音允。
(4)讎:音愁,通「仇」,仇怨。

【故事闡述】

南北朝時,北魏末年,權臣爾(音耳)朱榮策動一起針對皇族與公卿百官的殺戮事件,因此事件發生在河陰縣,故稱為「河陰之變」。北魏宗室汝南王拓跋悅為逃避其誅殺,就逃往梁國,梁武帝蕭衍把他安置在梁國,不僅資助、厚待他,並尊他為魏主。

當時,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就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爾朱榮的檄文,文中敘述了汝南王一行人雖遠離家鄉,客居異地,但意圖反攻,奪回政權的決心不變。內容大意是說∶

爾朱榮先世為契胡部落酋長,財力豐厚,因而在北方擁兵自固,專橫跋扈,侵略北魏國土,使我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經武略,超越了三皇五帝,他無為而治,天下和諧融洽。武帝十分禮遇我,待我友善,並派兵幫助我討伐叛賊。對於家鄉淪陷、親人離散,我們都感到悲憤。強忍住這口氣,我們立誓要報仇雪恥,消滅叛賊爾朱榮,復興魏室宗族家園。

後來,原文中的「飲氣吞聲」演變為「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形容受了氣而強自忍耐,不敢發作反抗。

【討論】

(1)什麼是「河陰之變」?是誰發動的?
(2)梁武帝如何對待汝南王?

【造句練習】

例:他為了保住工作,老闆的任何無理要求,都能忍氣吞聲。
例:王先生正在氣頭上,你就先忍氣吞聲,等他氣消了再說吧!

【相似成語】

逆來順受;忍辱負重;含垢忍辱;飲恨吞聲;委曲求全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成語中挑出錯字,並寫上正確的字。

◎( )如法炮製
◎( )汗流夾背
◎( )同仇敵慨
◎( )再接再勵

參考答案∶

如法泡製、汗流浹背、同仇敵愾、再接再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