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節話屈原

千載雪


【正見網2011年06月07日】

端午節到了,每逢此時,人們都會舉行一些慶祝和紀念活動,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在緬懷屈原的那份對真理的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和對人生的態度「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及那種對民生的掛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時候,人們都對這位偉大的詩人產生一種由衷的敬仰。

屈原( 約公元前 339― 約前 278)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文學成就最為著名的就是《離騷》和《九歌》。除左徒(僅次於令尹)外,屈原還曾擔任過 「 三閭大夫 」 一職。三閭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閭大夫應當就是春秋、戰國以來晉、魯等國的公族大夫,職務是管理宗族事務,教育貴族子弟,漢代的宗正與之相當。屈原之為三閭大夫,肩負著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

屈原的一生很是坎坷:屈原起初很受懷王信任重用,懷王讓他「造為憲令 」,即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項。「憲令」涉及推行變法之事。可是,楚國的變法本來就不夠徹底,政權主要掌握在貴族重臣手中,他們為了保持個人祿位而反對變法。

當時楚國朝廷中佞臣充斥,與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懷嫉妒,與屈原爭寵,屈原起草憲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奪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懷王進讒言,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懷王庸懦昏聵,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遠,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政治改革計劃觸犯了貴族利益,遭到舊貴族們的中傷打擊。

楚懷王死了以後,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昏庸的國君還是聽信讒言,再度把他流放,他只得去故鄉而就遠。輾轉流離在沅、湘一帶,大概有九年之久。他遠離故國,又無職位,對於國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嘆而已。於是,他又慢慢地順著沅江,向長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遠遊、求賢又不成,這時他「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於汨羅江中,以明其忠貞愛國之懷。

屈原學識淵博。他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和一些重要的歷史傳說,都很熟悉;對於春秋以來各大國的歷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對楚國先王的創業史,尤為精熟。在這廣闊的領域裡,他總結了許多經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隨處都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內容就是「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他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改變楚國的政治和社會的現實,使楚國強大起來。他熱烈頌揚古代的聖君如堯、舜、禹、湯、后稷、文王以及齊桓、晉文和楚之三後等,熱烈頌揚古代的賢臣如伊尹、傅說、呂望、周公、寧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齊、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還用對比的方法講一些非聖之君如桀、紂、羿、寒浞、澆等。他想通過對比來說明聖君賢相的重要,並藉以說明楚無聖君賢相的危險性,這些都是針對現實而發的。「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離騷》),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對國君的最高要求。所謂賢臣,則以伊、傅、呂、寧為楷模,而不以貴胄為對像。這就是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的意思,屈原在講到賢臣時,往往用忠貞、忠誠、忠信這些語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愛國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堅持真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古代賢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現。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內容就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反覆談到「民」的問題,「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聖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離騷》);「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九章•抽思》)。這實際上是古代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引)思想的發展。所謂聖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於康樂之境……

那麼今天我們就輕輕的揭開屈原的面紗,說一些屈原早年時期的幾點經歷,正因為有著這幾點經歷才使屈原有著不同反響的博學和外交才能,才能讓他如此的把國家和百姓放在自己的心中。

屈原在小的時候,私塾的老師教他《論語》的時候有這麼一段經歷:

老師讓學生背誦《論語》,很多學生只是在背《論語》的內容,而不甚理解《論語》的內涵,或者根本不按照《論語》中對人要求的去做,只是照本宣科的背;而屈原卻不然,他嚴格按照《論語》的中所說的去做,去實踐。

一次幾個小朋友在一起閒談,聊起了他們聽說的事情,小屈原就說:「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子曰:修己以安人。」「子曰:修己以敬」所以從小屈原就把「君子」這個詞理解的十分的透徹,所以才能在長大的時候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浪都能把百姓和君主放在心中。

當他年長一些的時候,他有一次懷裡揣著幾個饅頭出門到一個小河邊玩耍,路上遇到一位討飯的老人,只見老人長得鶴髮童顏,只是衣服有些破爛,手裡拿著一個要飯碗,拄著一隻拐棍。老人說,我已經好幾日沒有吃飯了,你給我一點吃的好嗎?要熱乎的!屈原一聽,吃的到好弄,可是熱乎的好像不是很好弄,因為這附近沒有他所認識的人家。可是看到老人家誠懇的樣子,他幼稚的想:我用手差不多就能把吃的焐熱吧。於是從懷裡拿出饅頭出來,掰開放在手裡,開始焐,老人笑眯眯的看著他,也不出聲。過了幾個時辰,小屈原說:「老伯,饅頭焐好了,給您。」老伯大笑,「你的小手焐不了太熱的饅頭,看我的。」說著他把饅頭托在右手中,左手一指,只見那個饅頭就冒出蒸汽來!老人把饅頭讓給屈原吃,他們從此成了好朋友。

後來老人告訴屈原,他叫清風子,在武當山修行,雲遊四海。因天下混亂,想找一位能治世之人整頓朝綱,善待黎民。因為天下分合自有定數,誰也無法改變,也許我所找的這個人會以一種不祥為終結,但是他會給人民留下萬古不壞的記載……

屈原道:「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我願為民與君一死,哪怕自沉於河水之間!

清風子道長看到屈原小小年紀竟有如此的雄才大略和廣闊的胸襟才將很多的處世之道、興國之策一一詳細的說給了他。

最後清風子道長語重心長的說:「孩子,報國與愛民是儒家文化的基礎,那麼你今生就是要把這個演繹和詮釋好,讓後人真正的有樣可尋。還有人要懂得自得其樂,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而且要無論世道如何,你要『獨善其身』。為師沒有別的送你的,只有這把清風劍留給你吧!」

說完,清風子把清風劍拿了出來遞給屈原,然後飄然而去。屈原哭著說,「恩師我們何時可以再會?」只聽從空中傳來清風子那渾厚的聲音:「汨羅之間,仙界之巔,逍遙自在,安樂無邊……」

什麼叫「汨羅之間」,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到後來,屈原可以說是歷盡無數的人間魔難,心中那份對君主的忠,對黎民的愛無法施展而無奈選擇了自沉於汨羅江的前夕時候,他才記起從前清風子所說的那句話的意思。一切盡由定數。他長嘆一聲,進入了那滾滾而淌的汨羅江水。用自己的生命給後人留下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見證。

那麼,自屈原自沉之後,中土的百姓真的記起他一生的人文精神,緬懷他那崇高的品格從而逐漸用一種節日來紀念他。他成了這方黎民忠君與愛民的象徵……

最後用《論語》中的一句結尾:「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人、為友、為君、為事,皆同此理也!

寫於端午節前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