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成語:同仇敵愾

陳必謙 整理


【正見網2013年01月29日】

【釋義】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近義;反義】團結一致 戮力同心;同室操戈 自相殘殺

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敵愾,出自《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寧俞聽後,不說話,也不答賦。

文王對寧俞的態度不理解,宴飲完畢後,命人私下詢問他是什麼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憤恨的人為敵人(即“敵愾”),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演《彤弓》和《湛露》,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我不敢犯天子享諸侯之禮來自取罪禍。”

魯國僭越天子的禮樂來接待諸侯,這是失禮的表現,寧俞感到超出了他應享的禮遇,只好以沉默表示不滿是很自然的了。

註:《湛露》、《彤弓》均是《小雅》中的篇章。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