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10月17日】
分子由原子組成,分子空間是指由原子的排列、分布及作用所構成的空間。分子空間的結構比原子空間的結構複雜得多,相比較而言,原子空間顯得那麼簡單、和諧而有序。迄今為止,儘管分子結構理論不斷地發展和提出新的學說,但還沒有真正普遍適用的分子結構理論。對於複雜的細緻結構還是無法從理論上得出,而只能從實驗中測得,或提出模型假設,再由實驗去驗證。更值得深思的是,人們已經能夠探測到質子、中子、中微子等微觀粒子的存在,卻無法拍攝到複雜分子的結構照片。
分子是物質中保持原物質的一切化學性質並能夠獨立存在的最小微粒,可不是物質中的最小微粒。分子的控制結構決定著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所以研究分子的空間結構與性能的關係,不僅可以理解化學變化的內因,還可以了解外因對物質內部結構和性能的影響。
早在十九世紀初,人們已經知道一個氯原子與一個氫原子可以形成氯化氫HCl,一個氧原子可以與兩個氫原子形成水H2O,但對原子靠什麼力量來結合卻不清楚,為甚麼兩個氧原子不能與兩個氫原子形成H2O2呢?人們開始注意到,每種原子都只能同一定數目的其它原子相結合,也就是說,每種原子好像都有一定數目可以構住其他原子的鉤子。1852年,英國化學家弗蘭克蘭德把這種鉤子稱為“價”鍵,提出了原子價的概念。1857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把原子價的概念推廣到碳元素,提出碳為四價。蘇格蘭化學家庫柏提議把原子間的這些結合力(通常稱為“鍵”)畫成短線的形狀,這樣使原子間的關係被描述的更加直觀。
1861年,布特列洛夫提出分子結構的概念,並提出物質的化學性質決定它的化學結構。1893年維爾納建立了配位理論。
1916年G.N.鮑林和T.C.斯萊特提出雜化軌道理論。1932年前後,R.S.莫立根、F.洪特和T.E.倫納德-瓊斯等人提出分子軌道理論。這些研究都標誌著分子空間結構的探索在不斷地向縱深發展,但是分子空間的整個面紗還是沒有被揭開。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分子空間的結構太複雜了,分子中各原子的空間關係不是固定的,除了分子本身在氣體和液體中的平動外,分子空間結構中的各個部分也都處於連續的運動之中。另外,分子的空間結構與溫度還有關係,分子所處的狀態不同,如在固態、液態、氣態中,分子的精確尺寸也不同。所以,還沒有一種理論能把各種不同的分子空間結構說清楚。此外,由於分子是構成這個物質世界的物質基礎,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等,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就連我們人體,包括眼睛也都是分子構成的,空氣中也含有大量的分子。所以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去研究、觀察分子的空間結構及物理圖景,就非常困難。所以分子組成的這個空間對於人的眼睛來說,就是一個迷的空間,一個看不到物質真相的空間。
李洪志大師指出:“人類說自己的科學怎麼發達呀怎麼發達,很可憐!它根本就沒有突破分子這一層空間,看不到另外空間,人還在沾沾自喜。別說看到由原子構成的那個空間,我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大的空間體系的劃分,原子和原子核之間是空間;原子核和夸克之間是空間;夸克和中微子之間還是空間。到這個物質的最本源有多少層,用人類的數字、用佛講的劫的數字也計算不了。
人類要想真正的認識物質,那只能是在人現有的這個人的知識之內去理解。人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個宇宙的物質的最基礎的東西是什麼,永遠也探測不到,所以這個宇宙永遠對人都是迷。當然了也不是說高級生命永遠不知道、常人沒辦法知道這個宇宙,修煉者有辦法──你只有修煉。通過人類的技術手段要想達到佛的境界那麼大本事,能夠看透那麼多層空間宇宙,人類永遠都達不到。”(《紐約法會講法》)
分子的物理性質決定於分子大小、形狀、分子間的作用力以及分子和電磁輻射及其場的相互作用。例如當分子間的距離極小時,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表現為引力,但隨距離進一步增大而很快減小。分子的化學性質是由化學鍵的本質和化學鍵所連接的原子所決定,但是在較複雜的系統中,分子結構的某部分的空間位置也起作用。
在生物界中,分子的吸引、排斥、聚集、擴散、吸附等一系列現象都可能在生物體的外在表現上體現出來,也就是說生物界中的一切現象和表現形式,如生物之間的爭鬥、維護、聚集、攻擊等現象都可與分子之間的作用機理有關。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課題,特別是分子空間中的各種複雜反應與人心理空間的作用關係,更值得研究。
李洪志大師說:“這個宇宙相當的複雜,而且複雜的成度令佛、道、神都驚嘆,不只是人了,而人所認識的這個宇宙只是在一個層次面上。我以前講過了,人類所能認識的物質表面,看到的最大粒子是星球、銀河系;最小的粒子用儀器可以知道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電子、夸克、中微子,再往下就不知道了。可是離人的本源物質,離構成生命的本源物質相差不知多遠。無數億倍、無數億無數億還不能到頭,物質就微觀到那種成度。可是物質越微觀,整體體積越大,你不能單看一個粒子。它的一個粒子只是它那個體積的一點,可是它卻是一個整體。那麼物質的粒子越微觀,它的整體的那個面可能越大;物質構成的粒子越大,那麼它的層次面不一定越大。人類只認識了由分子組成的這個空間,還固步自封,又用各種實證科學的定義限制了自己,突破不了。你比如說空氣、水、鋼鐵、木頭,包括人的身體,一切你生活的空間都是由分子構成的,你就像生活在分子這個境界的海洋裡、由分子組成的這個立體畫面裡一樣。宇宙飛船飛的再高,也跑不出去分子所構成的這個空間;電腦再發達也比不上人腦。當然人類社會也不是一點沒有突破,人類已經認識到分子、原子、夸克甚至中微子,可是科學看到的只是粒子存在的一個點,沒有看到不同粒子存在的整個面。如果看到了那個面,那麼人就看到了宇宙的另外空間真實存在的景象了。而那個原子它不只是人類看到的一個粒子,就其粒子本身,如果能把它放大了看,放大到一個小星球一樣大,就能看到由原子物質組成的物體上的那些由原子組成的生命、物質、水、植物、所存在的一切物質形式。人類突破不了這一點。”(《北京國際交流會講法》)
從原子這種具有無形邊界的小粒子,到組成不同分子複雜的空間結構,直接構成世界上一切物質的表面形式,是一個複雜奇異的組合過程。人們知道,最簡單的分子是氫分子,一克輕重就含有10的23次方個以上的氫分子。一滴水中就有幾億個水分子。在這個粒子的海洋中,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上所有分子的面紗同時揭開時,那會是一種什麼景象呢?是一個個小粒子擠滿了整個世界,呈現出一種無序的狀態嗎?肯定不是,因為粒子的大小不同、性質不同、各處的密度不同、排列組合方式不同、互相之間的作用機理也不同。更重要的是粒子無形球面邊界的相互聯接,在宏觀上,整體來看分子的構成表現形式,應該是更為壯觀、更為美麗的物理圖景⋯⋯這並非是猜想,只是人類目前沒有這種技術手段,不能同時揭開所有分子的面紗。現在我們的研究方法對探索和認識物質的構成而言,就像地質鑽探一樣,從細胞至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到中微子,這樣不斷地向微觀世界探索,但卻無法從同一粒子的一個層次面上展開整體的研究,如果能那樣研究,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觀念將會發生根本的變化。有的科學家也已經看到目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李洪志大師說:“物體存在的形式是這樣的,可是它的表現形式卻不是這樣的。而我們的眼睛卻有一種功能,能夠把我們物質空間的物體給固定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狀態。其實它不是這種狀態,在我們這個空間中它也不是這個狀態。例如在顯微鏡下看人是個什麼樣?整個身體是一個鬆散的、由小分子構成的,就像沙子一樣,顆粒狀的、運動的,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在運動著,整個身體都在蠕動著、運動著。身體表面不是光滑的,不規則的。宇宙中的任何一種物體,鋼、鐵、石頭都是一樣,它裡面的分子成份都是運動的,整個形式你都看不見,其實它都不是穩定的。這張桌子也在蠕動著,可是眼睛卻看不見真相,這雙眼睛能給人造成一種錯覺。
不是我們看不了微觀下的東西,不是人沒有這個本事,而是人天生就具備著這樣一種本事,在一定微觀下的東西他是可以看的到的。恰恰我們人有了這個物質空間的這雙眼睛之後,就能給人製造這樣一種假相:讓人看不見。所以過去講,人們看不見的不承認,修煉界歷來認為這種人悟性不好,被常人的假相迷住了,迷在常人中了,這是宗教中歷來講的這句話,其實我們看也是有道理的。”(《轉法輪》)
至此,你應該明白大法弟子為甚麼冒著生命危險到處講真相?是為了救度你。因為人類就生活在迷的空間內,看不到宇宙的真相,聽不到宇宙的真理,看不到人類未來的真相。看看宇宙的真相、看看人類的亂象、再看看邪惡的真相、聽聽迫害的真相……,你就明白為甚麼神叫我們在危難時來救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