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6) :紫砂煉泥法和步驟解析

意文


【正見網2019年10月21日】

清代詩人汪文柏登臨古陽羨後寫下"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一丸土就是名聞天下享有「泥中泥」美譽的紫砂壺的唯一原料——紫砂泥,又有"五色土"、"富貴土"之美稱。至今,世上尚未找到與之相媲美的礦土。

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的紫砂礦,是紫泥、本山綠泥和紅泥這三大類的統稱。紫砂礦具有高強度、抗熱震性和透氣性,以及優良的結合性和穩定的可塑性,因此能賦予紫砂茗壺手工成型、拍、壓、塑、鏤、刻等多種工藝技法。

古法練泥步驟解析

古人不懂紫砂的化學結構,只知其物理特性,用感官去感受,累積經驗,掌握特性。不同特性的礦料用不同的方法練泥,紫砂的特性細微,千變萬化的,沒有一成不變之法,這就是為什麼幾百年來,紫砂泥的煉製方法全靠師徒制,沒有書本知識傳承。

礦層開挖出來的泥塊狀似岩石,俗稱「生料」,是無法制壺的,需經過一系列的煉泥處理,才能成為制壺泥料。

古人在沒有機械化設備的情況下如何練泥呢?

《陽羨茗壺系》記載「造壺之家,各穴門外一方地,取色土篩搗,部署迄,弇窖其中,名曰養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

第一步:選料

剛開採下的紫砂原礦(網路圖片)

選料是決定紫砂泥料品質的關鍵環節,因紫砂材質內外不施釉,泥料的純淨與否,將直接影響燒成後的作品的色調和器表質感。

選料時,先把不同種類的礦料分類,分的越細緻越有利於體現本質特性。剔除礦料中較明顯的雜質物,如廢土,銹片,夾石等,再把礦料攤曬在露天堆場稍做風化,待鬆散成小塊狀後,再經手工認真揀選。
開採千噸陶土,方能得一噸左右紫砂泥。

第二步:露天堆放、自然風化

(網路圖片)

經過揀選後的紫砂料,要先露天存放3個月以上甚至數年,任其風吹雨打、日曬夜露冰凍,通過風化,使礦料逐漸分解稱片狀,也就是常說的「瓜片」。

並且由於雨雪的溶解作用,可部分溶解鹼金屬與鹼土金屬鹽類〔1〕,使耐火度提高,以及提升外觀色澤純淨度。

風化最好是歷經冬夏兩季,冬天主要起分散崩裂作用,夏天主要起悶料作用以增加礦料腐殖酸形成。礦料風化的時間越長,風化過程就越徹底。礦料在有氧分的條件下吸足水分,伏去火氣,自然裂解,既可以形成腐殖酸,使泥性純良,還可以增加礦料自然細度,有利於粉碎加工。

朱泥礦料屬於嫩泥,為保留礦料中的顆粒含量,一般不進行風化處理,而是通過熟泥長時間的陳腐來改善泥料效能。

第三步:洗礦、分類

洗淨分類的礦料(網路圖片)

真正的黃龍山原礦伴生礦非常豐富,入水洗刷去除表面雜土後,礦料結構的層次一目了然。比如一塊既有紫泥又有段泥的夾層原礦,入水後礦料變得疏鬆,可以將原礦進行不同礦料的分揀。而外山料不用洗泥這步驟,因為外山料的礦層結構較為單一,伴生礦少或者不明顯。

風化後的原料在配料前,須要用人工剔除一些鐵質、石灰岩、玄武岩等雜質。方法是用一塊巴掌大的磁鐵,在礦料裡穿梭,就能吸出泥料中含鐵成分的雜質。通常只能除去強磁性礦物,如金屬鐵、磁鐵礦等,而有些弱磁性含鐵礦物如菱鐵礦、黃鐵礦、黑雲母、等較難去除。

黃龍山紫砂礦青段壺的鐵熔點(唐韻紫砂)

黃龍山老朱泥燒成後自然出現的黑氣與鐵熔點(唐韻紫砂)

紫砂泥中的內含物以石英、高嶺土、赤鐵礦和雲母為主,上述步驟不可能完全去除鐵質,所以純正礦料燒出來的紫砂壺成品,多少會有黑色的鐵熔點,或是黑碳素產生的黑暈。這些情況並非瑕疵品,視為自然材質美。沒有這些特徵反而說明原料非由正常練制的,可能是通過酸洗去雜質的。

第四步:粉碎、過篩

古法練泥在這一步驟,量大時用石磨,量少時用石臼搗杵的,兩種方式在成品上並無太大區別。


古法石磨粉碎(網路圖片)

紫砂泥料粉碎分為粗碎和細碎:

粗碎:是在攤曬拼料時以人工擊碎,也可以採用破碎機進行。
細碎:通常採用輪碾機或粉碎機,將碾盤上的物料進行反覆碾壓,同時也具混合泥料的作用。
放大鏡觀察下,石磨製出的顆粒接近圓形;電摩制出的顆粒呈不規則形。

(網路圖片)

現在多使用篩分機來進行操作,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工勞動,並大大提高了篩分效率。

粉碎後反覆過篩,直到所有的礦料過篩成統一目數的粉末。篩孔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2〕。

紫砂燒成後會因目數的不同,而產生質感的差異性(網路圖片)

第五步:水拌、靜置

(網路圖片)

將過篩的粉末加水放置於圓底大缸中,浸泡半年以上,且需要不定時的搗泥,拌泥,讓其分解和結合得更加徹底,使泥組織各部分均勻和潤。直到用手抓起後不黏手並留有指紋,而且指紋在兩個小時後還清晰可見,不變形,則達到制壺所需的可塑性。

古時候和泥需用「無根水」(雨水)。若使用自來水,水中的淨化劑成分,在燒制過程中會隨著水分的揮發在坯表面形成鹽析,使成品色澤變雜。現在一般練泥廠都使用井水來和泥。

第六步:陳腐

加水攪拌均勻製成製成約寬六寸、長一尺之濕泥塊,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氣蔭暗潮濕處(地窖),這個存放的過程就是紫砂泥料陳腐的過程。也稱為陳化、困泥、養土、困料、儲泥。

陳化、困泥、養土、困料、儲泥(網路圖片)

泥料在潮濕而不透風的環境中起物理、化學變化之後,可使泥料的性能得到以下改善:

1.有利於泥料氧化和水解反應的進行,同時兼具細菌作用,促使有機物的腐爛,並產生有機酸。泥料中的有機質成為膠狀體後,增加泥料的粘性,利於製品的成型與燒成,不容易開裂和變形。

2.泥料的黏土顆粒在充分水化的狀態下,進一步的氧化還原反應,促進泥料破裂,使其鬆散而均勻,顆粒的稜角鈍化,因此在燒成後「水色」佳,容易泡養,會呈現「紫砂如玉」般的質感。

陳腐時間越長越好嗎?

陳腐的時間一般為一年以上,不一樣的泥料陳腐時間有所不同,依據其粘性以及製作時的難易程度為標準。可以通過試片的燒制來判斷是否到位。既掌握了燒制的溫度,也能判定它的陳腐的時間。

陳腐時間不見得越長越好,比如一些嫩泥礦,如朱泥,陳腐時間如果過長,顆粒易出現溶解現象,成品顆粒質感就會減弱。

所謂泥料的新、老,不是指的陳腐時間,是指礦土出礦的時間。另一種物理礦物的說法是跟其形成的時間有關,紫砂礦脈愈下層它形成的時間越久,愈上層的礦脈形成就愈新時間較短。

泥料的陳腐不是這麼簡單扔在角落不管,那可能陳腐不到位,陳腐30年和陳腐1年並沒有區別。

因為陳腐過程中要工人們不定期的查看泥料水分的情況,沒水了就要添水。這一上一下的,幾百上千斤的工作可不是簡單的活兒。

(網路圖片)

陳腐超過五年,泥料過度氧化燒出來的壺會有「花泥」現象。即使在二、三十年前,紫砂還不被熱捧時,堆在房間裡陳腐的泥料也不會超過五年。

網路上一些賣家的說法,「陳腐幾十年老料」,放漏撿漏、聽聽就好,可別當真。

第七步:捶泥

陳腐過的泥塊還需再用木錘捶打,逐漸排除泥中的空氣,以加強泥料的韌性。

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到60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機械真空練泥的過程:

機械真空練泥機(網路圖片)

泥料通過真空練泥機擠壓,徹底排除空氣,令其組織更均勻,緻密度和可塑性更好更易成型,也提高了坯件的乾燥強度和機械強度。省工、省時、省力,提高生產效率。也是現在紫砂練泥大多採用的方式。

但缺點是其顆粒呈定向排列,泥料中潛伏著應力會在高溫燒成中釋放出來,使坯件各部位呈不均一的收縮,從而引起製品收縮、變形率加大。

(網路圖片)

手工練泥的過程:

手工練泥是將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反覆捶打、擠壓,或是採用腳踩踏的方式直到用刀划過後能看到泥料斷面發亮,表示空氣已基本排除,否則燒成後極易產生氣泡。與揉麵團原理相似。

手工泥的成品特點。其顆粒質感飽滿,且顆粒粗中帶細,細中有粗,完美保留了不同伴生礦的結構層次感,器表的肌理顆顆分明,胎質富有滋潤的光澤質感。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較優的氣孔率和吸水率。這種原汁原味的顆粒特質與現代練泥的粗目數有著本質的區別,老味十足。


採用手工煉泥法的黃龍山老朱泥(唐韻紫砂)

經過幾十年工業化生產後,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原始的手工泥料比機制泥料更能體現紫砂的本質和特性。近年來,一些高檔紫砂作品的製作用料又開始恢復到原始的手工練製程序。

註:
〔1〕    鹼金屬與鹼土金屬鹽類
鹼金屬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ⅠA族除氫(H)外的六個金屬元素,即鋰(Li)、鈉(Na)、鉀(K)、銣(Rb)、銫(Cs)、鍅(Fr)。
鹼土金屬指ⅡA族的所有元素,共計鈹(Be)、鎂(Mg)、鈣(Ca)、鍶(Sr)、鋇(Ba)、鐳(Ra)、*(ubn)七種。

〔2〕網目就是2.54厘米(1英寸)長度中的篩孔數目,簡稱為目。目,就是衡量顆粒大小的單位。目數越大說明顆粒越小,目數越小說明顆粒越大。

圖片來自網路 、唐韻紫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