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與生態:艾比湖的衰落

陳思 編輯


【正見網2004年03月27日】

艾比湖位於新疆西部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是新疆第一大鹹水湖,鼎盛時期湖面曾達三千平方公裡。但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由於大規模墾荒和興建水壩引水,入湖水量迅速減少,湖面急劇縮減,到上世紀末僅有五百三十平方公裡,乾涸的湖底成了沙塵暴的沙源。 每年春天,來自阿拉山口的強勁大風吹起艾比湖的裸露沙塵,直上一千米的高空,這股沙塵在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青海、甘肅、內蒙古、北京等地緩緩降落,成為上述地區沙塵暴的主要策源地。

艾比湖形成於第四紀高山冰雪融水豐沛時期,大約8 000年前後是古艾比湖的鼎盛時期,湖面積約3000~3500平方公裡。後來氣候發生變化,大約在3500年前後氣候變干,湖面縮小,至20世紀40年末,湖面干縮到1200平方公裡,儲水量減少到30億立方米。面積年縮小0.013-0.077平方公裡。這一過程可為自然干縮過程,非常緩慢。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艾比湖呈現急劇干縮,50年艾比湖面積由1200平方公裡縮小到530平方公裡,儲水量由30億立方米減少到7億立方米。專家說,到20世紀60年代前由23條入湖河流減少到僅有7條,到目前入湖河流只剩下精河、博爾塔拉河兩條河流,奎屯河、四棵樹河、古爾圖河等其他河流都已相繼攔截築壩,河水斷流。大規模的水土開發是重要原因。80年代比50年代,艾比湖流域人口增長了9.7倍,耕地面積增長了8.8倍,引水量增加了7.1倍。專家估測,平均每增加1萬公頃耕地(乾旱地區的耕地只能依賴灌溉), 湖面就會縮小40平方公裡。水壩引水建設在艾比湖的衰落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艾比湖及湖濱地帶5000餘平方公裡濕窪地帶,被專家們形像比喻為艾比湖流域區乃至整個天山坡帶的「腎臟」,其地貌、土壤、水文、動植物構成了獨特的荒漠生態綜合體。有關專家認為,這個綜合體一旦發生變化,將對周圍環境產生連鎖反應,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專家指出,目前對北疆地區影響最大的是沙塵暴,由於乾涸湖區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面積縮小再加上大量的樵採,造成艾比湖流域平原裸地日益擴大,沙塵源面積急劇增多。現在,艾比湖已成為北疆沙塵暴天氣主要沙源地。據測算,從這一地區每年被吹走的沙塵達480萬噸。影響還不止於此,由於艾比湖的沙塵主要成分是鎂鹽,隨著大風到處飄灑,降到農作物上不僅影響其生長,還直接影響到人畜的健康。據測算,艾比湖區域年平均大風日數多達164天,最高達185天,一年中幾乎一半的天氣處於大風中,鎂鹽的危害性不可低估。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艾比湖面積以每年平均20多平方公裡的速度縮小,為自然干縮期的290倍。現在每開墾一萬畝土地,湖面就要縮小40 平方公裡,如果按現在的灌溉水平,再擴大耕地13公頃,艾比湖將不復存在。

參考資料

《水壩建設的生態困惑》
《艾比湖成為新疆最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