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2023年夏行秋令

白玉熙


【正見網2023年07月08日】

今年2023年是癸卯年,到了夏季,會出現秋季氣候特點,火氣不足,涼氣偏盛,雨水過多,又涼又濕。人必比往年容易犯脾胃寒濕瀉痢以及心悸等病症。了解這些,就可以提前防範疾病。保護好自己的脾胃,多吃健脾祛濕和養心的食物。

上醫治未病的秘密  人人皆可掌握

古代中醫治病,講上醫治未病,現代人僅僅知道養生保健的字面意思,只關注自己的身體,來努力預防疾病,這樣根本無法真正做到預防,因為人生天地間,不知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無法提前預測每年的氣候如何作用於人體,會流行什麼病,再結合自身五臟六腑的強弱情況來預測自身會如何感應,出現什麼不適的症狀,就不能做到真正的預防疾病,對醫生來說,也就無法達到治療未病的境界。

說白了,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觀在醫學上的應用。一個醫生,治病不能做到將人放在天地之間來看病,也就是說,不能提前預測每年各個季節的氣候變化特點,就無法得知每個季節會流行什麼病,容易影響哪些臟腑得病或不適,就無法提前對自己的病患進行提醒和預防調理,就不能成為上醫,等到病人出現不適症狀,病已形成才來下藥,就會讓病人吃盡苦頭,或變成死症不治。這些內容,在《黃帝內經》有七篇大論進行論述,人們將這些理論歸納成一個醫學術語——「五運六氣」,說白了就是天地間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運行,產生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的變化對人體如何影響的學問。

大家可能要問了,自然界氣候每年如何變化,如何影響身體,這麼宏大的學問,誰能掌握啊,那得有多難啊,其實一點也不難,古人早就把推算方法定下來了,只不過我們今天看到那些名詞沒有那樣的陰陽五行的思維,不理解罷了。就像現代用阿拉伯數字,古代如果沒人用過,沒有人見過,那擺在古人面前,會覺得是一些看不懂的符號,同樣記帳,同樣內容的帳本,誰也看不懂記的是什麼,但其實很簡單,所以古代五行陰陽六氣推測氣候和人體的對應關係這套學問,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只是思維概念不熟悉罷了。但我們今天不可能在這短短的文章中展開論述,我們只就今年夏天的情況,把大致推斷的結果簡單說說,以便大家根據自身體質注意防病。

大家知道過去古代紀年,用十個天干配十二個地支紀年,60年完成一個循環,叫甲子紀年法,比如今年就叫做癸卯年,癸是天干,卯是地支,我們現代的人就不理解了,古人為何那麼麻煩,非要每年配什麼天干地支,其實《內經》裡黃帝和岐伯討論說過,古人善說天的,往往是為了對應人事。也就是說,古人觀天文察地理,是要應用於人的生活的,處理人事用的,那當然最重要的人事之一,就是百姓的吃穿和疾病,這個天干地支就包含了每年的陰陽五行的全部信息,用來預測氣候變化,好提前做好農業和疾病的預防工作。這就是黃帝在五千年前定下天地人三才宇宙觀和五行陰陽干支曆法的原因。是要用在農業與醫學上的。絕對不會沒有用而把每年配上天干地支的。

癸卯年如何防病

那麼,今年癸卯年,天地自然界蘊含著怎樣的陰陽五行的變化呢?為何夏行秋令呢,為何人的脾胃容易寒濕腹瀉呢?我們可以簡單說一說其原理。

凡是遇上天干為戊、癸的,屬於五行運化為火運,表示這一年,五行中的火,統管整年,古人認為是天上南方火德赤帝在主管今年的氣候。但戊癸兩者不同的是,前者火氣過盛,癸年則火氣不及,也就是比較弱,仿佛國君下達的號令不行。

因此遇到天干為癸的年份,火氣不足,夏天屬火,就會出現夏季草木長勢不盛,秋天屬金,容易提前進入下一個季節——秋季的氣候現象,原本五行中的火,會克制金,如今,火太弱,金氣反而欺辱火,所以,夏季火郁,金涼之氣影響夏季,出現了涼寒之天氣。加上地支為卯,地上之氣輪到金氣主管上半年氣候,天地兩金疊加,金能克木而生水,寒水旺盛又來克制火,火氣木氣更加抑鬱,因而寒濕加臨夏季,人的脾胃系統屬土,最怕寒濕,火原本能生土,今弱而不能生土,脾胃弱而寒濕,陽氣不升,濕氣太過,人就容易飲食不振,腹痛下痢。所以,腸胃病變多發。

當然,脾胃健壯者今年也許影響不大,但原本就脾胃虛寒的病患就要注意了,還有心臟有病的或心火不足的(心五行屬火,對應夏季),也容易犯病或感到心悸心慌,有的出現唾液總是有鹹味的感覺,就是心火不足,腎水(味咸)來犯心火的結果。 《內經》說腎水之氣會通達舌頭變成唾液,因此感覺舌頭鹹鹹的。

所以,這個季節,脾胃太弱或心火不足的,注意多吃「紅小豆薏仁姜棗紅糖水」,可有效防治夏病。姜棗紅糖溫補脾胃去寒補血,紅小豆利水去濕還補心氣,薏仁可祛濕氣。如果因脾胃虛寒而腹痛泄痢,身邊沒有薏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熬一碗濃濃的紅小豆湯(紅小豆100克左右,水三碗,小火熬爛後剩下一碗水的量),喝下去,腹痛泄痢很快就止住了,放入紅糖和姜效果更好。平時常喝紅小豆大米粥,多吃紅色食材,也是一種健胃祛濕,補心養心,預防疾病的好方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