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無加諸人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6年09月1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1)諸(2)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3)也,非爾(4)所及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注釋】

(1)加:有上對下、未給予尊重或選擇、非出自於對方的自由意志之類的意味。
(2)諸:之於。
(3)賜:子貢姓端木名賜。
(4)爾:你。

【語譯】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給(之於)我什麼,我也不願強加給(之於)別人什麼。」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目前能達到的境界。」

【研析】

別人強加之於我什麼,和我強加之於別人什麼,這都是常有的事,除非聖賢,一般人很難免除。就算是有識之士,想擺脫讓人難以清靜自在的外在干擾,約束自己的言行,在短時間內也很難如願。那種如意的、超然的、從紛擾和塵勞中遺世獨立出來的境界,只有靠長期的修心養性,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得到昇華,並且償還虧欠別人的,才能真正達到的。反之,越強的自我和越是自以為是的人,往往越容易表現出強加之於別人什麼,而且越是難以容忍必然隨之而來的別人強加之於自己什麼,就這麼自我矛盾著。子貢的願望是好的,但那種境界不是能盼得來的,還得身體力行才行。

【延伸思考】

有些人往往把自己想的很完美,放任自己的空想、浮想、妄想和夢想,活在其中,不想清醒。為何人往往不肯面對現實、面對自己的不足、正視自己所犯的過錯?光靠空想的很美就能使自己的心性達到那個境界嗎?想想自己有什麼缺點,如何克服這些缺點?

人非聖賢,必定有過,如果自己對別人造成傷害,按公平的理來看,自己必定得痛苦償還別人的,但很多人不肯去面對,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反而一味地厭惡和逃避,認為天理對自己不公。試試看:下一次當你覺的別人強加之於自己什麼時,試著讓自己坦然接受而不逃避,並且反省自己曾經強加之於別人什麼?

【說故事時間】

寬恕仁厚 不計人過

宋代丞相魏國公韓琦在定武統領軍隊時,一天晚上寫信,叫一位侍兵在旁邊舉著蠟燭。侍兵看別的地方,蠟燭燒著了韓琦的鬢髮,他立即用衣袖拂滅了它,繼續像剛才那樣寫信。過了一會兒,回頭一看,已經換了一位舉蠟燭的侍兵。韓琦擔心主管會懲罰那位侍兵,連忙對主管說:「不要換掉他,他已經懂得怎樣持蠟燭了。」軍隊中官兵都很佩服他。

韓琦鎮守大名府的時候,有人獻上兩隻玉杯,說:「是種田的人進入破墳找到的,裡裡外外都沒有可挑剔的瑕疵,真是絕世之寶啊!」韓琦用白金酬謝送杯的人,對兩隻玉杯十分喜愛。每當設宴招待客人時,都專門擺一張桌子,用綢錦覆蓋,然後把玉杯放在上面。

一天接待管理水運的官員,準備用這兩隻玉杯裝酒待客,不一會兒,被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倒,兩隻玉杯都打碎了,客人都很吃驚,那位侍兵也跪在地上等候懲罰。韓琦神色不變,笑著對客人說:「凡是東西壞與不壞,都有自己的運數。」過了一會兒轉過去對那侍兵說:「你是失誤造成的,不是有意的,那有什麼過錯呢?」客人都嘆服韓琦寬大的氣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