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9月0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1),以順天下,民用(2)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3),聿修厥德。(4)』」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注釋】
(1)至,達到了頂點。要,要領,關鍵。指先王具備至高無上的德行,而且掌握了最根本的天道。
(2)用,因此。
(3)爾,第二人稱代詞,你(們),你(們)的。
(4)聿(yu),句首、句中語氣詞。厥(jue/),代詞,那個。
【譯文】
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參陪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具備至高無上的德行,而且掌握了最根本的天道,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曾參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要無時無刻都思念你的先祖,要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講授】
孔子為甚麼把孝看作是至德要道,孝為甚麼會有那麼大的作用?因為孝符合了德和道。老子講:「重積德則無不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尊道重德就無往而不勝。先王們懂得這個道理並且身為孝的楷模,所以萬民歸順,天下太平。
德是安身立命之本,人生的福壽、康泰、榮祿都是由德而生。「無德而不得,失德而散盡。」(《富而有德》)積德行善首先要做到孝,君王教化百姓,父母教育兒女首先講孝。這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本著歷代的孝治法則,在《孝經》中放在經首,開宗明義,強調孝的作用,孝的重要,孝貫穿人生的始終。
做人哪,孝為百行首。
【延伸思考】
1、孝與自己的立身行道有什麼關係?
2、怎樣理解「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
【講故事時間】
舜其大孝
舜帝,姓姚,名重華,號稱舜,是河北省冀縣人,他的父親是非不分,頑固而不講道理,後來雙目失明,因此當時人都稱他為瞽瞍。他的生母早逝;父親再娶後妻,他的後母陰毒狠辣,口中沒有忠信之言;生下一個兒子名叫象,就是舜的弟弟,性格狂傲。後母喜愛親生的兒子,對待舜象仇敵一樣,常在瞽瞍面前說舜的壞話,撥弄生非,因此這三個人都有要殺害舜的想法。但是舜天性孝順仁厚,對父母恭順而盡禮,不失人子之道,沒有絲毫懈怠;與象相處友愛仁慈;舜沒有過失,雖然想殺害舜,但找不到藉口,沒有辦法殺害他。然而舜只想能常在身邊侍奉父母,盡孝道,心裡就感到滿足了。在家裡人要加害時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父母以幫助。
舜二十歲的時候,他的孝行,已傳聞各地,三十歲時,堯帝正訪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於是四方群臣,都推薦舜。於是堯帝訪到了舜,並將兩個女兒嫁給舜為妻,以便觀察他內在的品德;又讓九個兒子和他交往相處,以觀察他的處世和才幹。舜婚後住在媯>I(山西永濟縣首陽山下),行為非常謹慎寬厚,因此堯的兩位女兒,沒有因為自己是公主就瞧不起舜及他的親戚,而是都能克盡婦人之道。舜待人謙和,做事勤勤懇懇,到處受人歡迎擁護,在歷山(永濟縣雷首山)耕地,舜耕田把好地讓人,歷山居民都受他的感召互相也不爭了,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雷首山下的雷水)捕魚,舜把魚多的地方讓給別人,在他的帶動下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雷澤居民都願讓房屋給他居住;在河濱(永濟縣北部)燒陶器,制陶質量好,還常常講道理解決人們的爭執糾紛,陶業居民都與他合作,因此河濱出品的陶器都不粗疵而特別精細;人們都願意同他在一起,凡是他住過的地方,都受他的感召,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
見了這些,堯就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衣服,給他一張琴,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牛和羊。雖然如此,可是瞽瞍和後母還是想殺害他,有一次叫舜修理米倉,見舜上了倉頂,就從下面放火燒倉,舜趕緊用胳膊夾兩個鬥笠從米倉上跳下,逃脫此難。過後瞽瞍又讓舜挖井,等舜深入井底時,立刻把土石往井中填,幸而舜從井底旁邊洞口逃出,又逃過這次災禍。
堯見舜居家和處世一切表現確是一位有才幹的賢者,深為器重;因此舜五十歲時,即讓他代行天子的職權,辦理國事,果然天下大治,四方擁護;到六十一歲那年正式繼承堯而為天子。即位後,戴著天子旌旗回鄉省親,對父母恭敬孝順,小心謹慎的情況,還是如同昔日為人子時一樣;瞽瞍和象都被感化了。封弟弟象為諸侯。舜在位有三十九年之久,享年一百一十歲。
後來,孔子在《中庸》裡稱:「舜其大孝」,也就是說:「舜,真是大孝之人啊!」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課後作業】
1、誦記聖言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卷一・學而第一》)
(2)、「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2、閱讀史書,講歷代記載的仁德行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