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9月19日】
*正見網2006年09月16日登載「蓮出淤泥」:
原詩第四詩節:「農工商賈軍政臣//行行法徒正乾坤//橫掃爛鬼慈救人//蒼宇永駐真善忍」。第一句中的「臣」改為「學」,因「軍政」中已有「臣」的內涵,而「學」卻被漏掉了。第三句改為「 慈悲救度掃爛鬼」保留原意,但讀起來通順些。
*正見網2006年09月16日登載「懷古看今」:
登載時刪去了原詩標題後面的「(新韻,古風律詩)」的說明,因為我們不能確定作者所說的「新韻」是哪種韻,更不知道作者用這種新韻的原因。至於說「古風律詩」,可以理解為一種詩體,或者是一種風格。根據作者的稿件,我們認為應該是指風格,否則作者就可能會把這種新詩體的具體要求交代一下,以便我們接受這種詩體時可以根據作者的標準去審閱原稿。創造一種新詩體是個嚴肅的問題,如果任何作者希望創造一種新詩體,我們都希望作者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要提出自己創造新體的理由,並且擬出一個具體而合理的定義的細則,可以使任何人都能根據這種定義去創作和評判。
*正見網2006年09月17日登載「詩四首:世人迷、人心、識破、敗象」:
其中第二首的原文是「示宗教徒:神在世上行,世人看不清。末劫大審判,善惡是人心」。其標題牽涉的面很廣,而且「世人看不清」也不單是「宗教徒」,我們不應該把宗教徒特殊化,這樣不但起不到好的勸善作用,反而可能引起對方反感,因此據內容把標題改為「人心」。另外,「清」和「心」隨然讀音相近,但不同韻,因此原詩就不押韻了,按理也就不能登載了。好在原詩第一句尾字「行」是押「清」的,因此把原詩四句的次序重排,使其押韻:「善惡是人心,世人看不清。末劫大審判,神在世上行」。
原詩第四首「敗象」本來是以元曲「山坡羊」的形式投稿,但因為平仄、韻腳都不合曲譜的要求,因此去掉曲牌,以長短句詩的形式登載。
*正見網2006年09月17日登載「法中錘--讀《憶師恩》有感」:
湊巧,這首詩的形式也是仿照元曲「山坡羊」的句式寫的。但作者知道自己沒有按照任何平仄格式寫,也猜測可能除平仄外,還有別的要求,因此沒有使用「山坡羊」的曲牌來投稿,但在來稿中表達了對學寫元曲的興趣。下面我們就順便把元曲寫作的要求簡單的說一下。為了方便,我們把它和宋詞對照著說。
和宋詞有詞譜一樣,元曲也有曲譜。每一個固定的詞、曲譜,都至少包含下面的基本信息:全詞(曲)共有多少字,分為多少句,共有多少韻腳,這些韻腳放在哪些句子的尾字上(特殊的韻也會出現在句子中間)。曲比起詞來更複雜的是:詞的字聲只分平、仄兩種,對於仄聲中的去、上、入聲不再分別要求;而曲卻往往要求分別去、上聲,(北曲)並把入聲全部分到平、上、去三聲中去。因此曲譜中要求用去聲的,就不能用上聲;用上聲的也不能用去聲,而在詞譜中就都屬仄聲,不再分別了。你看到曲譜中寫的「平」,可是讀到某些作品卻發現那地方用了仄聲字,仔細一看,那個仄聲字一定是個入聲字,是北曲「入派三聲」的結果。元曲另一個讓初學者發懵的特點是:用襯字。同一曲牌,你看這個作者這一句是五個字,另一個作者卻寫出七個字來,去查曲譜,卻是三個字!
對於想學詞、曲寫作的作者來說,第一個必須過的是平仄關:要能正確判斷自己用的每個字是平聲字還是仄聲字,否則你就寫不出合譜的作品來。在沒有過這關前,你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詞、曲格式拿來模仿著寫(就像上面第二位作者那樣),這樣寫出的東西雖然不可能合譜,但至少鍛鍊了自己按固定字數和韻腳寫句子的能力。與此同時,逐漸調整句子中的平仄格式,向譜上要求的格式靠攏,能成功固然好;不能成功,至少還能以詩歌的形式發表,自己的努力也絲毫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