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8月0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黃帝者,少典之子(1),姓公孫(2),名曰軒轅。生而神靈(3),弱而能言(4),幼而徇齊(5),長而敦敏(6),成而聰明(7)。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8)。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9),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10),諸侯咸來賓從(11)。而蚩尤(12)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13),治五氣(14),埶五種(15),撫萬民,度四方(16),教熊羆貔貅貙虎(17),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18)。
披山通道(19),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20)。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21),合符釜山(22),而邑於涿鹿之阿(23)。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24),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25)與為多焉。獲寶鼎(26),迎日推莢(27)。舉(28)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29),幽明之占(30),死生之說(31),存亡之難(32)。時播(33)百穀草木,淳化(34)鳥獸蟲蛾(35),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36)。有土德之瑞(37),故號黃帝。(出自《史記卷一黃帝本紀第一》)
【注釋】
(1)少典之子:《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也就是遠古部族的名稱。子,指後代。
(2)公孫:《索隱》引皇甫謐云:“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據此,則黃帝姓姬。
(3)生而神靈:一生下來就具有神異之氣。
(4)弱而能言: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弱,年幼,這裡指出生不久的嬰兒。
(5)徇(音迅)齊:通“迅疾”。疾,指思考敏捷或口才好。
(6)敦敏:誠實勤敏。敦,敦厚,誠實。敏,勤勉。
(7)聰明:本為聽力好、視力好,即耳聰目明之意,這裡指見聞廣博,能明辨是非。
(8)世衰:神農氏的後代衰敗了。世,後嗣,後代。
(9)百姓:指貴族,百官。百姓在戰國以前是對貴族的總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
(10)不享:不來朝拜的諸侯。享,諸侯向天子進貢朝拜。
(11)咸來賓從:都來歸從。咸,都。賓從,歸順服從。
(12)蚩(音吃)尤:傳說中的九黎國君。
(13)振兵:訓練軍隊。振,整頓。
(14)治五氣:研究四時節氣變化。五氣,五行之氣。古代以五行配四時:春為木,夏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個月,即陰曆六月)為土,秋為金,冬為水。
(15)埶(音譯)五種:種植五穀。埶,種植。五種,黍、稷、稻、麥、菽等穀物。
(16)度(音舵)四方:丈量四方土地,加以規劃。度,量長短。
(17)熊羆(音皮)貔(音皮)貅(音休)貙(音出)虎:都是猛獸名。《索隱》認為這六種猛獸經過訓練可以作戰。《正義》以為是用來給軍隊命名的,藉以威嚇敵人。有人認為這六種猛獸可能是六個氏族的圖騰。
(18)平者去之:平服了就帶兵離開。去:離開。
(19)披山:開山。披,開。
(20)岱宗:即泰山。
(21)葷粥(音熏玉):部族名。即秦、漢時的匈奴。
(22)合符釜山:釜山的瑞雲與黃帝的黃雲之瑞相符。合符,驗證符契。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用竹木或金玉製成,剖而為二,雙方各執一半,用時相合以驗真假,叫做合符。
(23)邑於涿鹿之阿(音痾):在涿鹿山的山腳下建立都邑。 邑,都市。這裡是建城邑的意思。阿,山腳。
(24)官名皆以雲命:用雲來命名官職。《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25)封禪: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天地山川的盛典。在泰山築壇以祭天叫封,在梁父山辟草以祭地叫禪。
(26)獲寶鼎:傳說黃帝曾得到上天賜予的寶鼎。
(27)迎日推莢(音策):預先推算日、月、朔、望等未來的時辰。迎,有“逆”的意義,即預推的意思。推,推算。莢,同“策”。指用以占卜的蓍(音失)草。
(28)舉:提拔任用。
(29)天地之紀:指天地四時運行的規律或程序。紀,規律。
(30)幽明之占:對於陰陽變化的占卜。幽明,指陰陽。
(31)死生之說:養生送死的儀制。說,儀制。
(32)存亡之難:國家存亡的道理。
(33)時播:按季節播種。時,按季節。或曰,“時”通“蒔”,栽種的意思。
(34)淳化:馴養。
(35)蟲蛾:指蠶。傳說黃帝的正妃嫘(音雷)祖教民養蠶、繅(音搔)絲、織帛。
(36)節用:有節制地使用,如按季節採伐樹木、捕魚打獵等。
(37)土德之瑞:《封禪書》:“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土色尚黃,故號黃帝。德,屬性。瑞,祥兆。
【語譯參考】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後代,姓公孫,名叫軒轅。生下來就具有神異之氣,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年幼時很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後見聞廣博,能明辨是非。
軒轅的時候,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微。各諸侯互相侵伐,殘害百官,而神農氏卻無力征討他們。於是軒轅就操練士兵,去征討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凶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侵犯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軒轅於是修行德業,整頓軍隊,研究四時節氣變化,教民種植五穀,安撫百姓,丈量規劃四方的土地。他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展開戰鬥。經過多次決戰,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的命令。於是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活捉蚩尤並殺死了他。於是,諸侯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帶兵離開。
黃帝一路上開闢高山,鑿通道路,從來沒有安逸地居住過。他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達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部族,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涿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經常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設置軍營以自衛。他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也叫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地諸侯。這時,各地都和順太平,因此,登臨名山祭祀鬼神山川的事比歷代都多。黃帝又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及占卜用的蓍草來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他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他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研究養生送死的制度,論述國家存亡的道理。他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蛾,廣泛地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使他們為人所利用。他不間斷地用心思考,用力實行,用眼觀察,用耳傾聽,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他即位時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而土色尚黃,所以稱為黃帝。
【研析】
傳說中,黃帝從小即是個非凡之人,天賦異稟,從而成就了後來的功績。他幾千年來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中,一直被當作賢君聖主歷代傳頌著。本文即記述黃帝德業,殺蚩尤、勝炎帝,統一天下,奠定文明。他完全依據大自然法則,順天而為,制定了曆法及使人民適應環境的生存方法-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五穀等多方面的情況。且有節度地使用大自然財物,接著論述生死之說、存亡之難。在位時用心規劃各項設施,處處以民為依歸,也不忘祭祀鬼神山川,告訴人們該敬天敬神。
遠古之時這些雖為傳說,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出土的文物來看,有些記載是可驗證的,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神傳文化,就是從這遠古的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合、戰爭,最後融為一體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被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從此祖先們在黃河流域定居,從而繁衍了中華民族綿嗣不絕的子子孫孫,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
【延伸思考】
1.古代君王均將“德”列為治國最高準則,無德則無以服人心,國必亂。請你舉近代國家的例子,與此一準則相驗證。
2.“敬天敬神”的觀念,讓人民產生道德約束,而無神論則導致天不怕地不怕的禍亂根源。請你分析此兩則所產生的影響。
3.當今大自然環境屢受災害侵襲,即大自然反撲的惡果。我們讚嘆老祖宗的智慧遠睿智於我們之餘,更應該順天而行。請你思考我們該如何重整大自然?
【參考數據】
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 四書五經之路
2. 白話史記 謝武雄譯 河洛圖書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3.史記(本紀上)司馬遷 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 譯註 台灣古籍出版出版2001年9月初版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5549)